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 重慶市規劃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 推出《重慶地名文化地圖(端午節之菖蒲篇)》 在端午節到來之際 盤點了重慶所有與“菖蒲”有關的地名 帶大家從地名文化的角度了解端午節 千百年來 重慶也延續著端午懸掛菖蒲的傳統習俗 還出現了眾多與“菖蒲”相關的地名 這些地名往往與水有著緊密的聯系 例如菖蒲塘、菖蒲凼、菖蒲溪... ... 它們都是對所在地區地理環境的生動反映 ——重慶氣候潮濕多雨 山澗河壩當中密布溝溪沼澤 土質松軟多為濕泥 為菖蒲的繁茂生長提供了優良的自然環境 經典醫書《本草綱目》 引用宋代科學家蘇頌對菖蒲的記載: “黔蜀……常將(菖蒲)隨行, 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蠻谷中者尤佳 ……此皆醫方所用石菖蒲也。” 這段記載說明重慶、貴州一帶 土家和苗族用菖蒲治病的情況 出于對菖蒲品性的喜愛 又因這些地區盛產菖蒲 春夏之交放眼望去是一副 菖蒲叢生、滿目青翠的景象 所以老百姓便依照地形地勢 以“菖蒲”加上景觀名詞 來命名自己生活的這塊地方 據悉,在酉陽神龜峽左岸的菖蒲蓋上 分布著一片海拔在1200至1500米之間 核心區面積約10萬畝的菖蒲大草原 草原因地勢開闊平坦 動植物資源豐富,自然景色綺麗壯觀 而被譽為“江南的鄂爾多斯”“重慶的川西大草原” 是我國南方地區一塊不可多得的 原生態高山草原旅游勝地 站在草原中,水草豐茂,讓人仿佛置身塞外 充分領略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神奇風光 菖蒲,又名臭蒲、水菖蒲 因是蒲草中最昌盛的一種 故得名為“菖蒲” 菖蒲多生長在沼澤、溪流等潮濕的環境中 為典型的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菖蒲氣味芳香,具有殺蟲除穢之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可以防疫驅邪的靈草 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 如今菖蒲最為頻繁和密切的出現在大眾視野里 便是在每年的端午時分 在古代,五月五日被視為“惡月惡日” 傳說這一天詭異之事最易發生 再加之時值農歷五月 正是仲夏疫厲流行時節 為了驅瘟病除邪、止惡求吉祥 葉面扁平、邊緣鋒利 外形似箭且帶有香味的菖蒲 便成為“諸蟲百毒盡斬滅”的象征 端午節這天 人們便把菖蒲懸掛于戶 或插于門旁用來祈求家庭清吉平安、社會安寧 漸漸的,端午節掛菖蒲這種習俗便傳承了下來 和賽龍舟、包粽子、喝雄黃酒 一道成為端午節固有的民俗活動和文化名片 (圖源于網絡,如侵權聯系刪除) 主辦方:重慶碎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潘登云、熊偉 | 編輯:小鑫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