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正勢 兩腳跟靠攏非齊。腳尖分開約60°。腿直身E,兩臂自然下垂,兩手巾指貼于兩大腿外側,頭正頸直,兩目向前平視(如圖1)。 二、預備勢 兩手叉腰兩腳開立,左腳向左橫一步,與肩同寬,兩手叉在髖骨上沿,上體前傾約15°(如圖2)。 “要點”:動作開始,先把腹腔濁氣呼出,再吸取新鮮空氣,壓入丹田,充滿肢體。每練到一段動作時,帶氣發一“晦”聲,助力。 三、一字正堂 兩手向后轉腕變勾手,勾尖向前,置于小腹兩側。兩手分開兩下沉伸直,上收至原位,兩臂再下沉伸直。兩掌變仰拳,上收至兩腰間。兩拳變掌,由下向左右兩側分開,轉向上至頭前高時,右掌變拳,拳心向外。左掌掌心貼在右拳背上。兩手內旋,手心向下,經胸前下按至臍間,哈氣(如圖3)。 四、馬步架掌 上右步左轉90°成馬步,兩臂齊向下叉,成交叉狀,掌背向外,上挑至胸前抱掌,掌心向內,目前視(如圖4)。 五、馬步雙勾手 兩腿原地原勢不動,兩掌變勾手,向左右肩前分開,夾臂。目前平視(如圖5)。 六、護胸魚尾削掌 身體左轉90°,兩腿變左虛步。同時,右臂向左下叉,左臂向上經胸前,作魚尾勢旋轉,上下交叉,右掌收至右腰間成仰掌,左掌向前平削推出,成俯掌(如圖6)。 七、右刁手 左腳向右上一步,右腳向右后方退一步。身體右轉180°,成右食雞步。同時,左掌收至左肩,向襠部下叉,再向上向左前挑山。再向右前平繞一圈,變仰拳收至左腰間。右手經左臂外側,向右后外旋變刁手才出,目視刁手(如圖7)。 八、左小翹邊錘 右腳進半步,左腳跟半步,仍成右食雞步,同時,右刁手變仰掌,收回右腰間。左拳由左腰間,變俯拳向左前方平沖,目視左拳(如圖8)。 九、左勾手 右腳尖內扣,左腳后退半步,身向左后轉180°成左食鴻步,同時,右掌向襠部下叉,向上向右挑,至與肩平時,由側掌變仰掌,經左臂內側,平繞一圈,收至右腰間。左拳自右臂外側,向前向左旋成刁手,目視刁手(如圖9)。 十、右小翹邊錘 左腳進半步,右腳跟半步成左食雞步。同時,左勾手變俯拳,收至左腰間。右拳由右腰間,變俯拳,向右前方平沖,目視右拳(如圖10)。 十一、攬腕 (1)右拳變仰掌,左掌變俯掌,兩掌一起向左腰外側,挾臂甩腕,左腳向右微掃,其視兩手(如圖11)。 (2)兩掌翻腕,向右腰間甩變勾手。同時,左手勾尖向上,有手勾尖向下,曲肘挾臂,右腳向左微掃。曰:“左右攬腕”,目隨兩手轉視(如圖12)。 十二、壓掌落胯推掌 (1)接上勢,壓掌,“即魚尾左,右三壓掌,兩掌上下互換,翻壓三次之謂也”。身體向右轉,60°后向右退半步,同時,左勾手變仰掌,貼于小腹左側。右勾手變俯掌,順左臂往下推壓,左背向上收,兩掌心上下交錯。身體偏向左。兩腳不動,目視右手(如圖13)。 (2)接上勢,壓掌2;左腳隨身,再偏向右,兩掌一齊翻面,左掌順右臂向下推壓。右臂上收,兩掌心上下交錯,目視左手(如圖14)。 (3)接上勢,壓掌3;身體偏向左,兩掌翻面,右臂順左臂向下推壓,左臂上收(與壓掌(1)勢相同),目視右手(如圖15)。 (4)接上勢、落胯;身體向右轉45”,成右虛步,左右兩掌由下向上,同時經胸口,由里向外翻掌,高與口平,沉肘挾臂,右掌在前,左掌扶于右腕里側。兩掌均成螺旋掌,目視兩掌(如圖16)。 (5)接上勢,推掌;右腳上一步、左腳跟半步,成右食雞步,同時,兩掌齊向臂里裹翻成俯掌,隨步向前猛力直推(其勢似如“形意拳”劈掌),左于扶于右臂內側,目視前方(如圖17)。 “要點”:第十二勢內含壓掌,落胯,推掌,三勢,因動作連貫,必須一次做完。