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醫經,筋,皮三者是如何聯系的?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學齊宜荷 2019-07-02

    第一節 附肢骨的時間軸性

    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首先背-腹軸背側上隆形成凹槽閉合形成脊髓腔結構,然后胚體沿遠近軸延伸并做胚體內卷,于胚胎腹側中軸線一帶對接耦合,形成中空筒狀形態,這是最原始的脊椎動物胚胎發育模式,在這一胚胎發育模式下產生骨骼皮膚和原腸腔之間的體腔結構,如果鎖定在這一胚胎模式,只有“預定附肢場”,不能發育出附肢結構,超于這一模式就能激活“預定附肢場”發育出簡單的附肢結構,這就是從原索動物到魚類的演化現象。

    魚類之上的脊椎動物,“預定附肢場”已經被激活,就會隨著胚胎內卷形成體腔結構的發育過程開始附肢結構的發育,因為胚胎從背側向腹側做內卷運動形成體壁結構,附肢場位于胚體遠-近軸的遠軸端,發育出的附肢骨只能向體腔外延伸發育,越來越遠離胚體中軸線,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附肢骨越向遠端發育成功的動物,附肢進化越高級。

    附肢骨是體壁中胚層發育而來,附肢骨不斷向體壁遠端發育也就意味著體壁中胚層發育越來越遠離胚體中軸線,這就是附肢遠-近軸性機制。

    要想知道與附肢骨同時發育的皮膚,肌腱,經脈等共構體的機制屬性,必須從骨骼的度量開始,也就是說骨骼的度量是一切皮膚,肌腱,經脈度量的基礎,這一原理古中醫很早就知道了其中的機制,故《靈樞·骨度》提出了:

    “黃帝問于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原則。

    在經文中明確提出要想做經脈度量(脈度)必須以度量骨骼(骨度)為基礎,所以古中醫很早就對骨骼結構進行了具體的測量,數據主要記錄在《靈樞·骨度》篇中:

    黃帝曰:愿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

    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髑骬,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髑骬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附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耳后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于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由此可見中醫在古代時期對于骨骼的解剖學觀測研究已經相當精細,用來度量經脈分布情況,雖然沒有提出“附肢場”概念,就說明古中醫已經知道附肢場發育的機制原理。

    第二節 附肢皮部的空間軸性

    一、皮部軸性分析原則

    脊椎動物胚胎發育經過三個運動矢量,首先是胚體背側上隆形成脊髓腔,然后內卷形成原腸腔,最后胚胎前后內旋發育體腔內器官;附肢結構也隨著軀干的發育呈現不同的軸性。

    1. 隨胚體遠-近軸形成附肢骨向遠端分化發育,出現附肢關節腔越來越多現象。

    2. 隨胚體背-腹軸內卷形成附肢骨從背向腹分化發育,形成附肢關節內收幅度大于外展幅度現象。

    3. 隨著胚胎前-后軸內旋形成前后附肢分化發育,出現附肢前-后不同的現象;同時由于胚胎前后內旋方向相反,前旋逆時針分化,后旋順時針分化,使得胚體發育出現左右不平衡性,也就是手足左右,眼睛左右功能不平均現象。

    而皮膚結構包裹著軀干和附肢,如何知道胚胎發育期形成的空間軸性呢?這就需要結合經脈的發育來分析判斷,所以《素問·皮部論》中說: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愿聞其道。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經文意思是說要想知道皮膚的發育空間軸性,可以結合參照“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共同進行,因為這些組織器官在發育共構體,公參可以知道皮膚發育發生期的遠-近軸性,左-右軸性,上-下軸性,前-后軸性,就是“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知道這一機理就可以知道“病之始終”。這一機理古中醫十二皮部理論來源,即“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根據經脈的發生發育規律,講皮膚分為十二個區域。

    二、皮部軸性發生機制

    中醫經,筋,皮三者是如何聯系的?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圖5-2-1 十二皮部分化示意圖

    當我們知道了皮部軸性分析原則后,我們還有一個大疑問,就是皮膚是分布于體表結構一體性的組織結構,如何能夠分辨其中的軸性呢?也就是中醫是根據什么原則確立了十二皮部的呢?這也是自古以來懸而未解謎團。

