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以木橫持門戶也”,是古代在交通險要或邊境出入之地設置的守衛處所。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名關,每處關隘都是著名的軍事要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你知道其中幾處呢?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軍事名關分別是:山海關、潼關、嘉峪關、居庸關、友誼關、雁門關、紫荊關、劍門關、娘子關、武勝關。這些關隘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著稱,是古代著名的軍事關口,它們在中國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海關——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為明代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也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關隘,因關乎明朝京師重地的安全,因此號稱為“天下第一關”,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 山海關最初并不叫山海關,在此之前被稱為渝關(一作榆關)、臨閭關等,最早修筑于隋朝三年(公元583年),古渝關舊址在河北省撫寧東部的榆關鎮,因渝水充沛,水流湍急,故在此設立關隘。 隋朝滅亡后,渝關在唐代依然作為東北軍事重鎮,不過在遼代、金代、元代時逐漸被廢止。 直到明代洪武年間,渝關才被重新復建,不過因為渝水河的水量減少,不再適合作為軍事重地,為此徐達、劉伯溫等人便將此關遷至東六十里外的石河一帶修筑,因北倚燕山,南連渤海,便不再沿用渝關一名,為此取名為“山海關”。 后又歷經數代修筑,最終被建筑成一座防御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作為長城的東部起點,山海關扼守遼西走廊,同時又護衛華北平原,是一處很重要的關隘,加上緊鄰京師重地,便逐漸有了“天下第一關”的美譽。 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被正式列入國家軍隊的女將秦良玉就曾鎮守為山海關。發生在山海關的重要戰役有公元1644年的“山海關大戰”(也稱為“甲申石河大戰”),此戰是清軍入關的重要戰役。 嘉峪關——甘肅省嘉峪關市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也是明長城河西走廊最西處的隘口,南接明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 與中間的鎮北臺和東邊的山海關并稱為長城三大奇觀。 嘉峪關因地勢天成,攻防兼備,加上與長城連為一體,關隘內又有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因此嘉峪關有著“天下第一雄關”的美譽。 嘉峪關同山海關一樣,也是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不過要比山海關早修筑九年。在嘉峪關還沒有修筑之前,玉門關自古以來是東、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隨著嘉峪關筑成,玉門關才逐漸被廢止,嘉峪關成為西部邊陲重鎮。 歷史發生在嘉峪關的戰役有公元1516年發生的“嘉峪關之戰”(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時期),相關人物為明朝鎮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芮寧和東察合臺汗國第十三代汗滿速兒(蒙古族)。 潼關——陜西省渭南市潼關歷史悠久,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水經注》記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此關是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的必經之地,為華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沖,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著“關中之關”的美譽,和函谷關都是關中平原的門戶。 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曹操廢棄函谷關,始設潼關,之后潼關便取代了函谷關,成為關中的東大門。而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只有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僅能容納一車一馬同行,故而有“百二重關”之美譽(只要有兩個人鎮守,便能抵擋百人進攻)。 歷史上在潼關發生的著名戰役:渭南之戰(曹操、馬超在潼關、渭南大戰)、劉裕北伐、東西魏潼關之戰、安史之亂潼關之戰、金蒙潼關之戰、潼關南原之戰等。 居庸關——北京市昌平區居庸關同樣號稱“天下第一雄關”,最早始建于秦代,居庸關之名相傳始于秦始皇,眾所周知,秦代的長城是秦始皇下令強征民夫和囚犯等人修建,于是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取名為“居庸關”。 居庸關與西邊的嘉峪關類似,只不過兩關位置不同而已,同樣也是長城沿線上著名的關隘,因居庸關中間長達十八千米的溪谷中清流縈繞,翠峰重疊,風景很是綺麗,故而居庸關有"居庸疊翠"之美稱,也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歷史上發生在居庸關的著名戰役有:土木堡之變(居庸關外40公里,土木堡坐落于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金滅遼之戰、元滅金之戰。 友誼關——廣西省崇左市友誼關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憑祥市西南端,同為我國古代十大名關之一,屬于西南邊防重鎮,最早始建于漢朝,原名為雍雞關,之后又先后更名為界首關、大南關、鎮夷關、鎮南關、睦南關。 