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潮汕老饕帶路 4天3夜的味蕾饕餮 6大宴席 10大品類 263道美食 海耕文明的精髓 風味原產地飲食文化的深度體驗 這,就是我們的潮汕尋味奇妙之旅 DAY1 尋鮮食味 這里美得啊,就像《千與千尋》里湯屋外的畫面一樣。 ——美食達人 Page 劉 “知道你們要來,連天氣都準備好了!” 剛出機場,來接機的潮汕老饕見我們第一句話就是這。 老饕是本地人,40多歲,潮汕生潮汕長,然后到鄭州工作了20來年。潮汕老饕說得一口標準的潮汕話和河南話,又有著多重行業的跨界從業經歷,是個標標準準的老饕客,“生活家”。 為了我們這幾個吃貨,老饕哥提前一個星期就在盯天氣預報了,因為要有體驗海耕文化環節,出海,是我們這群中原人最大的期待。 5月底的潮汕,天空碧藍如洗,剛出機場門伸個懶腰,美食點評達人楚愛國看著我意味深長地說:“終于可以大口呼吸了,是吧?” 01 潮汕老饕帶的中巴車,停在機場正門外,落座就看到當地特色的菊花飲、甘蔗飲和豬頭粽、腐乳餅——潮汕美食之旅,就從第一口特色小吃開始了。 接風宴,不簡單。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的潮汕鹵水全鵝宴,直接打卡“最優秀”的澄海日日香鵝肉飯店。 鵝肝、鵝腸、鵝珍、鵝頭、鵝掌、鵝翅、鵝脖、鵝血、鵝肉……雖然在鄭州也吃了好多次鹵鵝N拼,卻沒有哪一次像現在這樣?;貧w原產地,不用老饕指點,我們也吃出細嫩粉肝的在口中漾開的鮮滑、每一口鵝肉都浸透的鹵汁奇香。 用潮汕鹵水,打開潮汕之行的味覺密碼,足見此行老饕之深意。 在大熱的《風味人間》中,《香料歧路》一集中以香料為線索,展開了南北鹵味的大PK。頂湯、香料、鵝油、養護……各家的一勺鹵水中,藏著千金不換的奧秘,也振奮著無數食客的味蕾。 有了帶隊的潮汕老饕,進出高峰期的明星店面比自家還隨意。由老饕帶路,我們在異地他鄉進了廚房,跟店員毫無障礙的聊天,在用餐高峰期享受了最閃電的上菜速度。 鹵獅頭鵝是潮汕鹵味的C位。據說在潮汕,三年以上的老鵝是需要提前預定的,一個被祖傳鹵水配方和“鵝王”加持的老鵝,頭頸可以賣到1000多元。 落地潮汕的第一餐,有了老饕哥,我們輕易get了本地的就餐習慣和飲食風俗。饕哥說:食而不知其故,不是吃貨所為! 02 吃完出發,出海打漁。 潮汕,包括汕頭、潮州和揭陽三個市,我們本次的行程,也基本是在尋訪本地飲食文化脈絡。 到了潮汕,一定要去南澳島——作為廣東省唯一的一個海島縣,從汕頭到南澳,一座12公里的南澳島大橋橫跨。路上經過韓江入海口,黃沙奔涌,大海靜默,黃與藍涇渭分明。 2015年才通車的南澳大橋,使南澳這座寶藏島嶼第一次向世界敞開懷抱。也正因為這個,島內風光現在還保留著未完全商業化的狀態,很是舒適。 站在漁家的海邊露臺上憑欄,美食博主Page劉說:這里的感覺,就像《千與千尋》里湯屋外的畫面一樣。 青山環抱,海水碧藍,海洋牧場的浮漂在海面上閃爍著整齊的銀光,漁船馬達轟鳴。坐下稍事休息一會兒,喝口本地人隨處泡起的單樅,咱們出海去嘍! 海上采割生蠔,參觀鮑魚養殖,踏上海上魚排,收迷魂網、提撈蟹籠,活蝦釣海鱸魚、金錢鮸…… 潮汕老饕的朋友,在南澳有自己的海上牧場。 為了我們這一行,老饕前一日就布好了網,安排好一切,這一趟出海,所獲頗豐。 尋味潮汕之旅的第一天晚餐,在南澳島海港漁村的海鮮晚宴。用的就是下午捕撈的新鮮魚貨。 原住民熱情地施展了家傳的做法:生腌、清蒸、清炒,燉湯……不同于咱家里的“泊來物”,真正的大海時鮮在不同的烹飪方式中變得極其溫順,極盡鮮爽柔滑,脆嫩彈牙。 原味龍蝦、酸菜螺片、清蒸鮑魚、刺螺、蠔仔煎、香酥大蠔、生腌蠔、紫菜蠔煲……一道又一道新奇的海鮮及其做法,讓大家除了埋頭苦吃,顧不上別的對話。 潮汕老饕說:食而不知其故,不是吃貨所為。從飲食文化溯源到風味尋蹤,在潮汕的第一天,我們認識的,是最新鮮的海洋食材和最質樸的潮汕人。 以為第一天的行程,就這么豐滿的結束了? 不!晚餐過后,還可以在南海面登上一艘漁船,開一網魷魚夜釣! 03 在漁船上!泡上一壺單樅,搬出一個電磁爐和蒸鍋,蒸了一鍋劍魚和魚籽,把通體透明的筆管魷魚或蒸或刺生,吃得無比清甜。 