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繆處”與神經交叉機制 (一)梯狀神經退化與索狀神經發生 從動物發育發生學分析動物神經系統的演化,原始神經系統系統發生是胚胎植物極誘導動物極產生的,兩胚層動物上胚層外包內胚層形成網狀神經系統,而到三胚層動物出現,內胚層誘導外胚層細胞內遷發生左右內卷運動,形成左右對稱的梯狀神經。 而隨著中胚層的不斷發育,外胚層細胞受到內胚層分化誘導,開始在梯狀神經基礎上發育出中間結構,原始的梯狀神經結構逐漸從兩側向中間靠攏,最后發育出索狀神經結構,在低等動物中就是腹索動物的出現,從環節動物到節肢動物完成了這一神經系統的演化過程,高等動物的脊索神經系統也是這一系統的一種高級形態而已。 動物組織結構發生是不同胚層相互誘導分化發育而成,是不同胚層分化細胞形成誘因和誘果的關系發育完成的,換言之,單純的胚層細胞不能形成組織器官,經脈結構當然也不例外, 組織發育過程中胚層因果誘導發育機理可以用來分析動物組織發育發生中的演化發育規律;也就是說外胚層神經結構的形成不是自己在無誘因條件下發育演化的,必須在誘因誘導下神經細胞才能發生遷移。 原始兩胚層動物下胚層是上胚層的誘因,誘果是形成網狀神經系統;原始三胚層動物中胚層又成為誘因,最初的誘果就是梯狀神經系統的發育;隨著中胚層在內外胚層中間分化支越來越多,誘因也就越來越多,產生的誘果就是神經系統越來越復雜化。 動物神經發育演化線路是在基因控制下,兩種體腔分裂法之下發生發育而成:一種是裂體腔法,一種是腸體腔法。 裂體腔法是原始發育演化模式,中胚層隨胚胎內卷運動被內卷到胚胎腹部兩側,外胚層細胞內遷到兩側位置形成梯狀神經;隨著中胚層分化形成裂體腔的形成,外胚層細胞遷移到左右裂體腔腹側中間位置,左右神經集中到腹部中軸線附近形成腹索神經,這是動物界中樞伸進系統的最原始發生雛形。 圖1-3-4 裂體腔法神經發育示意圖 腸體腔法是高級發育演化模式,這種方法將中胚層分化的體腔囊積壓向胚胎背側直接靠近了背側中軸線,中胚層首先作為誘因誘導外胚層神經細胞內遷,在胚胎動物極向植物極分化過程中,直接在背側向中胚層,內胚層遷移耦合,這樣就可以直接先形成中樞神經,然后通過神經嵴細胞隨胚胎內卷形成中樞外神經。但是腸體腔法形成的神經也重演梯狀神經向脊索神經發育模式,只是分化發育速度很開,然后迅速退化而已。 圖1-3-5 腸體腔法神經發育示意圖 首先中胚層形成的囊胚腔向胚胎內卷的兩側上方移動,囊胚腔誘導外胚層神經細胞向其靠近耦合,形成中樞神經原基;同時內胚層誘導外胚層神經細胞沿內卷沿體壁分化靠向腹側中軸線兩側,形成梯狀神經原基。 隨著胚胎內卷,體壁外胚層內遷細胞在腹側內遷與中胚層分化支耦合,同時向中軸線位置分化,開始形成梯狀神經,最后對接愈合后梯狀神經退化,形成索狀神經結構、 從上述的分析,無論裂體腔法還是腸體腔法,外胚層神經細胞遷移都要經歷梯狀神經的分化發育模式,最后匯集到中樞神經附近,形成腹索和背索后梯狀神經退化,但是左右平衡結構系統依然存在。 (二)錐體內外系與交叉平衡 神經系統是在動物進化過程中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它經歷了沒有特殊分化的神經組織,只是依靠原生質傳導刺激的單細胞動物,到初現神經組織的腔腸動物的網狀神經系統,再由分散的網狀神經系統階段進化為扁蟲的梯形、環節動物的鏈狀神經系統,進而到脊索動物出現中空的管狀神經系統,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分散到集中,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歷程。由于感受器集中在頭部,神經管的前端終于發展成腦。 神經系統的中樞和周圍部分都來源于胚胎背面外胚層的神經板(neural plate),它最初見于人胚第三周長約 1.5mm時。由于神經板周邊部分生長較快,向背面隆起,隆起之間形成的縱溝稱神經溝(neural groove)。在胚胎第四周長約2.5mm時,隨著神經溝的不斷加深,兩側的神經板也向背側正中線包卷、融合,并脫離覆蓋它的外胚層,這樣就形成了神經管(neural tube),中空的管道稱中央管。管在頭、尾兩端遺留的孔,分別在胚胎第四周初及第四周之末閉合。當胚胎在第四周時,神經管的前端發育成三個膨大的腦泡,依次稱為前腦(prosencephalon)、中腦(mesencephalon)和菱腦(rhombencephalon)。在第四周或胚胎長約3.2mm時,可見兩個向腹側方向的彎曲,在中腦與菱腦之間的彎曲稱頭曲,菱腦與脊髓之間的彎曲稱頸曲。在胚胎第六周之初或長約9mm時又出現第三個凹向背側的彎曲,稱橋曲,這樣就把菱腦分為后腦(metencephalon)和末腦(myelencephalon)。在長約5mm的人胚,前腦與中腦開始能明確分開,同時,腦前壁在視泡前方和上方向背側膨隆而成大腦半球初形。此時原始前腦出現兩個界限不清的地區:前部是半球隆凸,不久增大為端腦(telencephalon),后部為間腦(diencephalon)。中腦則無明顯變化。原始后腦頂壁極薄,其下面的管腔底面為一菱形凹陷,即菱形窩。在此窩最寬部分以上的頂板縮窄,旁壁加厚,將來形成腦橋和小腦,以下其余部分為延髓。上述演化結果,使腦有了五個明確的部分,即端腦、間腦、中腦、后腦和末腦。人腦的各個部分都是從這些后起的腦泡演變而來的,但在發育過程中,端腦極度擴大,覆蓋住其余的腦部。 