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覺察的第84篇文章 如果喜歡,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青年:最近的事情太多,覺得有點亂,有時候會感到沮喪,好像井井有條的生活總是遙不可及。 哲人:你知道的,人的情緒和感覺總是在變化,這只是你一時的感覺而已,不是事實。這種感覺會來,也會走。 青年:道理上是知道的,但行動上有時會受到阻礙。 哲人:像你現在這樣就好了,寫寫字,練練雙勾,或者拖地搞衛生,把房間的物品收拾整齊,去田野里走一走,這些都是有力量的行動。 …… 上面的對話,是我從自己的日記里摘抄的,青年是我,哲人也是我。自從讀了一本書之后,我很多時候都會采用這種形式來寫日記,把內心里的各種聲音都呈現出來,然后,它們就會都安靜下來。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有一些迷茫的青年吧,但仔細尋找,會發現其中常常還住著一個通透的哲人。 我看的這本書,還是來自李松蔚老師的推薦——《被討厭的勇氣》,書名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阿德勒?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查找資料之后才知道,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一樣,都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他曾經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的核心成員,后來因為跟弗洛伊德觀點對立而導致關系破裂,開創了“個體心理學”。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知道一點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但是,應該有不少人和我一樣,從來不知道還有個“第三巨頭”阿德勒。 這本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書,由兩個日本人合著: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一個是與眾不同的達觀哲人,一個是迷茫混沌的青年,就自我和生活的種種問題,深入交流了五個夜晚。兩個多月后的最后一個夜晚,青年不再認為“世界是矛盾橫生的一片混沌”,他徹底被哲人影響,轉而相信“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 結果很振奮人心吧?一年前的我也被振奮了,一口氣讀完一遍,后來又陸續讀了兩三遍。一本書讀了又讀,對我來說是很少見的。首先,因為是對話體,幾乎沒有心理學的專業術語,說的都是人話,理解起來很輕松;然后,青年的每一個問題,也都曾經是我的疑惑,哲人的回答都那么有說服力。 我也被說服了。于是買了阿德勒的經典作品《自卑與超越》,看完之后完全無感,再看,還是一樣。還有一本《兒童教育心理學》,只是大概翻了翻。原來,我也跟古賀史健這個青年一樣,更能接受被岸見一郎過濾之后的“岸見——阿德勒學”思想。 那五個夜晚,他們到底都聊了些什么?以至于青年的三觀都被顛覆了。其實從書的標題就能看出,哲人的思想不同尋常。被討厭?有誰會希望自己被人討厭呢?還有下面這些觀點,幾乎都是反常識的。 “心理創傷并不存在”: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人是為了大發雷霆而制造了怒氣,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 “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根本不存在什么內部煩惱,任何煩惱中都會有他人的因素。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沒必要依賴發怒這一工具,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那么無論對方持什么意見都無所謂。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不要干涉他人的課題。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劃清界限,放下別人的課題”: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批評不好,表揚也不行”: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的特點。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應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對得了60分的自己說“這次只是運氣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 ”,這是自我肯定;與此相對,誠實地接受60分,然后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這是自我接納。 “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實際上誰都是普通人,普通不等于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人生不是一條線,并不存在目的地。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計劃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 “人生不需要遠大目標”:而是應該去關注如何度過這一剎那,人生很簡單,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總是處于完結狀態,即使生命終結于此時此刻,也不足以稱為不幸。 “人生沒有意義”: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 …… 跟書中的青年一樣,我也為哲人拋出的種種言論感到驚訝、憤怒、可笑,尤其是他反復強調,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這怎么可能呢?我有吵鬧不休的父母,這是我可以選擇的嗎? 人家弗洛伊德說得多有道理,一切結果之前都有原因,我會是今天這個樣子,都是過去造成的,我的父母、我的原生家庭,塑造了今天的我。要追究,更大的責任應該在他們那里。 可是,追究完責任之后呢?怎么辦?我就只能是今天這樣的了?永遠都沒辦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不愿意這樣。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拾起自己的人生課題,面對自己的選擇。再沒有任何人可以抱怨,一切都只依靠自己,毫無疑問,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會碰到很多挫折,也可能會迷路。 但只有這樣,才可能稱之為完整意義上的人吧。 哲人在書里說過很多有詩意的話,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到哪里,誰都不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