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陽病采用辛溫發汗,如麻黃湯、桂枝湯;1、脈浮:桂枝湯(發熱);2、脈沉:大柴胡湯(泄下)3、脈不浮不沉:小柴胡湯(解熱用柴胡15克,疏肝用柴胡10克,升陽用柴胡3-6克)。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二、陽明病以清下為主,如白虎湯和承氣湯,總之,共治則總以去邪為要。(一)陽明熱(經)證:1、上焦有熱:梔子豉湯;2、中焦有熱(大便不干結):白虎湯(加人參湯);3、下焦有熱:豬苓湯,清熱利尿育陰。(二)陽明腑證:1、調胃承氣湯:毒熱內盛為主(泄熱)。2、小承氣湯:腹部實證表現為主(通腑導滯);3、大承氣湯:以上兩者兼有。(三)麻子仁丸。4、在胃的下方有東西堵著的時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現的癥狀是朝食暮吐,說明這個東西堵在胃里面,這時候用大黃甘草湯 三、少陽陽氣較少,故治療應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為代表方劑,其用人參、甘草、大棗皆因病入少陽,正氣有衰,故以此益中氣,和營衛,助正抗邪。1、小柴胡湯+桂枝湯:和解少陽、兼以解表;2、小柴胡湯+半個承氣湯(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兼以清里;3、小柴胡湯+甘草干姜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和解少陽、兼以溫補太陰;4、小柴胡湯+龍骨牡蠣湯:少陽不和、心膽不寧、出現胸滿煩驚的癥候的。 四、太陰較少陰正氣充足,仲景提出「當溫之」的治療大法,以溫中健脾為主,采用理中丸、四逆湯等一類方劑。1、桂枝+芍藥湯:腹滿時痛或大實痛、疏通經脈、和里緩急;2、桂枝+大黃湯:太陰經氣血失和、發展成氣滯血瘀,疏通經脈、化瘀止痛;3、小建中湯:腹痛、氣血兩虛、腹部經脈失養出現腹中拘急疼痛,溫中補虛。4、炙甘草湯:陰陽兩虛、治療心律失常;5、水逆:五苓散;6、抵擋湯(丸)消法代表湯;7厚姜半甘參湯:脾虛、腹脹.8、麻黃附子細辛湯。 五、少陰病機體抗病能力明顯減退,正氣大虛,故治療當急溫之,附子、干姜為必用之藥。1、陽衰陰盛:四逆湯證;2、陰盛格陽:通脈四逆湯證;3、陰盛戴陽:白通湯證;4、陽盛水泛:真武湯證;5、陽虛身痛:附子湯證。0、腰以下水腫的:牡蠣澤瀉散 6、吳茱萸湯:脾胃兩寒、寒飲不化、胃中寒盛、寒飲上逆;7、理中丸:脾陽不足、寒飲內生;8、四逆湯:胸中隔上有寒飲、腎虛為主,脾腎兩虛、飲邪不化。 六、厥陰病用藥一般應遵循寒熱并用的原則,不可使藥性有所偏盛。張仲景在六經病治禁中對此有明確的提示,如在少陽病中指出不可發汗、吐下,以免耗傷氣血,出現變證。白頭翁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吳茱萸湯、烏梅丸。 少陽病中也提出不可汗下,以加重陰陽之虛。他之所以在多處條文中反覆強調這些問題,皆因少陽、少陰本是陰陽二氣初生之處,故治療中應扶正加以去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