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毓(183-257年),字子家,涿郡涿縣(河北涿州市)人。三國時代曹魏政治家,東漢大儒盧植幼子。 盧欽(?—278年4月24日),字子若。范陽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西晉大臣、將領,東漢名儒盧植之孫、曹魏司空盧毓之子。 盧欽文武雙全、歷職內外,于西晉時官至吏部尚書、侍中、奉車都尉,封大梁侯。咸寧四年(278年)去世,獲贈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元”。其后代即為南北朝名門“范陽盧氏”。 盧魯元(?-442年),本姓豆盧,昌黎郡徒河(今遼寧朝陽市),北魏道武帝朝親信大臣。 盧楚(?-618年8月11日),中國隋朝時代人物,涿郡范陽人。 祖景祚,魏司空掾。楚少有才學,鯁急口吃,言語澀難。大業中,為尚書右司郎,當朝正色,甚為公卿所憚。及帝幸江都,東都官僚多不奉法,楚每存糾舉,無所回避。越王侗稱尊號,以楚為內史令、左備身將軍、攝尚書左丞、右光祿大夫,封涿郡公,與元文都等同心戮力以輔幼主。 盧承慶(595年-670年),字子馀,幽州范陽(今河北涿郡)人,出身于范陽盧氏北祖大房,北周武陽太守盧思道之孫,太子率更令盧赤松之子。唐朝宰相,卒年76。配范氏,生二子:長子景祚,次子景裕。成語“寵辱不驚”講得就是他的故事。 盧懷慎(?-716年),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人,唐朝宰相。 盧懷慎出身于范陽盧氏北祖第三房,進士及第,歷任監察御史、吏部員外郎、侍御史、右御史臺中丞、兵部侍郎、黃門侍郎,封漁陽縣伯。他雖居高位,但為官清廉。 盧杞(?-約785年),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人。黃門監盧懷慎之孫,御史中丞盧奕之子 。唐朝宰相。 盧翰,生卒年份無考,字子羽,號中庵,潁州人·明嘉靖十三年舉人,明代著名學者·他專意于治學著述·因其博學廣識,名震山東。 盧邁(739—798),男,祖籍范陽,先輩遷入河南。他于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83年)擔任宰相職,達到權力頂峰,為眾大臣所景仰。盧邁自小尊敬師長,友愛同伴,為人誠實忠厚,責已嚴而責人寬,盧氏宗親點擊加入盧氏全球群受到時人好評。盧邁歷任藍田尉、河南主簿、集賢殿校理、滁州刺史、右諫議大夫、尚書右丞等職。他當官時奉公守紀、不謀私利;胸懷坦蕩、待人謙恭;作風正派、不拉幫結派。唐德宗貞元九年在眾大臣一致舉存下,登上宰輔之位。德宗皇帝曾下詔書表彰盧邁。詔書講盧邁“自居臺輔,益見忠清。方藉謀猷,遽嬰疾疹”。朝野對盧邁均有好評。 盧商(789年—859年9月),字為臣,范陽人,盧廣子,盧翰族孫,盧植二十世孫。舉進士,由校書郎累遷大理卿、蘇州刺史、進浙西觀察使,人為刑部侍郎、京兆尹、戶部尚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盧攜[唐](824年~880年)字子升,范陽(今河北涿縣)人。祖盧損,父盧求為寶歷元年(825)進士,被許多府第征召,最終位至郡守。 盧光啟(?~903)字子忠,進士,兵部侍郎、左諫議大夫、兵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少保、吏部侍郎。世存文有《初舉子》。 后唐莊宗宰相,盧程(?-923),唐朝右族。祖懿,父蘊,歷仕通顯。程,天復末登進士第,崔魏公領鹽鐵,署為巡官 盧文紀(876-951),字子持,京兆萬年人。唐明宗時,為御史中丞,遷工部尚書。 盧攜[唐](824年~880年)字子升,范陽(今河北涿縣)人。祖盧損,父盧求為寶歷元年(825)進士,被許多府第征召,最終位至郡守。 盧多遜(934年―985年),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1] ,北宋宰相。后周顯德初年進士,歷任秘書郎、集賢校理、左拾遺、集賢殿修撰。北宋建立后,歷任祠部員外郎、權知貢舉、兵部郎中、知太原行府事、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吏部侍郎、中書侍郎、平章事、兵部尚書等職。 盧蔭溥(1760~1839),字霖生,號南石,德城區黃河涯鎮人,兩淮鹽運使盧見曾之孫。清朝大臣。盧蔭溥一生,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從政五十多年,歷任軍機大臣、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并多次奉詔出使,按事決獄,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之銜。其為官“專心職守”、“殫心竭力”、“老成練達”,為清朝中期 “股肱”、“耳目”之臣。道光十九年(1839)被晉加太子太傅之銜后不久,病卒。 盧姓居然出了17位宰相!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