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博物館的展廳里,陳列著一柄充滿傳奇色彩的寶劍——越王勾踐劍。這柄寶劍由錫、銅鑄成,已經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但仍然鋒利無比、寒氣逼人,素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寶劍的中脊有一道棱線,通體裝飾著黑色的菱形花紋。靠近劍柄一端的劍身上鑄有兩行銘文——“鉞王鳩淺,自乍用鐱”,翻譯成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意思。這兩行銘文以一種叫做“鳥篆”的書體寫成,十分精美。連接劍身和劍柄的劍格正面鑲嵌著藍色琉璃,背面則鑲嵌綠松石,做工十分精良。 這么著名的寶劍是由誰鑄造的呢?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及春秋時期的一位赫赫有名的鑄劍名師——歐冶子。 歐冶子出生在一個戰亂的年代,那時候的東周列國正處于戰亂之中。他小時候就從舅舅那里學會了冶金的技術,一開始他只是冶鑄一些生產工具,如鐵斧和鐵鋤之類。但是從小聰明伶俐的歐冶子并不滿足于只是制造一些農具而已,他開始刻苦研究冶煉技術,通過對銅和鐵這兩種金屬的徹底研究,歐冶子打造出了歷史上的第一把龍泉劍,取名“龍淵”,從此中國冷兵器的歷史便開始了,而歐冶子也逐漸成長為一代聞名的鑄劍名師。 公元前492年,越王出兵攻打吳國,出征前派大臣文種暗中出使楚國,請楚昭王在吳國西部邊境起兵,以便牽制吳國的兵力。楚王早就聽說越國盛產寶劍,于是乘機提出要給他一批寶劍,作為出兵的交換條件。越王只好命歐冶子再鑄一批寶劍。 歐冶子當時一方面要鑄造大批兵器供越國自己的軍隊使用,另一方面要為楚王鑄造寶劍,而當時的資源是不夠用的,要完成這項艱巨任務,必須開辟新的鑄劍場所,那么要轉移到何處去呢?他們一家苦思冥想,一直發愁。 時值中秋之夜,他一家上湛云峰飲酒賞月,歐冶子心中煩悉,朦朦朧朧睡去了。這時,有位白發童顏老人,站在云間,高聲叫道:"歐冶子,你鑄劍報國,可到秦溪山麓去,那里有取之不盡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龍水,還有亮石坑發光洞的寶石供你磨劍。" 歐冶子忙作揖曰:"請問仙翁?秦溪山麓在何處?" 白發老人道:"騎上白鶴(今浙江龍泉)停下。 歐冶子舉目一望,四周古木參天,湖月清澈,環境幽靜,不覺大叫一聲:"好地方!好地方!"朱氏聞聲,忙把他推醒,歐冶子方知是一場夢,于是把夢境中的情況,一五一十告訴妻子。第二天早晨,歐冶子夫婦攜女兒莫邪,挑著行李,按白發老人指點方向出發。他們日行夜宿,翻過八十一座山,渡過六十四條溪,才找到秦溪山,這就是浙江最高峰風陽山販山麓,青山綠水,蒼松翠柏,附近無雞鳴犬吠,在兩棵千年樹下面,排列著七口井,像天上北斗星座,泉水寒冽。 于是歐冶子結廬砌灶,取英鑄劍。當第一把劍放在石墩錘打時,突然烏云四起,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七條金龍從井口鉆出,沖上云霄,爾后齊向劍坯上噴了口水就騰云駕霧而去了,這時雨過天晴,只映得那把劍五彩繽紛。歐冶子舉劍向巨石劈去,只聽"啪"一聲,巨石被劈成兩半。歐冶子得夢中發老人指點的"亮石坑寶石可供你劍磨劍",但不知亮石坑在何處? 后來到九姑山訪問一位采藥老翁,老翁告訴他:"離城四十里處,有個發光洞,存亮石數以萬計,若能得石磨劍,磨出的寶劍必定光亮無比;只是洞邊有巨鷹把守,無人敢取。"歐冶子聽后回家和妻商量,朱氏說:"不用怕,三人齊心協力就能戰勝巨鷹。"于是他們各執一把寶劍,奔赴發光洞,果然有巨鷹兇猛無比,平時抓虎吃豹,力大無比,一見生人來拍動翅膀兇猛撲來,一雙利爪就攔腰反莫邪抓住,飛向天空。歐冶子夫婦執湛盧劍殺來,搏斗幾回合,這時莫雖被抓,但她一邊掙扎一邊持寶劍朝巨鷹的翅膀亂刺,結果鷹傷墜地 ,歐冶子上前補上一劍,結果了巨鷹的性命。三人齊進洞取回亮石,經過試用,寶劍果然鋒利無比,斬鐵如泥,就把這把寶劍取名為"龍淵"。 