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形病。 簡單來說,疾病先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氣的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才是有形的疾病層面。 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內心狀態、身心感受無知無覺,卻指望通過吃一把綠豆、幾根蟲草就能改變很多。 這個對簡單輕靈的小雞、小鳥還行,我們這么大、身心這么復雜的人,要靠它來改變,不那么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干凈的肉體、非常清凈的心靈,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否則,一把綠豆是調不動你的,一包湯藥也不太容易做到。 《黃帝內經》里有一段對話。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黃帝問岐伯,當一個人形體破敗了,氣血也耗干了,治療就很難見效,這是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病人的神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醫生也沒有辦法調動了。 黃帝接著問,什么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這段話大家慢慢玩味,為什么現在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好治,可以從這里找原因。 真正的養生,是去感受自己 當一個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時候,是從他的內心出發,原點是自己,沒有錯位。 現代人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么呢?我們去求一個東西、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是有很多遠大的發展計劃,一直思考,想得很遙遠。或者關注一個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這個看那個,或者不停地講話,不停地做事。 我們以外物為原點,那就會失去對當下的自己和周圍的感受。這個狀態在中醫叫“形神分離”。 比如,現在講營養,要吃得好,早上一個蛋,晚上一頓肉,對不對呢? 小時候我們都燒過爐子,爐火的大小決定了你應該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簡單吧? 那么,為什么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就不明白這些道理呢? 你的爐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經沒有什么消化力了,煙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沒運動,你還吃牛排,還喝牛奶,只會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爐火壓滅。 這些道理不需要通過學習醫學知識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識,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會。 體會吃什么東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覺,有知有覺地去生活,吃了某個東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發現,也是有知有覺的開始。 合適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尋找一個外在的統一標準。 所以,在生活中要養成用心的習慣。去感受自己、觀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生活中時時刻刻留意觀察自己,就可以時時刻刻調整自己,這是真正的養生。 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整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交響樂,跟天地這個大的交響樂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這是健康的標準。 生病了,其實就是給老天踢出去了。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節”,或者“失勢”。 健康就是“常”,它不是說你面色紅潤、精神飽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而是人與自然、社會處在相對和諧的關系中。 天氣熱,別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別人走兩個小時不累,你也能走得動,這就是“常”。 但如果別人都怕冷,你還覺得熱;別人都困了,你半夜三點還睡不著覺,這預示你的身體已經跟不上自然的節奏、已經病得不輕了。 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現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個家庭會忘記正常的生活,沒有運動,沒有生活,沒有娛樂,沒有戀愛,什么都沒有,只剩下緊張、焦慮地跟病魔做斗爭。 這是什么?失常。你的秋千正在被人為擾亂,甚至停擺! 這種情況,即使你有資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醫生,也是沒用的。一個人要康復,必須進入真實有序的正常生活中,與萬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狀態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 所以關于養生和調理,真正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去找讓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狀態。 健康人也是這樣,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與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做合適的事,這個就是養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