    我們知道高級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是從外胚層神經細胞內遷運動開始,胚盤形成脊髓腔后就要做內卷運動,外胚層細胞向內與中胚層內胚層分化支耦合發育,也就是神經纖維的發生過程,而沒有內遷的外胚層細胞發育成皮膚結構,也就是神經皮膚同源異構機制。

    (一)皮部的背-腹軸性

    在胚體內卷的過程中,皮膚也隨著內卷,背側部的外胚層細胞與內胚層結合形成經脈,藕連于原腸功能段,沒有內遷的就是相對應的皮部,同屬于背側,屬于陽部。腹側部的外胚層細胞向體腔內器官遷移,與體腔內器官分化支耦合形成陰脈,沒有內遷的就是相對應的皮部,同屬于腹側,屬于陰部。這就是中醫皮部陰陽空間定性的真正機理,是根據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背-腹軸性而確立的,也就是“別其分部”機制本意

    (二)皮部的前-后軸性

    胚胎內卷發育后,胚體開始前后內旋發育,使得外胚層細胞從前,后兩個方向體腔內遷移分化,前后拉動使得胚體呈現背弓形態,皮下的經脈隨之形成了前-后軸性,胚體前后的附肢發育也被前后拉伸,使得附肢場發育形成的經脈也呈現前-后軸性,沒有內遷的外胚層相應部位形成的表皮也就自然形成前-后軸性,也就是“左右上下”的機制本意。

    (三)皮部的遠-近軸性

    胚胎發育首先形成軀干部位的組織器官和經脈,然后形成附肢的組織和經脈,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經脈,軀干部位的奇經八脈,附肢部位的是十二經,這樣經脈發生就有了遠-近軸性;但是皮膚是一體,無法變化出軀干和附肢發育的遠-近軸性,古中醫就將軀干和附肢交接的部位定義為“經紀”,偏于胚胎近軸部分稱之為經正,偏于胚胎遠軸部分稱之為經別,根據經脈三段分法就確立了皮部的遠-近軸性。皮膚是一體性的結構,沒有分節,不同于經脈,因此,古中醫立論皮部講“上下同法”。

    總結皮部背腹軸性,前后軸性,遠近軸性的發育發生機制,然后再看古中醫經典《素問·皮部論》中的論述,就會發現其中的機制嚴密度超乎常人的想象。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留而不去,傳入于經,留而不去,傳入于府,廩于腸胃。邪之始入于皮毛也,晰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于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于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月囷)破,毛直而敗。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

    經文中的“害蜚、樞持、關樞、樞儒、害肩、關蟄”六個位置就是附肢十二經從軀干向外分化位置在表皮的確立點“經紀”。由此也就真正明白了中醫十二皮部的正真機理是由經脈的”正別紀”劃分而來,本意是皮膚在經脈發生發育過程中也具有發育軸性,現代醫學還沒有展開研究。

    第三節 “經筋”與組織共構發育機理

    一、經脈發育時間軸性

    從動物發育發生機制看,經脈結構是在動物演化過程中慢慢演化而來,人體胚胎重演動物發育發發生過程,而經筋和經脈是最原始的共構體,自然也就具備發育發生空間軸性。所以,《靈樞·經脈》在講解經脈分布規律時,也就首先介紹經脈的發育發生原理:“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這段經文很明顯說出了經脈的胚胎發育發生機制,也就是經脈發育的時間軸性,經脈的發生發育是在“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之后,發育結構就是“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后天生理期經脈巡行機理就是“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二、“五度”共構要素

    經脈的發生由胚胎發育而來,具有非常明顯的發育軸性,而到生理期這種發育發生現象就消失了,很難建立起以胚胎發育機制為基礎的醫學診療體系,這就是為什么中西醫都是研究同樣對象,為何出現不同醫學理論體系的原因所在,中醫經脈經筋理論是以胚胎發育機制為基礎建立的,相當于現代組織胚胎學機制原理;而現代醫學討論經脈和筋腱是以生理解剖學層面而建立的,故而現代醫學直到現在也沒喲建立起具有屬性軸的理論(陰陽屬性),當我們知道了這種差異時也就自然能夠系統匯通。

