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城市產業創新 要面向未來發展需求,對教育、產業、城市進行統籌設計,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協同規劃發展。 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共同體。在高校周圍布局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等,形成以城市為依托、以大學為核心的多個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共同體,在體制上、政策上打破條塊分割的現狀,對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配置;在空間上引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業、雙創園區等集中布局,構建產學研用互動滲透、緊密對接的網絡形態,推動創新要素集聚、減少科技成果轉化環節、創新產業體系,打造創新高地。 探索“產業+學院”模式。適應產業發展趨勢和需求,高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創建產業化學院。通過多學科多專業交叉融合、產學研深度結合、全程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培養更加適應現代產業發展需求的科技產業人才;通過校企人員聯合攻關、優勢互補,實現技術突破,推動技術創新;充分發揮產業學院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促進產業升級。部分高校已經在產業學院的建設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例如,北京聯合大學創建了國內首個機器人本科二級學院,以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智能機器人產業為核心,以培養高端智能機器人產業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引領全球科技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建設“新工科”專業群和“新經濟”產業群。產業結構與高校學科專業結構的動態協調是大學、產業、城市三者之間互動的關鍵環節,也是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互動的核心節點。遷入雄安的高校應大力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基因工程、核技術等新技術和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空天海洋、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產業相關的新興工科專業和特色專業集群,適應當前產業發展急需,引領未來產業發展。同時要在“新經濟”相關領域進行產業布局,實現產業發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相互滲透、相互支撐,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與產業化鏈條。 促進城市資源共享 以高校為軸心,構建科研、教學、生產、管理、社會服務和居住設施有機結合的新型社區,實現開放融合、資源共享。 促進教育系統內部資源共享。要優化大學內部組織機構,通過建立跨學科交融的新型機構、產業化學院等方式,突破體制機制瓶頸,促進資源整合利用,為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新工科人才提供組織保障。推動新區高校之間實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生互換、教師互派和資源共享,形成大學資源共享聯盟。 促進教育系統內部和外部資源共享。將大學規劃設計成為一個半開放區,大學與周圍的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形成師資隊伍、研發條件、實踐場所等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建設集科研、教育、產業功能為一體的共享型綜合平臺。另外,大學的圖書館、體育場館、禮堂、博物館及公開課等教學資源向社會公眾開放,最大限度發揮高校的社會綜合效益。 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大學通過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先進外來文化、創造培育新型文化,推動創新成為國家和城市改革發展的精神動力。 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大學通過建設創新創業課程、組建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優化創新創業條件等方式,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同時將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面向社會開放,支持企業員工、社會公眾參與工藝改進和產品設計,鼓勵一切有益的微創新、微創業和小發明、小改進,將奇思妙想、創新創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業活動。 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借鑒《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的“開環大學”理念,打破傳統的學制限制,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不設定畢業時間和專業,學生可以自定節奏,選擇在任何時候進入社會工作或者回校學習,提升學習使命感,優化職業生涯規劃,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時應用到工作實踐中,同時將產業發展的最新需求、最新成果反映到學習過程中,促進創新和創業。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我國高等教育始終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肩負著興學強國的歷史使命。高校是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培養和造就高層次人才的搖籃,是進行知識和技術創新、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是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寶庫。 規劃好、建設好雄安新區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發揮大學的關鍵作用,建設一座大學新城,依托大學引領城市厚積薄發,為城市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為引領世界、引領未來提供不竭動力。 |
|
來自: wjfw3t8mm18tey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