高等脊椎動物錐體外系傳導通路是比較古老的部分,在低等脊椎動物它主管骨骼肌的活動;在哺乳動物由于新發展的椎體系后來居上,主管骨骼肌的隨意運動,椎體外系便退居輔助地位,主要調節肌張力,協調肌肉運動,維持身體姿勢,支持習慣性動作等;而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因為胚胎重演律的作用,先發育椎體外系后發育椎體系結構。椎體外系結構:(圖1-3-6) 圖1-3-6 椎體外系結構示意圖 (《臨床神經解剖學《》(第2版/配增值) 出版社名稱: 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10月 編者: 芮德源,朱雨嵐,陳立杰 ISBN編號: 9787117211987) 1. 皮層紋狀體通路 由大腦皮層(主要來自額葉和頂葉)發出的纖維到紋狀體,由它發出纖維到中腦的紅核,黑質等處,黑質發出纖維到腦橋、延髓的網狀結構,最后抵達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 2. 皮層、腦橋、小腦通路 從各大腦皮層(額葉,顳葉,枕葉)發出的纖維到腦橋核,換元后發出纖維交叉到對側,經腦橋臂止于小腦皮層,然后由小腦皮層發出纖維經齒狀核(小腦深部的核團)、紅核下行至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 錐體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 (1)為錐體系的隨意運動做準備; (2)調節肌張力; (3)維持軀體的運動姿勢; (4)與隨意運動相伴隨的不自主運動有關; (5)對下運動神經元的反射起控制作用。由于錐體外系的上述主要功能是調節人體的姿勢、肌張力及協調肌肉運動,以協助隨意運動的完成,當其發生病變時直接間接影響到隨意運動,產生各種臨床癥狀。 總體而言,可概括為肌張力增高-運動減少癥候群和肌張力減低-運動增多癥候群兩大類。(而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則屬于表現為肌張力增高-運動減少癥候群的錐體外系疾病。) 椎體系結構: 錐體系是管理骨骼肌隨意運動的系統,主要由上、下兩級神經元組成。上運動神經元的胞體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葉前部,即錐體細胞;它們發出的軸突集聚成下行纖維束稱為錐體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直接或間接終止于脊髓前角運動細胞的纖維束稱皮質脊髓束;直接或間接止于腦神經運動核的纖維束稱皮質核束。下運動神經元的胞體位于前角和腦神經軀體運動核。前者發出的軸突參與構成脊神經前根及脊神經軀體運動纖維,支配軀干四肢骨骼肌。后者發出的軸突構成腦神經軀體運動纖維,主要支配頭面部骨骼肌。(見圖1-3-7) 圖1-3-7 椎體系結構示意圖 (《臨床神經解剖學《》(第2版/配增值) 出版社名稱: 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10月 編者: 芮德源,朱雨嵐,陳立杰 ISBN編號: 9787117211987) 1. 皮質脊髓束支配軀干、四肢的骨骼肌。 主要起于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葉前部的錐體細胞的纖維→內囊后腳(后肢)、中腦、大腦腳、腦橋至延髓→形成錐體→大部分纖維形成錐體交叉→交叉后的纖維皮質脊髓束→逐節間接或直接終止于同側前角運動細胞。小部分沒交叉的纖維→形成皮質脊髓前束(此束只存在中胸節段以上)→逐節交叉至對側間接或直接止于前角運動細胞。 2. 皮質腦干束也稱皮質核束或皮質延髓束,支配頭面部骨骼肌。 主要起于中央前回下1/3的錐體細胞,纖維經內囊膝下降至腦干,陸續止于腦神經軀體運動核。其中面神經核下部(支配下部面肌)和舌下神經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干束的支配,其余腦神經軀體運動核均接受雙側皮質腦干束的支配。 一側皮質腦干束損傷,只有對側下部面肌和對側舌肌癱瘓,而受面神經上部支配的上部面肌以及其余腦神經軀體運動核支配的咀嚼肌、眼球外肌、咽喉肌均不受影響。 錐體系的任何部位損傷都可引起其支配的骨骼肌的隨意運動障礙,出現癱瘓。由于下運動神經元受上運動神經元的控制,下運動神經元對肌肉還有營養作用并組成反射弧,故上下兩級神經元受損后,癱瘓所表現的體征不同: 上運動神經元(如大腦皮質的軀體運動中樞、錐體束)受損傷時,引起的骨骼肌癱瘓稱為中樞性癱瘓,由于下運動神經元失去了上運動神經元的控制,下運動神經元興奮性增強可出現: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強,并出現病理反射如巴彬斯基征。 下運動神經元(如前角運動細胞、腦干軀體運動核、脊神經、腦神經)受損傷時,引起的骨骼肌癱瘓,稱周圍性癱瘓,深、淺反射均消失,肌張力減弱或消失,肌肉變軟,又因肌失去了下運動神經元的營養作用,肌萎縮明顯。此種癱瘓也稱弛緩性癱或軟癱。 中央前回下部皮質或皮質腦干束受損時,引起的對側下部面肌和舌肌癱瘓,臨床上稱核上癱。面神經核上癱,其臨床表現為:對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發笑時病灶側口角斜向上,但兩側額紋存在,眼瞼閉合正常。