    中醫根據人體胚胎發育發生機制對人體組織的分析,提出了組織構建的五個基本要素,五個要素強弱盛衰出現十種情況,稱之為“十度”。

    《素問·方盛衰論》: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并合,診故不明,傳之后世,反論自章。

    經文中主要講述脈診的核心原則,也就是必須“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同參才能算是掌握了中醫脈診之法,而背后也變相說明了組織共構的五大要素“脈、藏、肉、筋、俞”;中醫診療體系架構的每一原則都具備這五大要素,考慮任何一項都要考慮其他四項的聯系,才能做到正確全面認識和把握。我們稱之為“五度共構”機理。

    三、“俞度”的機制本意

    在“脈、藏、肉、筋、俞”五要素中,自古至今不能明白的是“俞”,一般指人臟腑經絡的俞穴,可是俞穴的根本機制是什么,自古至今不能無法說清。因為“脈”就是經脈,“藏”就是臟腑,“俞”必定是獨立機制。

    我們知道,人體胚胎發育首先是外胚層神經細胞向內遷移,與中胚層,內胚層分化支耦合發育出組織器官,然后才能發育出“脈,藏,肉,筋”四個要素,神經細胞的遷移分化是伴隨著其他四項組織要素的發育而發育,也就是與之耦合使四個組織要素具備神經調節能力;而與之結合的位置就是所謂的“俞”。

    《靈樞·背俞》:黃帝問于歧伯曰:愿聞五臟之腧,出于背者。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輸也。

    這段經文講述背部腧穴的位置,如果對于現代人體神經學比較熟悉的話,馬上就會明白這是在講述脊椎神經空向內臟延伸神經纖維的位置,也就是胚胎期外胚層神經細胞向中胚層,外胚層分化發育起始點,俞穴的真正機制是胚胎發育期外胚層神經向其他兩個胚層內遷分化的位置,由此,我們知道中醫的“俞度”實際就是對神經機制,故而古中醫自古就有關于神經系統認識,只是后世不能理解而已。

    四、“諸脈者,皆屬于目”機制本意

    當我們知道中醫“五度”共構機制后,我們就可以想到這一機制不是單純用于人體局部結構,而是具有胚胎發育層面廣義機制,因為胚胎發育過程是先形成組織后發育器官,從生理層面看組織器官看上去相對獨立,可是從胚胎發育角度看就會存在組織-器官之間的共構關系,這就是現在比較熟悉的中醫藏象理論,即《素問·五藏生成》中所講的內容:“心之和、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在這段經文中中醫將體腔內的五臟和組織五體聯系成一個整體,這一聯系一直被中醫應用老幾千年,也在醫療上使用了幾千年證明有效;但是其中的機制原理也是千古不明,最后被當做一種經驗歸納結論,這是錯誤而的,因為系統看經典中的經文含義,這種歸納法與很多經文講解自相矛盾,比如下段經文“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與前端經文自相矛盾;然而這兩段經文同在一篇經文中,何以出現如此的矛盾,特別是“諸脈者,皆屬于目”與“諸血者,皆屬于心”看上去自相矛盾。

    再看下面的經文: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前段經文講經脈五色明顯是在講述人體體表靜脈無疑,而后段經文脈色又對應著人體眼睛的顏色,明顯是在講述人體經脈與眼睛相關。這到底是何種機理?至今也是個難解之謎。

    胚胎發育首先經過胚體背側上隆凹陷閉合后形成原始的脊髓腔,然后向腹側內卷對接形成原腸管,形成奇恒之腑,奇恒之腑發育時形成經脈稱之為奇經八脈,氣血在奇經八脈中巡行,就是《外經微言·奇恒篇》中描述的“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既謂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臟矣。斯六者至要者則胞與腦也,腦為泥丸,即上丹田也;胞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脈藏血,髓藏氣,腦藏精,氣血精髓盡升泥丸,下降于舌,由舌下華池,由華池下廉泉玉英,通于膽,下貫神室。奢龍曰:命之矣”。