后來為了紀念中越兩國之間的友情,于1965年正式命名為“友誼關”,不過還是明朝更名的鎮南關聽著比較霸氣。 歷史上在鎮南關發生的著名戰役有:鎮南關大捷(諒山大捷)。 雁門關——山西省忻州市說起雁門關估計很多人都曾聽說過,雁門關在歷朝歷代都是拱衛京都、屏護中原的兵家重地。其名始于唐初,因盤旋崎嶇,絕頂置關,取名為西陘關,亦稱為雁門關。 雁門關也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修建于雁門山上,此山群峰挺拔、地勢險要,雁門關自建成之后,便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 在先秦時期,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后,便大舉進攻北伐,先后擊敗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在當地建立云中、雁門、代郡,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就曾長期駐守在趙國北部邊境的雁門郡,以防備匈奴的侵擾。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當時就是從雁門出塞。漢高祖劉邦也曾親率32萬大軍從雁門出塞,準備要徹底解決塞北的匈奴,不過卻被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率領40萬鐵騎被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 娘子關——山西省陽泉市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同樣為萬里長城的著名關隘,位于現今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東北部的綿山之上。因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率領數萬“娘子軍”為李家守衛山西大本營,而鎮守之地便是出入山西的咽喉要地葦澤關,故而更名為“娘子關”。 娘子關在山西、河北兩省交界處,是出入山西的咽喉要地,因此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三晉門戶”和“天下第九關”的稱號,即便在現今,娘子關也是交通要道,石太鐵路和晉冀公路均要從此關口經過。 歷史上發生在娘子關的著名戰役有:百團大戰、娘子關戰役等。 紫荊關——河北省保定市紫荊關始建于戰國時期,在秦、漢時期稱為“上谷關”,后來在先后更名為五阮關、金坡關,位于現今河北省易縣西北的紫荊嶺上,在元代以后更名為“紫荊關”。 紫荊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明代以今河北省境內沿內長城修筑的三處重要關隘)。紫荊關自古以來便是進出太行山的交通要沖,同樣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此地發生的戰爭就多達140余次。 明代土木堡之變后,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綽羅斯·也先就曾攻破紫荊關,進而包圍了北京,企圖迫使明廷訂立城下之盟,不過因北京軍民英勇奮戰,也先計劃最終未能實現,只好退回蒙古,并將明英宗送還。 歷史上在紫荊關發生的著名戰役有: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因攻居庸關難克,成吉思汗便避實擊虛,采取奇襲戰法,親率主力東出攻破紫荊關、公元1449年明蒙紫荊關攻防戰。 劍門關——四川省廣元市劍門關因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云霄,其峰巒似劍,且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又似門狀,故而稱為“ 劍門”,素來享有“劍門天下險”之美譽。 由于劍門關是入蜀的咽喉要地,加上地勢險要,同樣為兵家必爭之地。不過如今的劍門關已經成為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往打卡旅游。 歷史上在劍門關發生的著名戰役有:秦惠文王用金牛、美女詐蜀王,最終定巴蜀、劍門之戰(北宋)、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姜維退守劍門關,阻擋鐘會進軍。 武勝關——河南省信陽市武勝關的歷史很悠久,在先秦時期便有記載,春秋時被稱為直轅、澧山,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改名為武陽關,之后又經過多次改名和復名,在清代時被稱為武勝關。 武勝關位于現今河南與湖北兩省的交界處,此關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是古代大別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重要隘口,也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因此被歷代兵家所重視,與東邊九里關,西邊平靖關合稱為“義陽三關”。 三關之中,武勝關居中,左右相顧,地勢尤為重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因此有“關中之關”的美譽。 歷史上在武勝關發生的著名戰役有:柏舉之戰,著名的軍事家孫武曾率領吳國軍隊于公元前506年一舉攻占武勝關,隨后占領楚國都城郢都,差點滅亡楚國,伍子胥也是在此戰后掘楚平王墓,并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結語:十大名關皆為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關隘,它們雄踞險絕,控險扼要,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御敵防患、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在歷朝歷代的保衛戰役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從而贏得了十分特殊的地位,被譽為中國“十大名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