套路又要求連做四次,動作相同,方向各異,第一次對中門正前方。第二次對左門左前方;第三次對右門右前方,實為中、左、右、三方,故名:《三門樁》,路線成(個字形。第四次還原正中方。其中“壓掌”圖像為13一一15圖,“落胯”為16圖。“推掌”為17圖。為了簡略起見,第十三、十四,十無勢不再敘文和配圖。現錄動作名稱如下: 十三:左前壓掌,落胯,推掌,動作與十二勢同,憔方向對左前方。 十四:右前壓掌,落胯,推掌動作與十二勢同,惟方間對右前方。 十五:正前壓掌,落胯,推掌動作與十二勢同,惟方向還原正中方。 十六、弓步鷹奪手 接上勢(圖17)。 右腳后退一大步,身體右轉180°成右弓步。同時,兩掌臂直伸,由前上舉經向左后側下,順繞一周向前,以右掌向右前方奪出,掌背向前,四指拼攏向下,拇指內扣。左仰掌收至左腰間,目視右手(如圖18)。 十七、歇步雙鷹爪 接上勢,右腳跟提起,向左移約15公分落地,后腳前移至膝彎下,兩腿靠攏成左歇步,兩掌背相對,由胸前向兩耳邊上舉,至頭高時,兩掌心轉向前,作鷹爪勾手勢,猛力向下勾手、夾臂,目前平視(如圖19)。 十八、馬步砸錘 接上勢,起身上右步,變成右馬步,同時,右勾手變立拳,向右膝前砸錘,左勾手變側掌,置右前臂上方,目視右拳(如圖20)。 十九、順手牽羊 接上勢,左腳后退一步,右腳跟退半步成虛步,同時,右拳變仰掌,兩掌隨兩腳后退時,向左后方用力牽帶,目前平視(如圖21)。 二十、刁手插掌 接上勢,右腳向右前方,上一步,左腳跟半步,成右食雞步,同時,右手變才手,向右前方刁出。左掌變側掌,向前方插出,右勾手變仰掌,收至右腰間,目視左掌(如圖22)。 二十一、雙鏟掌 (1)接上勢,左腿后退一步,右腿跟退一步,成右虛步。同時,左掌俯掌,收至右腕里側,夾臂,右掌從左手背上,向前穿出,目視右掌(如圖23)。 (2)接上勢,右腳上前一步,左腳跟一步,同時,兩掌邊上步,邊向前翻劇掌,連進三步,翻倒三回,二次成定勢,目前視(如圖24)。 二十二、退步落胯 接上勢,左腿退一步,右腿跟退一步,成右虛步,同時,兩掌下按至胸腹前回拉,并向上至胸口時,翻變仰掌(自下向上繞胸前一周)。右掌在前,左掌略后,小指上翻成螺旋掌,上體前曲60°兩掌掌背置于有膝蓋上,夾臂,目視兩掌(如圖25)。 二十三、分手 接上勢,左腿退半步,右腿衷退半步,成虛步。同時兩掌向兩胯左右分開,常心向上,指尖向里(如圖26)。 二十四、一字正堂 接上勢,兩腿按右,左、右、左順序,連退四步。兩腿成開立勢。同時,兩掌向左右兩側分開,上舉過頭,從領前下落,至胸口時,右掌變俯拳,左掌變俯掌,挾貼于右拳背上,下按至小腹時,發“嗨氣”一長聲。上體前曲15度(如圖27)。 二十五、左大鵬展翅 接上勢,右腿向左腿左側蓋步。成右歇步。同時,兩掌背相對上翻,經胸口上舉過頭,兩掌心向前旋轉,左右分開。指尖向上。兩臂伸直微曲,目視平視(如圖28)。 二十六、左鳳凰挑枝 接上勢,歇步不動,兩掌左右下落,指尖向下,向腹前合攏,上托至胸口,掌背相對,左掌向左肩頭外挑,靠心向后,右掌收于右腰間,目前平視(如圖29)。 二十七、左弓步勾手 接上勢,起身,退右步,右轉身180°左腿向左前方,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掌變勾手,右掌收于右腰間,夾臂。目視左勾手(如圖30)。 二十八、右大翹邊錘 接上勢,下肢不動,左手變仰拳,收至右腰間。右拳變俯拳。向左前方猛力沖出,目視右拳(如圖31)。 二十九、回身右邊攔手 接上勢,右腿向右后方退一步,左轉體180°,左腳跟退半步,成右虛步,右臂回身平攔,左手握右腕,兩掌均變俯掌,高與腰平,目視前方(如圖32)。 