    胚胎前后開始內旋發育,外胚層神經細胞內遷與中胚層心脾腎分化支耦合,與內胚層肝肺分化支耦合,發育出五臟系統。

    五臟結構發育期間,胚胎背側附肢受到前后內旋運動影響形成前后拉伸式分化發育,形成手足經脈;并且在胚胎內卷過程中背側經脈與原腸功能段耦合,完成外部經脈與六腑的耦合連接,即手足陽經;腹側經脈隨著胚胎內卷和前后內旋分化到體腔內,與體腔內器官耦合發育,形成外部經脈與五臟的耦合結構,即手足陰經。《外經微言·經脈始終篇》具體講解這一機制過程:

    雷公問于岐伯曰:十二經之脈既有終始,《靈》《素》詳言之。而走頭、走腹、走足、走手之義,尚未明也,愿畢其辭。岐伯曰: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乃高之接下也。足三陰從足走腹,手三陰從腹走手,乃卑之趨上也。陰陽無間,故上下相迎,高卑相迓,與晝夜循環同流而不定耳。夫陰陽者,人身’之夫婦也;氣血者,人身之陰陽也。夫倡則婦隨,氣行則血赴,氣主煦之,血主濡之。乾作天門,大腸司其事也。巽作地戶,膽持其權也。泰居艮,小腸之昌也。否居坤,胃之殃也。

    這段經文是講述胚胎從背側向腹側內卷外部經脈與原腸管耦合發育連接模式。

    雷公曰;善,請言順逆之別。岐伯曰:足三陰自足走腹,順也;自腹走足,逆也。足三陽自頭走足,順也;自足走頭,逆也。手三陰自藏走手,順也;自手走藏,逆也。手三陽白手走頭,順也;自頭走手,逆也。夫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惟足少陰腎脈繞而下行,與肝脾直行者,以沖脈與之并行也,是以逆為順也。

    這段經文是在講述胚胎前后內旋過程中外部經脈與體腔內器官耦合連接模式。

    最后胚胎內卷到腹側形成沖脈后對接閉合,閉合處就是任脈的形成,具體過程就是《靈樞·逆順肥瘦》描述的: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沖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后屬而別。其下者并行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而上述描述的胚胎背側上隆,腹側內卷和前后內旋的發育過程,始終沿著一條中軸線運動,這一中軸線有三個點,稱為三命門。

    前端就是眼睛,稱為前命門,即《外經微言·瞳子散大篇》講的“瞳子之系通于腦。腦熱則瞳子亦熱,熱極而瞳子散大矣。夫瞳子之精,神水也。得腦氣之熱,則水中無非火氣,火欲爆而光不收,安得不散大乎”。外部經脈就是《靈樞·根結》:“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胚胎前端內旋就是從眼睛開始向里內旋分化于臟壁中胚層耦合發生脈管結構發育,因此,“諸脈者,皆屬于目”。

    后端內旋就是外胚層內旋與中胚層耦合形成的腎上腺,也稱為“后命門”,腎上腺素能夠調節體液的流動,因此也稱之為“小心”。

    《外經微言·小心真主篇》:

    為當問于岐伯曰:物之生也,生于陽。物之成也,成于陰。陽,火也;陰,水也。二者在身藏干何物乎?岐伯曰:大哉,問也。陰陽有先后天之殊也,后天之陰陽藏于各臟腑。先天之陰陽藏于命門。為當日:命門何物也?岐伯曰:命門者,水火之源。水者,陰中之水也;火者,陰中之火也。為當曰:水火均屬陰,是命門藏陰不藏陽也。其藏陽又何所乎?岐伯曰:命門,藏陰即藏陽也。為當曰:其藏陰即藏陽之義何居?岐伯曰:陰中之水者,真水也;陰中之火者,真火也。真火者,真水之所生;真水者,真火之所生也。水生于火者,火中有陽也。火生于水者,水中有陽也。故命門之火,謂之原氣。命門之水,謂之原精。精旺則體強,氣旺則形壯。命門水火實藏陰陽,所以為十二經之主也。主者,即十二官之化源也。命門之精氣盡,則水火兩亡,陰陽間隔,真息不調,人病輒死矣。為當日:陰陽有偏勝,何也?岐伯曰:陰勝者,非陰盛也,命門火微也。陽勝者,非陽盛也,命門水竭也。為當日:陰勝在下陽勝在上者,何也?岐伯曰:陰勝于下者,水竭其源則陰不歸陽矣。陽勝于上者,火衰其本則陽不歸陰矣。陽不歸陰,則火炎于上而不降。陰不歸陽,則水沉于下而不升。可見命門為水火之府也,陰陽之宅也,精氣之根也,死生之竇也。為當曰: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寄于何臟?岐伯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即命門也。為當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非小心之謂歟。岐伯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言三焦包絡也,非言小心也。小心在心之下,腎之中。