舌下神經核的核上癱表現為伸舌時舌尖偏向病灶的對側,舌肌不萎縮。 腦神經軀體運動核或腦神經受損時導致的癱瘓又稱核下癱。面神經核的核下癱表現為患側所有面肌癱瘓:額紋消失,眼瞼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發笑時口角斜向健側。舌下神經核的核下癱表現為:伸舌時舌尖偏向病灶側,舌肌萎縮。 錐體交叉與神經傳導通路: 在延髓的下部、錐體尾側的中線處,行于錐體中的皮質脊髓束大部分纖維經此越邊至對側,形成交叉纖維,稱錐體交叉。 延髓腹側面正中有前正中裂,其兩側的縱行隆起稱椎體,由大腦皮質發出的錐體束(主要為皮質脊髓束)纖維構成。在錐體的下端,大部分皮質脊髓束纖維左右交叉,形成發辮狀的錐體交叉。(見圖1-3-8) 圖1-3-8 錐體交叉與神經傳導通路示意圖 (《臨床神經解剖學《》(第2版/配增值) 出版社名稱: 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10月 編者: 芮德源,朱雨嵐,陳立杰 ISBN編號: 9787117211987) 根據以上錐體內外神經結構的分析,我們就明白了神經傳導的整體通路: 1. 感覺傳導通路:三級神經元 由三級神經元構成,一級神經元的胞體在脊神經節和腦神經節中;二級神經元在脊髓后角和腦干感覺神經核中;三級神經元在間腦中。其中二級神經元在脊髓和腦干部位有一次交叉,三級神經元都經在內囊上傳至大腦感覺中樞??偨Y為:三級傳導,二級接替,一次交叉,對側管理。 2. 運動傳導通路:錐體上下神經元 上運動神經元胞體在大腦皮層運動中樞,下級神經元胞體是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細胞。上運動神經元大部分要交叉一次,形成大腦對軀體運動的交叉支配。 3. 感覺傳遞通路:發射弧 感覺傳導通路的傳遞過程中,在中樞各級水平都有發出側支與相應的脊髓前角細胞,腦神經運動核或網狀結構聯系,形成各種反射弧,這是身體各種神經反射的形態基礎。 4. 傳導通路交叉:叉上叉下 不論感覺或者運動傳導通絡都要經過一次交叉,形成大腦軀體交叉管理,交叉支配的模式。凡是交叉以上的損傷都表現為對側功能障礙,反之,交叉以下的損傷為同側功能障礙。 (三)肌肉-腦通路 1. 周圍神經 周圍神經系統包括除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經。顱神經直接將頭、面部與腦相連接,也將眼睛和鼻與腦相連。剩下的周圍神經則將脊髓和軀體的其余部分相連接。 腦與軀干的聯系是通過31對脊神經完成。這些神經從脊髓發出,每對脊神經包括:一條位于脊髓前面的神經,它將信息從腦傳遞給肌肉;另一條神經在脊髓的后方,它將感覺信息傳遞到腦。脊神經彼此間是通過在頸部、肩部和盆腔的神經叢相連接,然后再分支,支配身體更遠處的區域。 周圍神經實際上是由神經纖維成束而形成。一些非常?。ㄖ睆叫∮?.4mm),另一些則很粗大(直徑超過6.5mm)。較大的纖維傳遞信息到肌肉(運動神經纖維)以及觸覺和位置覺(感覺神經纖維)的信號,較小的感覺神經纖維傳遞痛溫覺以及控制身體的自主神經功能,如心率、血壓和溫度(自主神經系統)。許旺細胞包裹著每條神經纖維,并產生數層被稱為髓鞘的脂質絕緣層。 周圍神經的功能障礙可以是由于損害了神經纖維本身的神經細胞胞體,許旺細胞或者是髓鞘。當髓鞘被損害和髓磷脂丟失(脫髓鞘改變)時,神經不能正常地傳遞沖動。但是,髓鞘能夠迅速地再生,使神經功能完全恢復,神經細胞則與髓鞘不一樣,當它被損害時,自身修復和再生卻很慢,有時再生可能導致異常神經連接,例如,一條神經如果錯誤地連到肌肉上,這將導致反射或笨拙運動。如果感覺神經錯誤地生長,則可引起一個人錯誤地接收觸覺或痛覺。 2. 運動神經終末結構 運動神經末梢分布于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體。其效應器分為軀體效應器和內臟效應器。軀體效應器的神經纖維來自運動神經元的有髓纖維,這些有髓纖維到達骨骼肌時失去髓鞘,軸突反復分支,每一分支與一條骨骼肌纖維建立突觸連接,該連接區稱運動終板或神經肌肉接頭。 3. 神經末梢運動終板 運動終板主要調節骨骼肌的伸縮活動。一個運動神經元的杧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纖維合稱一個運動單位。內臟效應器的神經終末來自自主神經節的節后無髓纖維,支配內臟平滑肌、心血管的活動和腺幻胞的分泌功能。 4. 周圍神經干的結締組織 神經軸突之外為髓鞘,髓鞘之外為神經鞘膜,鞘膜之外包裹著一層疏松的結締組織,稱神經內膜。許多神經纖維組成一個神經束,外有神經束膜,集合數個神經束組成一支神經干,外有結締組織形成神經外膜。 這些結締組織形成的膜,對牽拉有保護作用。神經愈粗,束間結締組織愈多,對牽拉的抗力愈強。脊神經根的束間結締組織少,如臂叢受牽拉時,神經根易受損傷。神經外膜及束膜較為疏松,阻力很小,故在其中注入刺激性藥物時神經損傷范圍往往較大。 5. 神經發育與末端左右耦合 (1)神經胚胎發育發生機制 ①脊椎動物的神經發生發育,外胚層神經細胞首先受到內胚層,中胚層細胞誘導使得胚胎從背側中軸線附近,沿遠-近軸做胚胎內卷,中胚層誘導外胚層細胞內遷到囊胚腔背側耦合,形成前—后的交感神經原基;內胚層誘導外胚層細胞內遷到原腸腹側耦合,形成前—后的副交感神經原基。 ②隨著胚體內卷在腹部對接愈合,腹側副交感神經左右交叉后向體腔內背側原腸分化發育;背側交感神經經中胚層分化后接近原腸背側囊胚腔近端部位耦合,形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分化發育在體腔內組織器官上的共構機制,所有體腔內實質器官都具備了兩種神經調節的協同調節功能。 ③隨著胚體內卷運動發育的結束,隨著內胚層肺肝分化支向體腔內的分化,中胚層間充質中胚層(脾原基),間介中胚層(腎原基),臟壁中胚層(心原基)的分化,誘導外胚層神經細胞集中向體腔內器官位置分化耦合,出現了胚胎前-后內旋發育運動,開始形成胚胎前-后軸性,而發育結果是通過椎體系統的交叉分布,完成了神經系統集中于腦-脊髓控制中心。 從上述神經系統的發育發生機制看,外胚層神經細胞從胚體背側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發育分化過程有兩個方向:其一:外胚層神經細胞受到內胚層誘導,從體壁位置衍伸分化隨胚體內卷到達原腸腹側中軸線位置對接耦合,進入體腔內沿體壁向胚胎背側分化發育,最后發育到中樞神經椎體附近與背側分化支耦合,形成副交感神經的閉合傳導通路;其二,在胚體背側,外胚層神經細胞受到中胚層囊體腔的誘導,從背測中軸性附近向中胚層分化內遷,在背側中軸線附近通過胚體上隆凹陷形成神經管,中軸線兩側形成神經嵴,神經嵴細胞從神經管兩側隨胚胎內卷運動,從兩側向體腔內器官分化耦合,隨中胚層的分化發育延伸到胚胎腹側,與中胚層,內胚層誘導支耦合,發育成交感神經的閉合傳導通路。(圖1-3-9 ) 圖1-3-9 神經胚層分化發育示意圖 (2)神經發生與附肢共構 動物神經系統的發育是從兩胚層動物開始,隨著原腸結構的發育誘導外胚層細胞分布于體表和原腸位置,使得兩胚層動物原腸體表組織間隙體液循環結構具有了神經調節功能,這種神經就是最原始的副交感神經原基,兩胚層動物發育的組織結構沒有脈管結構,神經細胞分化發育到組織之上,使得組織間隙輸布體液模式具備了神經調節功能。 三胚層動物的出現,中胚層誘導外胚層神經細胞內遷分化,開始分化出脈管結構,體液循環就出現了組織間隙體液輸布模式和脈管模式的共構機制,組織間隙體液輸布模式是脈管體液輸布模式的基礎,這是三胚層動物每一個組織器官共構的體液循環機制,組織間隙體液循環模式受到副交感神經的調控,脈管體液循環模式系統受到交感神經的調控。 三胚層動物隨著體腔的逐漸完善,外胚層神經細胞內遷出現這樣的情況:交感神經向體腔內分化與體腔內器官耦合,副交感神經向原腸內分化與腸道功能段耦合;而胚體前段的內胚層肺分化支內遷與臟壁中胚層耦合發育成心肺循環結構,肺分化支誘導副交感神經到達心肺循環結構位置,中胚層心臟分化支誘導交感神經到達心肺循環結構位置,出現在胸腔心肺位置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同時調控心肺循環的機制,兩種不同功能的神經分化集中到心肺循環結構位置,使得這一機制成為高等動物體液循環的動力中心,中樞神經通過兩種不同功能的神經對體液循環的調控,使得生理上出現兩個中心,所以中醫將腦也稱為心,心臟也稱為心,就是從這一機制而言。肺臟發生是源于內胚層分化支,低等三胚層脊椎動物動物肺分化支發育于原腸前端,后來逐漸內旋向體腔內,由此引發從圍鰓腔,呼吸腮,內臟肺的演化發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引發體液循環從開管式體液循環向閉管式體液循環的演變。 三胚層動物隨著體腔結構逐漸完善,內臟器官逐漸從內臟團演化為內臟器官,最后演變成內臟系統,所謂的內臟系統就是體液循環的核心集中于體腔內器官之間,也就是從開管式循環到閉管式循環的過度,閉管式循環的優勢是將體液保持在體腔內,使得體腔內重要器官得到豐富充足的體液供應,更有利于生存演化。 開管式(血液)循環是指動物體內的血液不完全在心臟和血管內流動,而能流進細胞間隙的循環方式;而由背血管,腹血管,心臟和遍布全身的毛細血管網組成一個封閉的系統。人體胚胎發育早期也是經歷從開管式循環到閉管式循環的發育過程,將體液由外部集中到體腔內,這樣在體腔外組織結構上就發生了一個發育過程的結構轉化,特別是附肢結構部位。 胚胎發育早期先發育軀干部位的組織器官,附肢場被提前預定但不被激活,隨著體腔內器官的發育成熟,附肢場被激活開始發育,這一過程中附肢部位早期發育是開管式循環,脈管發育由胚體近端向遠端延伸發育,當達到附肢遠端停止發育時,附肢近端位置的脈管結構并入閉管式循環結構中,而遠端的脈管結構繼續保留了胚胎發育期的開管式循環結構,也就是附肢遠端主動脈分叉部位,這些部位殘留著外胚層神經細胞被附肢中胚層誘導的兩種神經結構,因此病理狀態時,會產生神經左右傳導的現象,這就是古中醫中所講的“經脈繆處”,也就是附肢絡脈。(見圖1-3-10) 圖1-3-10 內臟神經和附肢神經發生示意圖 (3)中醫“腧穴“左右傳導原理的提出 ①附肢“腧穴“左右傳導機制 《素問·繆刺論》: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藏,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藏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 帝曰:愿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 岐伯曰: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在這段經文中,古中醫提出了“經脈繆處”即是附肢末端微循環部位,這些部位神經可以左右交叉傳導,這些部位“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因此,針刺時可以用左右反向療法。 “帝曰:愿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邪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上述經文中重復提到“左刺右,右刺左”就是根據神經傳導通路的左右交叉原理來試行針刺治療“經脈繆處”的病變。 ②頭部“腧穴“左右傳導機制 如果病變不愈,就上移到頭部進行“左刺右,右刺左”的治療方法。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 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邪客于五藏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這段經文講述人體頭部絡脈“左取右,右取左”的原理法則,也即是頭面部神經交叉傳導通路機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③“經脈繆處”左右傳導機制復原 其一:.“經脈繆處”與錐體傳導束機制 圖1-3-11 錐體傳導束機制示意圖 (《臨床神經解剖學《》(第2版/配增值) 出版社名稱: 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10月 編者: 芮德源,朱雨嵐,陳立杰 ISBN編號: 9787117211987) 人體神經系統的左右平衡機制是靠中樞神經的錐體束傳導通路來完成的,錐體束是下行運動傳導束,包括皮質脊髓束和皮質核束。因其神經纖維主要起源于大腦皮質的錐體細胞,故稱為錐體束。其中部分纖維下行到脊髓,直接或經中繼后間接止于脊髓前角運動細胞,稱為皮質脊髓束;另一部分纖維止于腦干內軀體運動核和特殊內臟運動核,稱為皮質核束。錐體束在離開大腦皮質后,經內囊和大腦腳至延髓(大部分神經纖維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對側,而進入脊髓側柱),終于脊髓前角運動細胞。病損時常出現上運動神經元麻痹(亦稱中樞性麻痹或強直性麻痹)及錐體束征等。(圖1-3-11) 傳導束: 功能相同的神經纖維聚集走行在中樞神經系統(脊髓和腦之間)的一個區域稱為傳導束。傳導束分為兩類:一類為運動傳導束,另一類則是為感覺傳導束。組成傳導束的纖維常常是起始、終止、走行和機能相同,一般按起止命名。脊髓至腦的主要上行傳導束有錐體束構成的錐體,交叉的纖維下行束叫皮質脊髓側束;不交叉的纖維下行束叫皮質脊髓前束,主要管理軀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運動。皮質腦干束主要管理頭面部骨骼肌的運動,主要的上行傳導束有脊髓丘腦側束,傳導痛覺、溫覺;脊髓丘腦前束,傳導粗觸覺;脊髓丘腦側束和前束在延髓內合并成為脊髓丘系,在錐體交叉正上方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發出的纖維傳導肌肉、關節和肌腱深部的感覺(本體覺)。中線兩側有內側丘系。 通過《素問·繆刺論》的經文分析,經文中提到“經脈繆處”,分為附肢和頭面部兩部分,使用“左取右,右取左”的原理法則來診治疾病,結合現代醫學神經學機制馬上就會明白,古中醫這一腧穴左右傳導背后的機制就是中神經錐體束機制,如果沒有這一機制基礎,“腧穴”不可能具有左右傳導的功能。 其二:“經脈繆處”與肌肉-腦通路 (《臨床神經解剖學《》(第2版/配增值) 出版社名稱: 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10月 編者: 芮德源,朱雨嵐,陳立杰 ISBN編號: 9787117211987) 中醫的“腧穴”機制雖然與神經系統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但不等同于與現代醫學神經機制,因為經文中明確在講“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 《素問·方盛衰論》提出“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脈度就是體液循環結構,藏度就是器官組織結構,肉度就是肌肉組織,筋度就是結締組織,含有骨度就是骨骼,皮部即是上皮組織,這是無疑的;“俞度”即與神經系統相關,又不等同與神經機制,即與體液循環機制相關,又不同于體液循環機制,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仔細研究“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這段經文意思,“經脈繆處”與“經脈巨處”是相對而言,“經脈巨處“就是大動靜脈位置的組織間隙,“經脈繆處”就是小動靜脈位置的組織間隙,也就是大脈管分化為小脈管位置的組織間隙;而這些孔穴“腧穴”正好是神經纖維延伸分化到組織結構的間隙位置,于是我們就復原了中醫“俞度”機制原意,古中醫不單純將神經系統獨立論述,而是立足神經調控主體客體共構機制而言,也就是神經調控和調控對象綜合機制就是“俞度”原理。 由此我們就想到現代醫學中的“肌肉-腦通路”正好與古中醫這一機制等同,神經間的聯系及信息傳遞是通過突觸完成的。