韓老師帶的小音箱,放起了好聽的老歌。眾人跟著唱和,飲酒,吃魚。海上水光瀲滟,夜風涼爽。南澳島的夜晚,恍然如夢。 夜釣上岸,在路邊隨意吃了一杯新鮮水果榨汁現炒的果汁冰。在冰甜里入住半島海景酒店。 一人一個單間,窗外就是黑黢黢的大海,深夜的南海寂靜無聲。 DAY2 尋遺食藝 一只不大的粽子,四角分別有著海米、腐乳肉、咸蛋黃、豆沙和中間米芯部分的五香味。就其口感的豐富獨特層次分明來說,潮汕的雙拼粽,真可謂獨步天下罕有其匹了。 ——鄭州土著、資深媒體人 瓦爾特 尋味潮汕的第二天,在海洋盛景中醒來——在潮汕的第一夜,所有人都睡得格外踏實。 01 南澳島上,有個北回歸線標志“自然之門”,每年6月22日中午12點,陽光從上方雕塑的孔洞直射下來,完成四季流轉的1分鐘儀式。 能在早餐前先順路先去逛個景點——因為我們既不用著急去趕酒店的早餐,也不用刻意去走今天的行程。有潮汕老饕在,我們就像“大佬的朋友”,走起來特別自然。 此刻的漁村飯莊,已經在為我們煮起“特別簡單”的海鮮干撈粥:撬開剛捕上來的小生蠔,加上白米飯、魷魚干、姜絲和小芹菜就那么煮。 湯水不稠,撒上點兒白胡椒粉,在干熱的海風中我呼嚕嚕喝了4碗,出了一層薄汗,真是鮮得不得了。 吃完粥,緊鑼密鼓開始當天的行程,出發達濠,去看看達濠的非遺魚飯。 02 帶隊的潮汕老饕說,每年的5月1日到8月15日,海捕進入休漁期,百年老店達濠放釣的產品,也進入以凍品、魚丸,油浸魚為主的時期,品類數量遠不如之前豐富。 達濠放釣的魚飯制作技藝,是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店是前店后廠的配置。品嘗魚飯之前先看了魚飯的制作工藝——海魚用海鹽清水煮了,迅速晾涼,幾個小時之內,就會送上當地老百姓的餐桌。 老饕口中的“品種少了”對我們來講仍然目不暇接:巴浪、紅魚、馬鮫、黃花魚……十多種海魚在同一加工方法下,或鮮或嫩,或軟或硬,或彈或黏,分裂出100種的鮮香咸甜。 吃了魚飯突然就恍然大悟:原來“魚飯”的意思,就是把魚當飯吃! 若干年前在海上捕魚的漁民們,因為沒有米面,最方便簡捷的餐食,就是用最新鮮的海魚和海鹽,或蒸或煮,成為可以大口吃的“魚飯”。 品完魚飯,我們參觀達濠放釣的工廠。零下18攝氏度的巨大冷庫,在開漁季能最大限度的為魚獲保鮮,抵御休漁季可能有的風險。 03 接下來的一站,是達濠李老二手打魚丸。 達濠李老二家的魚丸,傳到今天,已經是第5代人了。 各種超高品質的魚丸、肉丸、蛋餃、燕脆餃、粿子、還有魚面……保證美味的繁復工藝全在前端完成,留給廚房的簡單,是孩童都可以完成。 真的很難想象,百年前從紅頭船上抬下來的這些海洋饋贈,是經歷了怎樣的歷程,走到我們這群中原人的面前。 同行的廚房大叔、瓦爾特還有潮汕老饕,每談及此都會頓生家國情懷——飲食文化能夠傳承,還不是要感謝和平年代,感謝地大物博,感謝聰明勤勞的人民噻~ 04 尋遺食藝的第三站,是另一家廣東非遺,做粿人家老潮興。 老潮興的總店,在建于1860年的中國最大騎樓區“小公園”內,也是我們帶隊的潮汕老饕在汕頭前23年的家。 在老潮興坐定,我們點的各色粿子很快端了上來。煎、炸、煮、蒸,形式多樣粿子和水晶餃,像永遠能給人驚喜的禮物盒,咬一口之前,你永遠不知道口味是什么~ 紅桃粿、鼠殼粿、香芋粿、蘿卜粿…還有竹筍餃、紫薯餃、香芋餃、菜脯餃…加上甜咸偕配的老潮興金牌粽球、皮兒焦香內滑溜的炸普寧豆腐、清甜的姜薯白果湯…使我的朋友圈兒變成了九圖和文字都遠遠不夠用的存在…… 這個店,50多種粿品,30余年傳承,值得美食作家素素連爆26個“好吃”??傻曛髡f,我們10個人、1頓飯,試的20多種粿品和水晶餃,竟然只是當季菜單的1/3…… 難怪帶隊的潮汕老饕可以傲嬌地說:“我們潮汕的小吃,天下無敵。” 從老潮興出來,天色近晚。在汕頭的街頭刷上一輛電動助力的共享單車,在夜風中騎行。 隨走隨停,吃個夜宵。 離開南澳島的半島酒店,我們此行在汕頭下榻著名的五星酒店“金海灣”,選擇這里,除了方便的交通和周到的服務,還另有一番深意——謎底在第四天早上揭曉。 入夜的汕頭,真美。 四天三夜,還有哪些驚艷人心的奇妙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