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起: 太守之名,最早出現在《戰國策》,是戰國時期對郡守的尊稱。在西漢漢景帝年間正式將郡守改稱為“太守”,從此成為中國正式官職名稱。 二、權力演變 漢朝時期太守權力有多大? 從俸祿看,太守俸祿兩千石,與九卿同列。漢朝的三公堪比后世的宰相,九卿堪比各部部長,太守自然相當于封疆大吏。 從權力看,太守總管一郡行政、財政、司法、軍事,可謂萬般權力一把抓。最為霸氣的,是漢代的太守有權力招募直屬于自己的官員。 漢代郡縣中,郡丞、郡尉、長史,都有朝廷任命,但是,郡中的功曹、主簿,則由太守私人招募。所謂主簿,就是辦公廳主任,功曹,就是辦公廳各司局官員。 功曹、主簿不對皇帝負責,只對郡太守負責,他們稱呼太守為“本朝”“府朝”“郡朝”,就如《三國演義》中,幕僚們稱呼領導為主公一般。 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因為朝廷設立了州牧,并規定凌駕于太守之上,因此太守權力變小了。 隋唐時期依然還有太守,此時的太守權力變得更小,最主要的是將自行招募官吏的權力廢黜,并且削奪了軍事權力。此時的太守,大體就如現在的市長一般。 在唐肅宗年間,全國改郡為州,州長官變為刺史,太守于是退出歷史舞臺。 至于宋朝還稱呼某某人為太守,只是沿用古稱,顯得風雅而已。 三、一句話總結 總之,漢代太守,大體相當于三國的州牧、明清的總督,權力極大,地位頗高,是真正的封疆大吏,省部級大領導。 三國魏晉之后,太守權力縮小,隋唐與等于市長,權力更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