一次肌肉運動包括兩種復雜的神經通路參與:感覺神經通路和運動神經通路。它包括下面12個基本步驟: 1.皮膚上的感受器將接受到的信息傳遞。 《素問·繆刺論》: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藏,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藏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p> 這段經文是在講外界病因作用于人體結構之上的第一位置皮膚““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如果病因不能迅速去除,就會從外向里傳變,由小經脈影響到大經脈“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如果日久不能痊愈,就會因經脈病及臟腑“內連五藏,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藏乃傷”,這一發病傳遍順序是從外機理就是“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保绻矛F代組織學講就是按照從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構傳變順序,中醫理論就是皮度---肉度---骨度-- 筋度---脈度---藏度的順序。 “必先舍于皮毛”皮度,“入舍于絡脈孫”肌肉,“入舍于經脈”者脈度,“內連五藏,散于腸胃”者藏度,而這一病變順序是如何來完成的呢?其實是腧穴開始的,即“腧度--皮度---肉度---骨度-- 筋度---脈度---藏度”順序,我們就自然想到從從皮膚上的感受器將接受到的信息傳遞開始的,然后出現了從外向里傳變的病理機制。 2.信號沿感覺神經到脊髓。 《素問·繆刺論》: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 意思是講病變從外向里傳變,如果不傳經脈到臟腑,病變留在大絡,就會發生奇怪病“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這時病變就會出現左右傳變的規律,左病傳右,右病傳左,病變在四肢末梢,即“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這樣的病變針刺法叫“命曰繆刺”。 我們看到這樣的現象,自然想到這種病理現象背后的機理原理絕對不是經脈體液病變,因為“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哪到底是什么組織病變呢?我們自然想到既然不是“不入于經俞”,也就是單純的“俞”病,自然我們想到這是神經系統疾病,病變引起的神經信號沿感覺神經到脊髓,由此引起了“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的病理傳變規律。 3.感覺神經與脊髓內神經元經突觸相連 《素問·繆刺論》: “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p> 經文意思是講,邪氣侵襲到經脈,如果左邊經氣較盛則影響到右邊經脈,或右邊經氣較盛則影響到左邊經脈;但也有左右相互轉移的,如左邊疼痛尚未好,而右邊經脈已開始有病,象這樣,就必須用巨刺法了。但是運用巨刺必定要邪氣中于經脈,邪氣留脈決不能運用,因為它不是絡脈的病變。因為絡病的病痛部位與經脈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稱為“繆刺”。 根據經文表達內容總結,經脈繆處左痛而右先病,右痛而左先病,也有左右同時發病的,這時必須巨刺法了,內容提到的是經脈繆處疼痛,這明顯的是在講感覺神經,為什么會左右相傳,如果從經脈看是不可能有這種現象,而從神經看就明白這是在講感覺神經與脊髓內神經元經突觸相連左右信號傳導通路,所謂經脈繆處就是這些位置的神經“腧穴”發生了疾病,引發痛覺神經左右傳導出現痛覺。 4.感覺神經交叉到脊髓的對側 《素問·繆刺論》: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邪客于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邪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于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經文舉例足少陰之絡,手少陽之絡,足厥陰之絡,足太陽之絡,手陽明之絡五絡的“左取右,右取左”的繆刺方法,實際是在利用感覺神經交叉到脊髓的對側傳導通路治療疾病的針刺方法: 足少陰之絡繆處為“然骨穴”。 手少陽之絡繆處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 足厥陰之絡繆處為“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 足太陽之絡繆處為“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 手陽明之絡繆處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 經脈繆處除去“然骨穴”外,都是之“一痏”,痏者引申為'皮肉'、'肌肉'、'軟組織',為何針刺這些組織而不是指經脈腧穴呢?