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過去相比,今天的物質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面對著日益增加的社會壓力,以及更加復雜的人際關系,我們變得比過去更加煩惱和焦慮。面對著眼前如同泥潭一般,充滿煩惱的世界,我們只能徒勞地掙扎。 我為什么總是感覺如此煩惱?我該怎樣做才能獲得幸福?我想,這是每個人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貧窮還是富有,人們總是渴望擺脫煩惱,得到幸福。而幾乎所有的宗教和哲學,也都在試圖用各自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假如你正在為這些事情感到困擾的話,不妨讀讀《可憐的我,可惡的你》這本書,相信你會找到擺脫煩惱的方法,和獲得幸福的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岸見一郎,他還寫過另外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出版以來,在全亞洲熱銷超過350萬冊,讀者好評如潮,無數讀者從書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前進的方向。而《可憐的我,可惡的你》則是岸見一郎先生的又一部最新力作。 在心理學界,有三位赫赫有名的大師,他們就像三座聳入云端的山峰,共同支撐起心理學界的一方天空,他們被稱為心理學三大宗師——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 這三位心理學巨匠的學術觀點是截然不同的。阿德勒和榮格都曾是弗洛伊德的得意弟子,對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建立和發展起到過非常大的作用,但后來阿德勒和榮格因為與弗洛伊德的學術意見不統一,先后與弗洛伊德決裂了。 在榮格看來,精神分析理論雖然很有見地,但其中存在著對性的過度解讀和強調。榮格認為,一個人內在的動力不完全來自于性,還有一部分來自普遍的生命力,如果把力比多看作是單純的性,是過份的強調了性的作用,性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如果說榮格的學術思想是對弗洛伊德的批判和繼承,那么阿德勒的學術思想則是對弗洛伊德的徹底推翻和重構。阿德勒認為,精神分析理論強調一個人現在的問題都源自于他過去的經歷,但這是不對的,人的問題并不存在于過去,而存在于對未來的認知,因此,要把治療方向由過去指向未來。而且,阿德勒還在他的成名作《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指出,自卑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基礎,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性和潛意識。 岸見一郎先生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擁躉,他早年原本是一位哲學家,后來他在思考“幸福是什么”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偶然邂逅到阿德勒的思想,便覺眼前豁然開朗,一切都想通了,此后岸見一郎就致力于研究和傳播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并幫助許多年輕人找到了幸福。 2 歌德曾說過:人類因奮斗而煩惱。 在這個世界上,完全沒有煩惱的人是并不存在的。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煩惱和痛苦也是人們得以成長和進步的精神食糧,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煩惱和痛苦,那他大概只會變得越來越懈怠,最終停下前進的腳步。 但凡事都有度,如果煩惱無窮無盡,也會讓我們失去人生的動力和斗志,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阿德勒的心理學,減少自己的人生煩惱。 那么,在此時此刻,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在阿德勒心理學的體系中,“當下”是一個很重要的范疇。如果我們要思考自己現在能做些什么,就必須把“過去”從我們的思想里拋離。也就是說,我們要放棄從過去的經歷中尋找如今自己所面臨的煩惱的起因。 經典的弗洛伊德理論認為,人的痛苦都是由于過去的創傷所導致的,所以療愈這種痛苦的關鍵,在于指出過去導致不幸的經歷。但是這種“原因論”會導致一個問題,那就是認為,人的不幸都是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的,不幸已經發生了,這也就無法改變了。但是作者明確反對這一點,他告訴我們,過去的經歷并不會決定我們現在的人生,真正能決定我們人生的,恰恰是我們看待過去的方式。 有一部經典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相信大家都看過。影片中除了兩位主角安迪和瑞德之外,還有一個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在監獄里被關押了50年的老布。他幾乎在監獄里度過了一生。在監獄里,雖然生活條件并不好,但老布感覺很滿足,甚至認為自己混的“還不錯”。當監獄長告訴他,他很快就要刑滿釋放,離開監獄的時候,老布不但沒有因重獲自由而感到高興,反而茫然無措,幾乎精神崩潰。出獄之后,他始終不能適應監獄外的生活,最終選擇了自殺。 事實上,很多人都像電影中的老布一樣,被束縛在過去的舒適區當中,即使感到自己的人生不幸福,也不敢走出改變的第一步。 