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聽說過,說的是明清時期的北京城,雖然老北京城早就不復存在了,但是這句話一直還在流傳。其中內九外七說的是當初北京城的十六座城門——內城九座、外城七座。然而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規模拆除北京古城,十六座城門幾乎全都不復存在(僅前門城樓、箭樓以及德勝門箭樓尚存),可是如今您走在北京中軸線上,會發現永定門赫然聳立在那里,不過這不是古建,而是前些年重建的,也是內九外七中唯一被重建(或叫復建)的“城門”,那么今天咱就來聊聊永定門的“前世今生”。 永定門,位于北京城中軸線最南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相比于同樣位于中軸線上的正陽門(1419年始建),晚了130多年。這是因為永定門是外城城門,而北京城在明永樂年間修建之初是沒有外城的。明初永樂遷都時,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新的城垣以及皇城,也就是說那時只有內九皇城四、沒有外七。其實在后來的成化年間就提出過在京城外圍加筑外城的建議,只是當時沒有付諸于行動。由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帶兵打到北京,嚴重威脅了京師的安全,為加強防御,加筑外城的方案得以實施。但是由于財力的原因,外城并未建全,僅南部有而北部未建,也就是說并沒有把內城完全包圍起來,而是給內城“戴了個帽子”,因此老北京人管外城叫帽子城。加筑的外城共設城門七座,永定門位于南墻正中,按照我國坐北朝南的習慣,永定門位于南部正中(左右為左安門和右安門)、屬于正門,同時又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所以永定門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六座外城城門。 從建筑規制上說,永定門的城樓形制與內城相同(這在外七門中絕對是特殊待遇),是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其他六門中僅廣安門略遜于永定門,另外五座更小。老的永定門城樓為兩層,城樓坐落在高大的臺基之上,樓連臺通高34.04米;城樓為重檐歇山頂、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甕城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甕城墻頂寬6米。箭樓規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調,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臺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臺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據史料記載,永定門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兩代,比如甕城是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增建的,單層箭樓則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增建箭樓的同時還重修了城樓和甕城,將城樓的城臺加高至26米。 從清末到民國,由于各種原因,其實北京城的城門和城墻已經開始拆除,到了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正在大搞建設,面對城市建設與古城保護的矛盾,北京古城“完全是服務于封建統治者的意旨”的觀念占了上風,于是從那時起,北京古城城墻及城門陸陸續續被拆除。1950年始拆永定門甕城城墻,到1957年,永定門城樓和箭樓又成了“危樓”并且被認為妨礙交通,于是也被陸續拆除。2004年,政府啟動了打造北京中軸線人文景觀工程,拆除了永定門到南緯路兩側破舊低矮的房屋,露出了東西兩側壇墻,開始了永定門城樓復建工作。如今工程早已完成,一座新的城樓呈現在中軸線的最南端。復建后的永定門,城臺東西長31.4米,南北寬16.96米,高8米,城樓(脊)總高26.04米,為三重檐歇山屋頂,比原永定門城樓小。 城樓上“永定門”三個大字的石匾,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樣雕制的。原本永定門第一代石匾(明代)已經在滿清建都北京之后被撤下(各城門都撤了),改用滿、漢兩種文字題寫新的匾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民國初期的內務部總長朱啟鈐請杭州名士邵章先生再次為北京各城門題寫了漢文匾額;北京拆除老城后,民國時期的第三代石匾大多都已失落無存(只有正陽門箭樓的門洞上方仍嵌有一塊),何況第一代的明代石匾、更是早就不知去向。 可神奇的是,在2003,也就是永定門復建之前,在離永定門很近的先農壇、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門口的一株古柏樹下,發現了一塊永定門石匾。這塊石匾,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書的“永定門”三字沉雄蒼勁,保存完好,經鑒定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門時的原件。 如今復建的永定門,門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門”三字,就是仿照這塊石匾雕刻的(原件被博物館收藏)。城樓建成后,后面的大片空地上植樹種草,建成大片綠地,加上經過清淤治理的護城河,這一帶儼然成了公園兒。 永定門城樓是十六座老城門中唯一被復建的“城門”,為什么城門要加引號?第一、至今為止甕城和箭樓未被復建,這還不是完整的老城門的樣子;第二,復建的僅僅是城樓,兩側沒有城墻,而我們想要進入“外城”,并不需要送門洞里通過,相反還需繞過城樓。所以說它已經不是一座真正的門,而是一處景觀或地標。 那又為什么僅僅復建永定門呢?或許僅僅是打造北京中軸線景觀的工程之一吧?又或許是取“永遠安定”的吉祥寓意,原本永定門之名就是這個意思。封建帝王希望天下安定,江山永固,現在的我們又何嘗不需要安定呢?畢竟從清末到解放前,我們國家亂了那么久,時局的動蕩其實最受苦的還是老百姓。如今天下太平,而且咱們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進入了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老百姓的生活也好了,我們更希望得到長久的和平、長久的安定,希望永定門“不負眾望”,給北京、給中國帶來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