如果結合感覺神經交叉到脊髓的對側傳導通路機制,我們就明白這是肌肉-腦神經信號左右傳導通路問題,而不是指經脈。故而言“痏”而不言經脈。 5.四肢神經信號在脊髓內向上傳遞 《素問·繆刺論》: “邪客于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于足陽蹻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 經文舉例“邪客于臂掌之間”“刺其踝后”,“邪客于足陽蹻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是在講上病下刺,而且也是刺痏,如果結合感覺神經信號在脊髓內向上傳遞機制,我們就明白針刺繆處上病下刺的真正機制原理。 6.丘腦脊髓信號經突觸傳遞給感覺中樞 《素問·繆刺論》: “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后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p> 經文是在講邪氣侵入到手少陰、手太陰、足少陰、足太陰、和足陽明的絡脈,這五經的絡脈都聚會于耳中,并上繞左耳上面的額角,假如由于邪氣侵襲而至此五絡的真氣全部衰竭,就會使經脈都振動,而形體失去知覺,就象死尸一樣,有人把它叫做“尸厥”。這時應當針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么遠處的隱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歷兌穴,各刺一針;然后再刺手大指內側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么遠處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陰經在掌后芮骨端的神門穴,各刺一針,當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兩耳之中,并把病人左邊頭角上的頭發剃下來,取一方寸左右,燒制為末,用好酒一杯沖服,如因失去知覺而不能飲服,就把藥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復過來。 這是在講“尸厥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狀如昏死,患者呼吸微弱,脈象極細,或毫不應指,故乍看似死,針刺方法是針刺其足大趾內側“隱白穴”,足心的“涌泉穴”,足中趾爪甲上的“歷兌穴”,手大指內側“少商穴”,手少陰經掌后芮骨端“神門穴”,而且用竹管吹病人兩耳,還用血余炭酒沖服,這樣治療“尸厥癥”的原理機制到底在哪里? 要想搞清這一機理先回到“尸厥癥”的病因,是因為“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期指那個提到““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形成“尸厥癥”。 用現代醫學分析就是肌肉-腦神經信號通路中末端神經信號中斷“五絡俱竭”,外周組織微循環中的血液不能回到主動脈中,腦部缺血引起的突然性的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不久即能逐漸蘇醒的一類病癥,也就是中所講的厥癥,當這一癥狀發生時,機體重要器官因缺血引起代償性神經反應,導致血管神經激動出現“令人身脈皆動”現象,因腦部缺血導致丘腦脊髓信號經突觸傳遞給感覺中樞傳導通路中斷,出現腦昏迷狀態,因此可針刺之法是刺激經脈繆處,就可以重新連通丘腦脊髓信號經突觸傳遞給感覺中樞傳導通路而蘇醒。 7.感覺中樞接受信號并能觸發運動皮質中樞產生運動信號。 《素問·繆刺論》: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漸少之。” 痹證,是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主要表現為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痹癥主要是外周組織血脈循環病變引起神經感覺功能衰弱,繆刺法是針刺“分肉間”,而且采取“左刺右,右刺左”之法,為什么這樣的痹癥還采用這種方法呢?顯然不是指經脈,而是指經脈腧穴連接的神經系統,通過肌肉-腦之間形成的神經交叉機制刺激,以好的一側神經信號激活另一側的神經信號通路,由此恢復經脈體液的流動治療痹癥,由此我們直達這是在利用感覺中樞接受信號并能觸發運動皮質中樞產生運動信號的方法治療肌肉神經麻痹癥。 8.內臟攜帶神經信號到腦干交叉到對側 《素問·繆刺論》: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后,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意思是講人由于墮墜跌傷,淤血停留體內,使人發生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導淤的藥物。這是由于墜跌,上面傷了厥陰經脈,下面傷了少陰經的絡脈。