3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踏出改變自己、擺脫煩惱的第一步呢? 作者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明確你人生中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是什么。在作者看來,只要你開始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就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了,因為很多真正混日子的人,甚至都不會產生想要改變現狀的想法,不做任何行動,碌碌無為地活下去。 我們并不需要把自己的人生與別人的人生進行比較,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平等地走在互不干涉的平面上,我們所要做的,只是讓自己不斷前進,超過昨天的自己。 舉例來說,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年輕時患有嚴重的口吃,因此從來沒有想過要繼承父親的王位,然而他的兄長溫莎公爵因為追求愛情,放棄了王位。喬治六世在萬分不情愿之下,繼承了王位。但是他的口吃非常嚴重,甚至無法流利地講話,這讓他受盡譏笑,也讓他的內心非常自卑,他的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語言治療師,這位治療師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國王心中那把生銹的鎖,逐漸為國王樹立起自信心,通過一步一步地細心引導,喬治六世最終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和過去的那個自卑的國王說了再見。后來站在英國民眾面前的,是一個從容、自信的國王。二戰期間,喬治六世當眾進行了一次非常完美的演講,激發起英國民眾的士氣,帶領英國人民戰勝了法西斯。 從喬治六世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通過與理想中的自己相比較,并且努力朝著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向前進,我們就可以一點點超越昨天的自己,這也正是我們的人生意義之所在。 4 作者在這本書里還指出,為了讓自己不再被煩瑣的人際關系所羈絆,重新獲得自由的人生,我們還需要學會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 “人生課題”是阿德勒心理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件事情的結果最終會落在誰的身上,最終的責任必須由誰來承擔。如果我們在面對一件事的時候,首先認真考慮它到底是誰的課題,并學會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我們就可以減輕自己的人生負擔,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自由。 因為人際關系當中的一切煩惱,無論是職場關系、朋友關系,還是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都是因肆意介入他人的課題所引起的。因此,只要我們能夠明確每個人的人生課題,并學會避免插手到別人的課題,那么,人生中許多不必要的煩惱都會迎刃而解了。 就以家庭生活為例,作者在書中指出,父母的許多擔憂,全都是孩子本身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無論孩子作出何等選擇,父母都不能代替他承擔任何責任與后果,最終只能由孩子自己承擔。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孩子很頑皮,整天貪玩,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后作業也寫得亂七八糟,那么你會怎么辦呢?是不是會強迫他坐在書桌前看書寫作業,或者給他報好幾門輔導班,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我們都曾是一個孩子,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小的時候因為貪玩,父母逼你去學習,你的心里會有怎樣的感受?是不是也會產生逆反心理,結果更不喜歡學習呢?在這個例子中,身為父母,強制要求孩子去學習或者去上輔導班,其實就是一種對孩子的人生課題橫加干涉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讓被干涉的孩子感覺不自由,父母本身也會因為把孩子的人生課題當成自己的人生課題,給自己的人生帶來過多的負擔。 可能有人對此感到很不理解,教育和督促孩子學習不是父母應該做的事嗎?作者在書中進一步指出,父母并不是要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正確了解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前提下,學會守護他。例如,關于孩子未來的人生之路應該怎么走,父母不妨好好和孩子進行溝通,這也有助于增進和改善親子關系。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簡單明了的方針,只要能夠抓住這個方針,假以時日,任何煩惱都終將得到解決。 這個方針便是:活在當下,有想做和應做之事,且從能做之事開始!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