三十、搶旗鷹刁手 (1)接上勢,右掌變仰掌,與左掌一起,向左腰外側,夾臂甩腕,左腳向右環掃,目視右前(如圖33)。 (2)接上勢,兩掌由左腰向左后方,上舉繞經面部,向右前方搶旗刁手,隨即兩掌變勾手,勾尖向下,同時,右腿退一步,成右食雞步,目視右手(如圖34)。 三十一、右大鵬展翅 接上勢,左腳向右前方蓋步,成左歇步,身向左轉90°。兩臂下插上挑,向左右兩側分開,高與肩平,目視前方(如圖35)。 三十二、右鳳凰挑枝 此勢與圖28動作相同,惟挑枝用右手,右側(如圖36)。 三十三、右弓步勾手 接上勢,右腿向右方上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在掌向前方,刁腕變勾手。左掌繞胸習手后收至左腰間,災臂,目視勾手(如圖37)。 三十四、左大翹邊錘 接上勢,兩腿不動,右勾手變仰拳,收至右腰間,左掌變俯拳,向右前方猛力沖出,目視左拳(如圖38)。 三十五、回身左邊攔手 接上勢,左腿向左后方退一步,轉體180°,右腳尖內扣,成左虛步,左臂回身平攔,右手探左肘,兩手均俯掌,高與腰平(如圖39)。 三十六、左搶旗鷹刁手 (1)接上勢,右腳向左環打、成右虛步,左掌變仰掌,與右掌一起,向右腰外側,挾臂甩腕(如圖40)。 (2)接上勢,兩掌由右腰間,向左右上方繞經面部。向左前方刁手,兩掌變勾手,勾尖向下,同時,右腿退一步,成食雞步,目視左手(如圖41)。 三十七、上步刁手單沖錘 接上勢,右腿向前上一步,右掌隨腿向前方刁手。隨即變仰拳,收至右腰間。同時左刁手變俯拳,由左腰間向前沖錘,即變俯拳定勢,目視左拳(如圖42)。 三十八、退步收掌 接上勢,右腿退半步,成右虛步,同時,右拳前臂向前擊出,肘貼右助,左拳變俯掌,收于右拳之上,掌心向下,目視前方。(如圖43)。 三十九、轅沖錘 接上勢,左掌右拳一起左右滾翻,邊滾動,邊上右步,左腳跟半步。同時,邊用右俯拳沖擊,以腳、手、配合,連續轅沖三次。在一、二、兩次上成虛步,第三次上右弓步,即將右俯拳滾沖擊出。左掌扶于右肘內側,目視右拳(如圖44)。 四十、退步插掌 接上勢,右腿退一步,身體右轉90°成左虛步,左掌從右臂下,外側插出。同時右拳收至右腰間變仰拳。成左插掌勢,目視左掌(如圖45)。 四十一、攬腕 (1)左掌收至右腹前,右拳變仰掌,兩掌一起向腰部右外側,夾臂甩腕。右掌仰勢,左掌俯勢,目視兩掌曰:右攬腕(如圖46)。 (2)接上勢,兩掌翻手,再向左腰外側甩腕,兩掌變勾手,左手勾尖向下,右手勾尖向后,夾臂。曰:“左攬腕”。目視兩手(如圖47)。 四十二、扣手展翅 (1)左腳向左前方上半步,成左食雞步。兩勾手變俯掌,抱在左胸前扣手,目視前方(如圖48)。 (2)接上勢,兩掌變立掌,隨向左右兩側,展翅撐開,目前平視(如圖49)。 四十三、恭手 接上勢,兩腿原地不動,兩掌下落至兩大腿外側,變成仰掌,向上向前托起,至胸口前,兩掌接攏,掌心轉向里,右掌變拳,左掌緊貼右拳背上,拳心轉向外略推出,高與肩平,目視前方(如圖50)。 四十四、一字正堂 接上勢,左腳后退一步起立,與右腿平行,成開立勢,恭手由胸前,向下猛按,至小腹時,發“嗨”聲呼氣。上體前傾約15',目前平視(如圖51)。(收勢) 四十五、立正勢 接上勢,左腳向右腳靠攏并齊,兩手分開,至大腿兩側,兩臂自然下垂,還原立正勢(如圖52)。 |
|
來自: 天馬行空3zpfuv > 《內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