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注定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有的人從來沒有長遠的規劃,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 有的人看似認真勤奮,繁忙的背后有一顆虛度光陰的心。 確實,在這個知識碎片化、娛樂至死的時代,深度思考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異常艱難的事兒... 因為,我們所有的人都不約而同地秉承了這兩個原則: 1、最小阻力原則 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明確的反饋和標準,我們都會傾向于采取最簡易的行為,即浮淺的工作更簡單。 比如,我們頻繁地召開項目例會。這些會議往往使人無法持續專注,導致日程工作無法按時完成,而人們仍舊堅持開的原因在于這樣更簡單。并且多數人不愿意去管理時間和工作任務,而是讓每周例會迫使他們采取一些行動,以此來取得進展。 2、忙碌代表生產力原則 當工作的生產能力和價值沒有明確的指標時,多數工作者都會采用以可視的方式完成很多工作,圍繞浮淺的工作表面忙碌。正如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說: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這個時代,沒有不努力就輕易成功的人!誰都想要成為贏家,而贏家需要具備以下兩種核心能力——迅速使用復雜工具的能力和工作質量和效率都達到精英水平的能力。 這兩種核心能力依賴于深度思考。深度思考將幫助你迅速解決困難事物和實現精英級產出。 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在受聘成為正教授時,就已經發表了60多篇同行評審論著和一本暢銷書。其高產出的核心原因是:充分利用了生產力規律——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工作專注度達到最高,單位時間里的工作產出也將實現最大化,從而實現深度工作。 深度思考,你需要有多元化的思維方式! 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就提供給我們的一種非常靠譜的多元化思維方法。他說,我們要不斷學習眾多學科的知識,來形成一個思維模型的復式框架。 他自己經常使用的多元思維模型有100多種,復利原理、排列組合原理、決策樹理論、誤判心理學等等。 為什么要形成多元思維模型? 因為如果你只學某一科的知識,只從一個固定的視角看事情,就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手里拿著錘子,眼里到處都是釘子。”很容易把自己綁架在某個框架里,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心理學上一個專業術語叫做:框架效應。 而多元思維模型,能讓我們擁有一個強大的工具箱,在思考一個問題時,不斷的拿出不同的工具,去深度思考這件事情,以及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么。 擁有多元思維模型的最好辦法,就是多讀書,深入地讀書。 西奧多·羅斯福就讀哈佛期間,興趣廣泛,有拳擊、摔跤、健身、舞蹈等等,他還研究自然學,而且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大一時就出版了第一本書,被稱為“美國最博學的青年自然學者之一”。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他處理學業的獨特方式:從上午8點半到下午4點半這段時間,他預留出時間背誦、上課、鍛煉和吃午飯,余下的時間責全部專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 這一策略啟發我們:日常工作中,要不時地像羅斯福一樣發起沖鋒,以高強度的工作,高效利用時間,筑建多元思維模型,從而實現深度思考和工作。 做一個深度思考的人,你必會不同凡響。正如加拉格爾所言: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