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電影不止是給小朋友看的,也是給付電影票錢的成年人看的,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尋夢環游記》就是這樣一部電影。不僅人物性格豐滿情節跌宕起伏、歌舞輕松歡樂而且還能讓我一個“鐵石心腸”的成年人感動到哭。感動之余,讓我想到電影里好多的細節和情節設置也非常符合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假設。讓人不得不感嘆一部優秀的作品真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能讓人感到全方位的舒適啊! 廢話說完,讓我來扒一扒從這部電影里我所看到的心理學知識吧。 電影一開始就講了一個家族故事,同時也是整個電影的大背景。它是這么說的:“有時候我覺得我被詛咒了,都是因為我還沒出生時發生的一件事。。。。。。 有這樣一家人,爸爸是個音樂家,一家人都喜歡唱歌跳舞,他們過得很幸福。可爸爸還有一個夢想:唱歌給世界聽。有一天,他背著他的吉他走了。再也沒回來。媽媽,她根本沒空為那個音樂浪子難過(沒有完成哀悼),她直接把音樂趕出了生活。她開始學習做鞋子,然后她教會自己的后輩做鞋子。家族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好。音樂把這個家拆散了,鞋子又把家人聚在一起。每年的亡靈節,曾曾祖母梅爾達的故事都會被一遍又一遍地被家人講起。”在這個背景故事里,我們看到這個家族里的一個人有一個創傷,這個創傷通過家族故事和家族傳統(不能有音樂)代際遺傳下來。 接下來的故事里男主角米格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而跟家人鬧翻。然后誤闖亡靈的世界開啟了一段奇幻之旅,最后與家人和解的故事。在這部電影里亡靈世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象征。它象征著一個人與去世的人之間的情感世界。在現實的層面,一個人去世了,那他就不存在了。但在關系的世界里,一個人去世了,他依然可以活在我們情感的世界里。與祭祀有關的節日,比如墨西哥的亡靈節或者中國的清明節,就是讓我們有機會去梳理與逝者之間情感和關系的一個節日。為什么說亡靈世界是一個象征與去世的人之間情感與關系的世界呢?電影里面有這樣一個細節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在亡靈世界的亡靈如果沒有人再記得他了,那他就會真正地消失。當赫托克優雅地為他的老友豬皮哥彈奏出那一首他最愛的曲子,并安靜為他送別的時候——因為沒有人記得他,豬皮哥要消失了。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看到這里會覺得很動容。 客體關系學派的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力比多并非源于尋求快樂的需要,而是源于尋求客體的需求。它好像是在說比死亡更可怕的終級死亡是不被人記住、想念和愛。不被人記住就是沒有了與人的情感。不在關系中,不被記住的消失是比死亡還可怕的孤獨。這句話跟這部電影一樣,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人是為關系活著的。 好了,讓我們繼續回到電影故事里。米格內心忐忑的拿著吉他告訴奶奶,自己喜歡音樂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并闡述自己內心中對音樂的渴望和向往之時,奶奶卻用種種毫不相關于愛好本身的原因加以阻撓,并摔掉了米格深愛的小破吉他。 在表層這是一個米格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導致自己跟家人的關系破裂最終與家人和解的故事。但我們從電影開篇的背景故事中看到了相似的情節,爸爸為了追求音樂夢想而與讓媽媽很受傷。這個因為音樂夢想和家人沖突的故事又一次上演,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所以,從更深的層面來理解,這是一個關于家族創傷的代際遺傳。接下來米格闖入亡靈的世界,需要得到家人的祝福才能回到人間。也象征著米格和家人之間現在的這個沖突需要回到家族的歷史關系中才能得以和解。 米格第一次得到家人的祝福就是他的曾曾祖母梅爾達。在梅爾達的心中丈夫離開帶給她的創傷還沒有化解,所以在第一次的時候她給米格的祝福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讓米格答應她從此再也不碰音樂。在電影以后的劇情中梅爾達與丈夫埃克托相遇,有了對真相的了解,她與丈夫之間的誤解得以解除,創傷得到釋放。所以當第二次梅爾達給米格祝福的時候,她的祝福沒有了條件。米格也在尋求曾曾祖父的祝福(同時也是堅持夢想)的過程中,體驗到家人之間情感的重要。他為了能讓埃克托不消失,寧愿接受不再碰音樂這個條件。這個過程完成了家族中兩代人之間的和解。所以在影片的最后我們看到了最讓人感動的一幕。米格為了讓奶奶CoCo能夠記住爸爸埃克托,他為奶奶彈起了那首專門為她而寫的《Remember me》。因為創傷的釋放以及兩代人之間的和解,音樂重新回到這個家庭中,并成為了情感流動中一個最重要的紐帶。 米格在彈奏《Remember me》的時候,他被他的家人重新看見和接納。與此同時,埃克托這個被家族唾棄和怨恨的亡靈,在這一刻也終于能借米格和這首歌得以回歸到他的家族系統之中。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那么多電影觀眾(吃瓜群眾)會在這里流下眼淚?可能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被重要他人看見和接納的需要。而跟隨電影人物我們也全程共情體驗了他們的重要經歷。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自己仿佛也被重要他人看見和接納。 電影故事講完了,我還想講一講故事里的人是如何和解的。 第一:成為自己才能去愛人。米格熱愛音樂,他冒著回不去的風險在亡靈世界尋找曾曾祖父的祝福,也不愿意放棄音樂。正是因為他有這份獨立于家族的堅持,所以在這個追尋的過程中他得以成為他自己。參加了音樂比賽,得到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和一起參賽音樂家的認可。他的自我價值得以實現。正因為他做到了,所以在最后他可以去選擇為了他的家族放棄音樂,回到人間。 第二:當米格說著“我不想要這樣的家”沖出家門的時候是因為愛的阻斷而產生的恨。所有的恨都是因為愛而不能。也正是因為這個恨他的對家人愛的渴望才更加清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第三:只有溝通才能讓我們知道我們和身邊的這些人到底有多么重要的聯系。 在電影里家族的創傷可以回到亡靈世界中去和解。回到現實中,我們對于帶著家族創傷烙印的家人之間的沖突應該怎么辦呢? 有可能我們根本意識不到家人之間的沖突是帶著家族創傷的烙印的。也有可能與沖突有關的家人已經去世了。我們不可能掘地三尺把去世的人請出來談一談。但也許找個咨詢師去談一談在我們心中跟家人之間的關系對自己來說意味著什么(廣告來得猝不及防)。——這是個人咨詢方向。也許能把我們心中關系世界的來龍去脈理清一點。 或者幸運的情況是沖突中的每個人都還在,那就可以找個系統家庭治療師,把在沖突中的人一起請到咨詢室里去就家人之間的關系、情感、需要做一下全面的溝通。 |
|
來自: Oldcowboy909 >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