針刺取其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脈,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動脈處的沖陽穴;如果病不緩解,再刺足大趾三毛處的大敦穴各一針,出血后病立即就緩解。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假如有好悲傷或驚恐不樂的現象,刺法同上。 上述內容是在講述人體腹腔出血癥,先服通便導淤的藥物很容易理解,傷及厥陰經脈和足少陰經脈也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什么在針刺時采用了“左刺右,右刺左”的方法呢?這不是與經脈氣血流動規律違背嗎?其實背后機理還是在利用經脈繆處的神經“腧穴”左右原理進行診療,用現代人體神經學原理分析就是利用內臟攜帶神經信號沿腦干交叉傳導到對側神經傳導通路進行針刺治療的方法。 9.頭部神經信號到腦干交叉經脊髓下行到對側 《素問·繆刺論》: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意思是講陽明經脈有病氣交錯感傳而牽引上齒,出現唇齒寒冷疼痛,可視其手背上經脈有郁血的地方針刺出血,再在足陽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針,在手大拇指側的次趾爪甲上的商陽穴各刺一針,很快就好了。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根據內容分析,是在講人體頭部感覺器官“齒寒冷疼痛”病癥,在治療時視其手背上經脈有郁血的地方針刺出血,然后針刺足陽明胃經之上的“商陽穴”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何又出現“左取右,右取左”的原則呢?自然也是利用相關經脈繆處的神經“腧穴”原理進行診療,用現代醫學人體神經學分析就是頭部神經信號到腦干交叉處經脊髓下行到對側傳導通路原理。 10.脊髓內信號經突觸聯系再將信號傳遞給運動神經。 《素問·繆刺論》: “邪客于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意思是講,邪氣侵入手厥陰經的絡脈,使人發生臂掌之間疼痛,不能彎曲,針刺手腕后方,先以手指按壓,找到痛處,再針刺。根據月亮的圓缺確定針刺的次數,例如月亮開始生光,初一刺一針,初二刺二針,以后逐日加一針,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針,十六日又減為十四針,以后逐日減一針。 在這段經文中是講手厥陰經的絡脈,使人發生臂掌之間疼痛癥,針刺治療法則是“先以手指按壓,找到痛處,再針刺”,在這一癥狀治療中與其他癥狀治療不同,不采用“左取右,右取左”的原則,按照現代醫學人體神經學原理分析,這是在利用脊髓內信號經突觸聯系再將信號傳遞給運動神經信號的機理,因為沒有經過腦干交叉處,故而不采取“左取右,右取左”的原則,采用同側針刺法,但也屬于繆刺法,由此可知,中醫所講“經脈繆刺”非單純的左右交叉原理,也有同側法則。 11:軀干神經信號沿運動神經傳導腦干交叉到對側 《素問·繆刺論》: “邪客于足陽蹻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 意思是講邪氣侵入足部的陽蹻脈,使人發生眼睛疼痛,從內眥開始,針刺外踝下面約半寸后的申脈穴,各刺一針。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大約如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中醫都熟悉蹺脈的功能主要為“司目之開闔”和主肢體運動,然而為何經脈繆針刺法也按照“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呢?用現代醫學人體神經學機理分析,也就是軀干神經信號沿運動神經傳導腦干交叉到對側傳導通路原理。 12.信號到達運動終板,在此處它刺激肌肉運動 《素問·繆刺論》: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意思是大凡刺治經脈繆處的方法,先要根據所病的經脈,切按推尋,評審虛實而進行調治;如果經絡不調,先采用經刺的方法;如果有病痛而經脈沒有病變,再采用繆刺的方法,要看皮膚不是否有郁血的絡脈,如有應全部把郁血刺出。以上就是繆刺的方法。 這段經文是對整個經脈繆刺論原理的總結,明確提出“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也就是經脈繆處的組織結構定位“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用現代醫學組織學分析,經脈繆處就是脈管結構末端微循環結構位置,,如果發生疾病還沒有到達主動脈結構的位置,自然我們就想到這是肌肉-腦通路位置,當這一位置發生病變,病理變化還沒有引起血液病變時,即“有痛而經不病者”時,病變引起了肌肉-腦通路中神經信號傳導異常,肌肉痛覺通過肌肉-腦通路時經過錐體交叉將信號傳導到對側相應位置,這就是古中醫繆刺背后的機制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