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女性來訪者跟我說:
你周圍是否有這樣的朋友:他們性格、為人都挺好,也沒什么不良嗜好,對待感情也很認真負責,每一份感情都很投入,但卻總是遇人不淑,或被出軌、或被蒙騙、或被家暴。 他們的親密關系好像受到了詛咒一般,總是以一種特定模式,重復進入不健康的關系,即使換了伴侶也是如此。 這樣戲劇性的巧合不知道是該抱怨命運不公,還是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渣男或渣女收割體質。 我們總是無法抗拒“某一類人”對自己具有的一種奇特且非常強烈的吸引力,即便和他們在一起充滿了沖突、痛苦和困難,就好像這是命中注定的一樣。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
所以,有時我們在和伴侶相處的時候會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這種感覺可能就是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在伴侶身上重復和父母的互動關系模式。 也就是說,我們會無意識地去尋找和自己父母有某種共同特質的人做伴侶。 有一位青年才俊,他談過三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對象全部都很“苦命”:
原來,在他8歲那年,他的父親有了外遇,母親為此得了抑郁癥。那時的他還只是個孩子,對所發生的一切無能為力,感到很無助,他既無法改變父親出軌的事實,也無力治愈母親的傷痛。 于是他的潛意識總是帶領他回到類似過去的情境中,希望借著自己的愛與努力,去醫治那些心靈受傷的女性。 有一位女性求助者,在她三歲時,父親就跟母親離了婚,并離開了家庭,從那時起她就內化了關于男人的一個印象:男人在情感上都是不可靠的。 但是,她卻發展出了這樣一個傾向:容易被不可靠的男性吸引,好像潛意識里希望“他”能夠浪子回頭、好好愛她。 于是,她不斷地和那些不可靠的男性在一起,然后一次次對伴侶感到失望,再不斷地通過分手來逃離問題。 她說:
這就是親密關系中的強迫性重復,不停地復制童年時期的關系模式,渴望修復童年的“錯誤”卻又總是無法實現。 現在發生的事只不過是“舊事”重演而已。即使時過境遷,我們仍然容易因為情感的重現而沉溺在舊的行為模式中不能自拔,生命的能量因此而停滯或被卡住了。 而只有真正意識到這種重復的輪回在作祟,我們才有可能去打破它。 *來源:Pexels 在另一個案例中,一個女性來訪者談了三段感情,每次都以對方的出軌而告終,在第三段感情快要結束時她前來找我咨詢。 在咨詢時,我問她:“你從什么時候開始發現他出軌了?” 她回答道:“剛確立關系后的那三個月,我們感情還挺好的,處了一段時間后,我就覺得他可能要出軌了,然后開始密切注意他的一舉一動,慢慢地,過了一段時間后,我覺察到了他有出軌的跡象就盤問他,他一開始否認,再后來,他沒有否認,而是變得沉默了,再然后我發現他與一個女同事有曖昧關系,我就知道他肯定會出軌。” 如果深信所有的男人都是不可信任的,那么她們便會努力去證明她們的這種信念是正確的。 在后來的治療中,她提到在她五歲的時候,因為父親的出軌,她的父母離婚了,此后她一直跟著母親生活。童年時期的經歷使她對異性在關系中的承諾極難信任。 所以,每當感情開始要進入更親密的階段時,她便會下意識地擔心伴侶會像花心的父親一樣突然出軌并離自己而去。 于是,她會事先對這種預感做出反應,試圖掌控局面,維持關系。 不幸的是,在她的伴侶看來,她所謂的“努力”都是無中生有、惹是生非。她持續的猜疑、監視和跟蹤,最終激惹了對方,直到后者的行為表現與她的預期相符。 她的那些伴侶可能并非原本就對感情不負責任,只是在她不斷猜疑的“逼迫”下對關系心生厭倦。 由此可見,我們選擇伴侶和對待伴侶的方式,常常會受到自己潛意識那些里隱匿的、未被滿足的需要的影響。 *來源:Pexel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