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中原政權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利益,抵御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的騷擾和入侵,在漫長的國境線上修筑起數不清的邊關要塞,其中以長城為最,包括山海關、雁門關、紫荊關、嘉峪關、居庸關及娘子關等六個關隘,另外四個是潼關、虎牢關、劍門關和鎮南關,讓我們一睹風采。 1、山海關 山海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北部,也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的起點,北高山險赫,南渤海濤濤,形勢險要,又有萬里長城把山、海、關連成一體,如虎踞龍盤,控制海陸咽喉,自古有故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山海關在古代有著極其重要的軍事地位。 2、雁門關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一直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說法,可見它位置的重要性。北門門額石匾刻“雁門關”三個大字,其兩側鑲嵌磚鐫聯語:“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秦漢時期,此地為守住匈奴之要塞。蒙恬、劉邦、衛青及霍去病等人都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 3、紫荊關 紫荊關是長城的關口之一,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天下九塞之第四塞。宋時名金陂關 ,后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原關門之門券上有“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已傾圮。 4、嘉峪關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是明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塞,與山海關遙呼相應,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5、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筑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6、娘子關 原名葦澤關,位于陽泉市平定縣城境內,是長城上的著名關隘,關城坐落在懸崖之上,居高臨下,桃河水由西南折向東北,環繞關城奔騰而過。這里山險溝深,形勢險要。據傳,唐高祖的三女兒、唐太宗的妹妹,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在此設防、駐守,故名娘子關。 7、潼關 潼關在陜西渭南市潼關縣境內,位于陜、晉、豫三省交界處,北瀕黃河,南依秦嶺,西連華山,東接河南靈寶。潼關的地理位置優越,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是古時的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里形勢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8、虎牢關 虎牢關位于現在河南省滎陽市的汜水鎮境內。虎牢關,又稱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是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據記載,因西周穆王在這里圈養老虎而得名。此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三英戰呂布、李世民大戰竇建德、劉邦項羽爭關之戰都在此地發生,足以見得其位置的重要性。 9、劍門關 劍門關位于現在四川盆地北部,古稱天下雄關,為蜀道中最險要的關口,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大詩人李白曾感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因為特殊的地貌,造就了劍門關的奇險無比。以天險形勝之地構成川北屏障,關隘險絕,兵家必爭。 10、鎮南關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境內,始建于明代初期,后有增建,為中國通往越南的陸上交通要道之一。1885年,清末愛國將領馮子材,劉永福在此大敗侵越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1953年更名為睦南關,1965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命名為“友誼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