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 疾病先從生命無形的部分,即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到氣的部分,能量格局和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到有形的疾病層面。 很多人的病,其源頭是某種很大的煩惱,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們無法解決的困惑。很多時候,病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去面對、澄清、解決。 為什么儒、釋、道這么重視“慚愧”、“反省”、“懺悔”,先得覺察到自己錯了,才有變好的可能。 心念一轉,神氣也就轉了,生命的方向也轉了。 當一個人的身體有大病的時候,已經是生命的方向錯了很久了。 但有一點一定要記得,信念隨時有機會轉回,信念一轉,神氣隨時有機會修正。 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內心狀態、身心感受無知無覺,卻指望通過吃一把綠豆、幾根蟲草就能改變很多。我們身心這么復雜的人,要靠它來改變,不那么容易。 靜 《黃帝內經》里有一段對話: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黃帝問岐伯,當一個人形體破敗了,氣血也耗干了,治療就很難見效,這是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 病人的神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醫生也沒有辦法調動了。 這段話大家慢慢玩味,為什么現在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好治,可以從這里找原因。 一切的源頭,在于無形的思想、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然后才化生為物質。 所有的病,或者說這個世界的開始,都是這么來的。 靜 01 養生要先調自己 當一個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時候,是從他的內心出發,原點是自己,沒有錯位。 現代人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么呢? 我們去求一個東西、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是有很多遠大的發展計劃,一直思考,想得很遙遠。或者關注一個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這個看那個。 我們以外物為原點,那就會失去對當下的自己和周圍的感受。 這個狀態在中醫叫什么呢?是“形神分離”。 打坐安靜的狀態是什么呢? 是《黃帝內經》說的“形與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現在講營養,要吃得好,早上一個蛋,晚上一頓肉,對不對呢? 小時候我們都燒過爐子,爐火的大小決定了你應該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簡單吧? 那么,為什么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就不明白這些道理呢? 你的爐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經沒有什么消化力了,煙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沒運動,你還吃牛排,還喝牛奶,只會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爐火壓滅。 這些道理不需要通過學習醫學知識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識。 合適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尋找一個外在的統一標準。 生活中時時刻刻留意觀察自己,就可以時時刻刻調整自己,這是真正的養生。 凈 02 養生就是調心 《黃帝內經》對養生和養神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恬淡虛無”。 “恬”是安靜、安然的意思,帶著放松的、微微的甜美。 這個“恬”如果換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藥有一個原則叫做“甘以緩之”,意思是所有的藥,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讓人的精神、身體的運轉,包括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及態度柔和、緩和起來。 現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緩”。 比如:神經衰弱、焦慮癥、躁郁綜合癥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其實是大家陷入了一種太快、太急躁的精神心理生活狀態。 太急了,神就飄在外面,氣機也浮動不定,既緊且亂,生理功能也就跟著失調了。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無可無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間,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執著于目標,也沒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點,有為的習性輕一點。 對身體差的人,有個建議:不要學得太多太雜。 現在不少人身心疲憊,但學習熱情很高,什么中醫、國學、身心靈樣樣都不放過。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動得太多。當身體弱的時候,神氣是不容易收住的。 從中醫養生,從道家、佛家來說,修心都是第一位的,你的身體像電子天平一樣敏感,一個想法涌動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凈 03 虛己的功夫 中國古代的圣賢認為,對于天地萬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認識,非思維所得,非有為可近,乃是當心靈處于寂然不動的狀態,與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時候,自然而通達一切。 通過傳統的訓練方法,靜坐、站樁……讓我們慢慢學會不再過度依賴于五官和邏輯思維,用心直接就能體會當下的真實。 當你虛靜放松,沒有那么多念頭、思想、情感、欲望、計劃和各種煩心事涌動圍繞時,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對干凈的鏡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里,等著你來發現。 我們有緣得到十八代承傳的明代古方,可幫您或者親朋好友解決身上多年頑疾之苦! 希望大家用心了解金剛酊精油:匯聚五百多年的經驗和技術的承傳,獨一無二的中華瑰寶!有緣得到的請一定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