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麻煩別人,究竟是種什么心態呢?在親子關系中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而乖孩子,你除了得到一句乖,其實一無所有,在成年之后,也很難習慣和父母相處,會生活在規定“乖”的框架內,在小時候就錯失“暴露自我”的最關鍵時期,成年后,在處理一切的人際關系中,不善于索取,很難拒絕別人無禮的請求,從而一步步變成別人說的老好人。這種狀態,究竟算不算是病態呢? 不愿麻煩別人的人,通常有一個特質,那就是自我壓抑。我們在生活中偶爾會碰到這一類人,在聚會中,從來不會主動邀約搭訕,社交處于被動狀態,有些木訥,膽小。在內心深處,有許多無端的自卑,而在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逃避”和“躲閃”,這一類人還有一個特質,那就是輕微的社交恐懼。 這類人有一個通病,被稱為圣母型人格 也許很多人對“圣母型”人格有所誤解,認為,圣母型人格是樂于風險,樂于吃虧,甘做工作中老好人,另外,圣母型人格還有一個致命型弱點,那就是能輕易原諒傷害過自己的人。如果仔細去探究這類人格的內心,想知道她們為什么這么容易就能寬恕傷害過自己的人呢,主要原因是為了“討好”,“服從”。這一類人的心理處于兒童時期受到的教育:我受到傷害了,我是弱勢者,我能得到別人的關注于同情,所以甘心去原諒當時傷害過自己的人。 服從別人的意志,討好大眾 為什么會輕易原諒別人呢?其實,這又牽涉到大眾心理學了,99%的觀眾都喜歡皆大歡喜的結局,所以很容易站在道德制高點,認為受害者需要做出讓步,需要去原諒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而圣母型人格恰恰選擇了服從大眾的意志,所以能輕易原諒別人,甚至是校園的霸凌著。 不愿意麻煩別人=圣母型人格? 在某種程度上,這兩類人確實可以劃等號,然而,如果要為危險人格這個理論再找理論點,則是——在長期缺乏自暴露,孤僻的情況下,很容易把自我逼上極端。不是自殺,就是爆發。在一些社會暴力的極端案件中,犯罪者往往是生活中常見的老實人,這是非常孤僻的怪人。因為長期壓抑自我,導致在瞬間爆發的時候,別人難以反映過來。 其實,在任何一種社交場所中,你有所付出就得有所收獲,沒必要去可以討好任何人,只有足夠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真正的朋友,不會抱怨你的麻煩,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這類人嗎? |
|
來自: 太極老葉KBA9 > 《人生智慧管理及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