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昱大夫 經方 葛根芩連湯為常用經方,本方由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四味藥組成,見于《傷寒論》34條,原文為“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本方在《方劑學》中將其列入解表清里之劑。一般認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主治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中作渴,喘而汗出的病證;并認為本方為太陽陽明經藥。 如《醫方集解》:“此足太陽陽明藥也,表證尚在,醫反誤下,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專治陽明之表(葛根能升陽明清氣,又為治瀉圣藥),加芩連以清里熱,甘草以調胃氣,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陽表里兩解之變法也。” 喻昌曰:“太陽病,原無下法,當用桂枝解外,醫反下之,則邪熱之在太陽者,未傳陽明之里,所以其脈促急,其汗外越,其熱上奔則喘,下奔則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專主陽明之表,加芩、連以清里熱,則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此又太陽陽明兩解表里之變法也。” 我認為本方應為陽明經脈方,依據有二: 依據一 鄭昱大夫 葛根為陽明經主藥,如《中藥學講義》認為性味甘辛平,歸經入脾胃經,功效升陽發表,解肌透疹,生津止瀉。 《本草綱目》引王好古曰:“氣平味甘,升也,陽也,陽明經引經的藥也。” 張元素曰:“升陽生津,脾虛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傷胃氣。張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用此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即太陽藥也。頭顱痛如破,乃陽明中風,可用葛根蔥白湯,為陽明仙藥。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發之,是反引邪氣入陽明,為引賊破家也。” 依據二 《醫學入門》認為:“浮而微降,陽中陰也,足陽明經藥。蓋解肌發汗,目痛鼻干,身前大熱,煩悶欲狂,頭額痛者陽明癥也,可及時用之。”并有歌訣云:“葛根甘平善解肌,陽明頭額痛乃宜,嘔渴瀉痢酒毒解,痹風脅痛亦能醫。” 由上可看出,葛根是陽明經藥,其方當是陽明經脈方,這是它的病變部位;因為陽明之上燥氣主之,故其病因為風燥;其主癥是前額痛連后項,目痛鼻干,苔白或薄黃,舌正常或偏紅,脈浮。只要具備以上癥狀,就可選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何以其能治頸項不舒,原因是葛根能滋養津液柔筋脈。而足陽明胃經,起于鼻旁(迎香),挾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脈相會,下行沿鼻外上齒中,還出,環口繞唇,下交承漿,分別沿下頜的后下方,經大迎,過耳前,沿發際至于前額。 體會 據此,我在臨證中應用葛根芩連湯治療如下疾病: 濕熱性頭痛;鼻竇炎;肺心病心衰;痿證;神經官能癥;口瘡;盜汗;牙齦腫痛;嘔吐;痢疾;腸傷寒;糖尿病;頸椎病;重癥肌無力(眼肌型)皮膚濕疹,蕁麻疹。 另外,對于臨床濕熱病人常見的大便粘盆有特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