山水詩,在唐詩宋詞中并不少見。山水詩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描繪游山玩水的所見所聞,表達詩人寄情山水之間的閑逸之情。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另一種則是,詩人通過寫山、水、漁、樵,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暗喻自己孤芳自賞的心境。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然山水詩意義如此廣泛,因此,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筆下常寫的題材。山人最近在《唐詩三百首》中發現一首柳宗元的小詩,題目是《漁翁》,詩中的內容清麗、浪漫,寓意高潔,是被譽為寫得最好的一首山水小詩。 這首山水小詩《漁翁》是柳宗元在永州時所作。公元806年,柳宗元因為參與“永貞革新”運動,而被貶到永州,詩人的失落感可想而知。他無奈之中,只能將一腔抱負寄情于山水之間,通過寫詩吟詠永州的湖光山色,來寄托自己的立場和氣節,《漁翁》這首詩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漁翁[唐]柳宗元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詩云:漁翁在夜晚,將船靠著西山歇宿,早晨汲來湘水,用楚竹為柴做飯。太陽升起,霧氣消散,四處安靜無人,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與漁翁的搖櫓聲。回頭看去,他已經駕著一葉小舟,行至中流天際,再看山頂上,只留下朵朵白云在無心的相互追逐。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開頭兩句是說,漁翁晚上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值得一提的是:“汲清湘”、“燃楚竹”。詩人可謂是,造語新奇。其實,不過汲湘江之水,以枯竹為薪而已。不說汲“水”燃“竹”,而是用“清湘”、“楚竹”代指,那么詩句的韻味也就明顯不一樣了,有超凡絕俗的感覺,這就是象征詩人孤高的品格。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這兩句是說,太陽出來云霧散盡不見人影,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既然寫道“煙銷日出”,按常理說,此時詩中主人公“漁翁”應該露面了,可詩中卻反而“不見人”。接著往下讀,忽聞櫓槳“欸乃一聲”,原來人雖不見,卻在山水之中。這又瞬間傳達出一種驚異感。詩人通過這樣的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是寫,太陽出來后,山水之間更為遼闊。此時,漁翁已經駕船已進入江的中流,再回頭望時,只見山頂上飄著片片白云,好似無心的前后相逐,詩境至此十分的恬淡。在《漁翁》這首詩中,那個在青山綠水間自遣自歌的“漁翁”,其實是詩人自比。詩人所向往的那種無拘無束、自得其樂的浪漫理想生活境界,也在這首詩中盡情的表現出來,應該說,這首詩是《唐詩三百首》中寫得最好的一首山水小詩,被譽為浪漫詩歌的千古名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