歐冶子鑄了大批寶劍之后,又造了"泰阿"、"工布"兩劍,連同"龍淵"由越王獻給楚王,楚王大喜,答應幫助越國。 由于歐冶子鑄出精良的兵器,越王很快得勝班師回國。歐冶子制造兵器有功,封為"湛王"和"大將軍"等官銜。但歐冶子不愿為官,只求回歸湛盧山和秦溪山重操舊業,后人在湛盧山建有"歐冶子祠"、秦溪山建有"歐冶子將軍廟" 歐冶子所鑄造的名劍在春秋戰國的爭霸戰中,顯示了非凡的魅力與無窮的威力,他曾為越王勾踐鑄造了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五劍,為楚昭王造了龍泉、泰阿、工布三把名劍。 勾踐被俘受奇辱 遍訪名匠鑄神兵 春秋時期,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是比較強大的國家,它們之間互不服氣,都想要吞并對方,因此多次爆發爭奪霸權的戰爭。后來,吳越兩國在會(kuài)稽山進行了一場殊死大戰,結果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被俘,囚禁在吳國受盡屈辱,淪為吳王夫差的馬夫。 在吳國的三年里,勾踐忍辱負重,故意討好夫差,終于取得了吳王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勾踐不忘亡國之恥,一面繼續討好吳王,一方面富國強兵,暗自鑄造精良兵器。為了擁有一把舉世無雙的寶劍,勾踐不辭辛苦,在國內所有的鍛造工匠里精心挑選,最終選定了當時最好的鍛鑄名家鄭勤。 雌雄雙劍初問世 越王猜忌斬良工 鄭勤和他的兒子鄭剛不敢違逆,只好領命鑄劍。父子二人用盡畢生所學,日夜趕工,嘔心瀝血,耗時七七四十九天,終于鍛鑄出一對雌雄劍。細看這兩柄劍,森森寒光賽銀霜,錚錚清亮奪目雪,可謂是“太阿巨闕應難比,干將莫邪亦等閑。” 一天深夜,鄭勤按照越王的吩咐,刻好“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后,便對他兒子說:“我明天奉命上早朝,將把這雌劍獻給越王,這一去兇多吉少,性命難保,或許連你也要受到株連,你趕快帶著這把雄劍,連夜投奔楚國去吧?!闭f完父子倆抱頭痛哭,灑淚而別。 第二天早朝,鄭勤向越王獻上寶劍。越王喜不自勝,忙將劍拔出劍鞘,一時間只見光芒四射,耀眼奪目,映得滿堂華彩。 勾踐手持寶劍嘖嘖稱奇,見眾大臣也贊不絕口,便欲試其鋒芒。于是揮劍向手中的佩劍砍去,只聽得“咣啷”一聲,那佩劍便應聲斷作兩截。果然削鐵如泥,鋒利無比,越王十分得意,但轉念一想:鄭勤父子若再造出如此好劍,我勾踐豈能稱雄于世?想到這里,他陡然變色,命武士將鄭勤推出去斬了,并下令全國通緝捉拿鄭剛。 鄭剛聽說父親被越王殺害,悲痛欲絕,又見到處有通緝自己的告示,感到身佩寶劍易于暴露,只好將雄劍埋藏在雁蕩山中,并喬裝打扮成一名漁婦,日夜兼程逃出越國,只身投奔楚國去了。 良匠之子傳精藝 越亡劍隱秘所蹤 鄭剛來到楚國后,把從小隨父親學到的冶煉手藝,精心傳授給楚人,促使楚國的冶煉業得到大發展,從而得到了楚王的賞識,被封為冶煉吏。雖然加官進爵,但鄭剛怕再引來殺身之禍,所以一直到死都沒敢透露自己的身世,更閉口不談鑄造雌雄劍之事。所以,那柄被他埋藏在雁蕩山中的雄劍,一直下落不明。 冶煉鍛造業得到發展的楚國,開始大造精良兵器,廣征兵役,一時國威大振。之后,楚王親率數十萬大軍去討伐越國。楚軍英勇善戰,殺得越兵丟盔棄甲,抱頭鼠竄,很快就攻破越都。楚王素聞越王劍吹毛斷發、削鐵如泥,是一把曠世的好劍,便將它賞給了一位立了卓越戰功的武官邵滑。后來,邵滑病亡,越王劍就成了他的殉葬品。 越王勾踐劍的發現 1965年12月的一天晚上,位于湖北省江陵縣(現荊州市荊州區)望山楚墓群1號墓的考古發掘工作正在緊張而忙碌地進行著。當考古人員打開棺木時,赫然發現棺木內尸骨左側有一把青銅劍。據在場工作者回憶,考古人員將青銅劍從劍鞘中拔出的瞬間,伴隨著一道刺眼的銀光閃過。一名隊員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至此這柄藏于地下千年而不銹的寶劍成了舉世聞名的珍寶,也給后人留下了許多難解的曠世之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