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月馬上就要高考了,這個是許多學子的關鍵時刻。在歷史上與高考類似的就是科舉。科舉制度源于隋朝,在唐宋日趨成熟制度化,制度化后科舉制先后傳入韓半島、日本、越南和琉球。歷史上形成了科舉文化圈,科舉制度促使東亞文化圈漢文化發展迅速,使得漢字在長時間內成為東亞通用文字。 越南的科舉制度肇始于越南第三個王朝李朝中期,當時李朝為了給皇帝選拔老師,下令開科舉,最后越南歷史第一位科舉榜首成為李朝皇帝的老師。之后李朝舉行了四次科舉考試,確定科舉制,但是由于次數少,影響不大。 李朝之后的陳朝,模仿同時期的宋朝,開科取士多次,正式開進士科,錄取數百名進士。還獨創三教科舉和算術科舉。對于漢文化在安南的傳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永樂帝南下滅安南,最終李陳時期的科舉制停止。安安士子則前往明朝參加考試。 制度完備的黎莫科舉制 越南文廟科舉進士亭 安南被永樂大帝攻滅后越南被明朝統治統治20年,對科舉制度影響深遠,當時明朝全力推行儒學,越南沉底成為一個儒學社會。后黎朝反明二次自立后,延續明朝儒學制度,科舉制度日趨與中國相同。 后黎朝建立之初為表明正統性,開科取士,規定四品以下官員須參加科舉考試,文官考經史、武官考武經,全面效仿明朝科舉制度以選拔人才。黎朝最為強盛時期的黎圣宗時期,越南科舉制度進入完備的期,當時黎朝科舉實行三級制,包括鄉試、會試、殿試,規定科舉考試三年一試,科舉考試時間制度化。定鄉試的入場日期,并對每科來京參加會試的貢士人數做了明確規定,命翰林院官員充任鄉試考官。 最重要的會試分為四場。 《大越史記·本紀·實錄》卷三《黎紀》:“洪德三年三月,會試天下舉人,取黎俊彥等二十六人。其試法:第一場,“四書”八題,舉子自擇四題以作文;《論》四題,《孟》四題,“五經”每經三題,舉子自擇一題作文,惟《春秋》二題,并為一題作一文。第二場,則制、詔、表各三題。第三場,詩、賦各二題,賦用李白體。第四場,策問一道,其策題,以經書旨意之異同、歷代政事之得失為問。” 黎朝科舉中進士固定給予一定品級官位,第一甲第一名,授正六品官,第二名,授從六品官,第三名,授正七品官;第二甲,授從七品官;第三甲,授正八品官。第六就是定殿試發榜儀式,立進士碑。 越南黎朝科舉考試進士碑 黎圣宗科舉制度對后來的莫朝、中興黎朝及阮朝影響深遠,后世均繼承這一制度化的科舉制。 16世紀越南進入長達兩百多年戰亂時期,陸續出現莫朝、中興黎朝、廣南阮主等政權。雖然動亂頻繁,但是各政權都開科舉證明自身的正統性,尤其是十分重視科舉制度的莫朝。莫朝做為安南正統王朝66年,舉行了22次,每科取二三十名進士。后偏居高平一隅也曾開科取士,得到當時天下讀書人的青睞,為自身政權發展延續幫助良多。 越南科舉制的落日余暉 19世紀廣南阮主王室阮福映建立阮朝,并統一穩定越南。當時越南疆域為史上最大,阮朝實現儒學治國,阮福映效仿朱元璋建國,其中一項就是恢復了科舉制。阮朝時期越南科舉制度全面模仿明清制度,并日趨規范化。阮朝為了使科舉制度達到取才目的,曾前往中國廣購書籍并引入引入八股文,考試形式固定,但也僵化了越南人的思想。阮朝科舉完備下,對于士子由益良多,尤其是對于鄉試十分重視,提升科舉人才的地位。阮朝會試設副榜,增加了錄取名額。 越南文廟 《大南實錄正編》第二紀卷十四:“先期鑄會試之印,建試場與京城內之南。分為內外場及甲乙二圍。照應試人數于圍內各造號舍、懸名簡。……試題第一場制義經五題、傳一題,第二場詔、制、表各一道,第三場排律詩一首、八韻賦一道,第四場策問一道、古文或十段、今文或三四段。試院設紅案,以備奉安御題。貢監行文墨卷,書吏謄錄朱卷,均用官令紙印紅格。入場日,號舍外,武士各一人,終日糾察。貢監行文,用真字不得草書。收卷以日暮為限。外場官各期收卷后,照次送彌封、撰號、謄錄、對讀。墨卷留試院,朱卷送同考。每卷二人合同點閱,分優、平、次、劣。外場官審閱定去取。” 阮朝這些制度,使得越南浸染儒家思想,儒士地位抬高,當時在著裝方面中舉者就有優待,如中舉者才可穿著交領儒服,戴風巾,有風度翩翩之感。這些科舉措施大大吸引更多人才為國效力,但是效仿清朝迂腐制度,也最終使得阮朝日益腐儒,最終在阮朝建立不到半個世紀就逐漸淪為法國人的殖民地,淪為亡國奴。 法屬之后,法國人為達到以越治越的目的,阮朝所有制度都被保留,科舉制度也不例外,不過科舉進行了改革,如為推行殖民思想加入了法文等。法國全面殖民近半世紀后法國人為了徹底根除越南人與中國的聯系,也是為了徹底殖民,全面施行西方制度,古老的科舉制度在1919年被廢除,隨著科舉制度被廢,越南漢文化也逐漸沒落。 亞洲最晚廢除科舉制度的越南,科舉制度對其影響頗深,在現代越南語中與考試有關的詞語均與科舉制有關,如越南將高中畢業生和大學生稱為生員,大學畢業生的學位為舉人,博士的學位為進士,每逢考試和大學畢業典禮,越南人都會前往文廟祭拜。 |
|
來自: youxianlaozhe >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