    “小心在心之下,腎之中”自然就是腎上腺,附著與腎臟之上。

    中端起點就是胚盤原節部位,從原節開始沿遠-近軸向遠端分化,后隨胚體內卷閉合形成帶脈,原結部位就是后來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這個位置是最早外胚層細胞內遷部位,因此也稱為“后命門”,因此,《素問·剌禁論》說:“七節之傍,中有小心”。

    由此,我們明白了古中醫所說的三個“小心”就是指的人體胚胎未發育心臟時,出現的三個發育點,前“小心”是眼睛,從這里向里內旋發育與臟壁中層耦合出現最早的脈管結構;后“小心”腎上腺,從這里向里內旋發育與間介中胚層耦合出現最早的泌尿結構;中間的“小心”腎上腺內卷向里分化于間充質中胚層耦合出現最早腰部結構。

    依三“小心”為起點,展開內臟組織結構和附肢經脈發育,又因腦部是中樞神經分化發育部位,胚胎早期發育時,從眼點開始形成兩側左-右遠近軸性分化發育,然后才開始胚體內卷耦合成中空筒狀結構,在胚體前后內旋分化發育運動中。神經細胞向體腔內內遷分化,與五臟原基分化細胞耦合。形成五臟結構。故而才開始后面的“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的分化發育,之后才是“心之和、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人體胚胎組織器官分化運動起點是起自與頭部左右眼點,也就是“諸脈者,皆屬于目”機制本意,這發育機理是胚胎發育早期重演原始三胚層扁形動物渦蟲發育結構,呈現梯狀神經,前端頭部兩側發育出眼點結構,因為眼點結構與左右神經是一體,所以神經分化連接到全身經脈之上調控體液循環,故而我們知道古中醫所講“諸脈者,皆屬于目”原理是普適于所有三胚層動物的發生發育機理。(見圖4-3-1)

    中醫經,筋,皮三者是如何聯系的?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圖5-2-2 眼點發育與“諸脈者,皆屬于目”機理示意圖

    五、經脈發育的空間軸性

    (一)經脈發育的背-腹軸性

    經脈分化發育是隨著胚胎分化發育而成,因為胚胎背側隆起形成脊髓腔,后又內卷形成原腸腔,使得胚胎呈現了背-腹軸性,這是胚胎早期分化模式,也就是奇經八脈的背-腹軸性形成,陽性的奇經分化到原腸胚,陰性的奇經分化到體腔內,成為以后發育臟腑器官的基礎;后來附肢陽經分化發育到達原腸各功能段位置耦合,形成陽經與腑的連接;陰經發育到達體腔內器官位置耦合,形成陰經與體腔內器官的連接,使得奇經八脈和附支十二經都具備了背-腹軸性,這就是中醫陽經連腑,陰經連臟的真正機制原理。

    《素問·金匱真言論》具體講解了經脈發育背腹軸性的原理: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腑中陰陽,則藏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二)經脈發育的前-后軸性

    后期的胚胎分化是胚胎前后內旋運動為主,因為奇經八脈在早期發生,受到奇恒之腑的發育成熟而被固定,只能將背-腹軸性形成的附肢經脈前后內旋向軀干內,形成前-后軸性,前端逆時針方向內旋,后端順時針方向內旋,最后前后相遇耦合發育成體腔內臟腑,完成外部經脈和內部臟的藕連,也就是附肢手足經與臟腑對應連接的真正原理機制。

    《外經微言·順逆探原篇》簡述前后內旋分化發育的原理如下:

    伯高太師問于岐伯曰:天師言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也,其旨奈何?岐伯不答,再問曰,唯唯三問。岐伯嘆曰:吾不敢隱矣。夫陰陽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顛倒之術者,即順逆之理也。知顛倒之術,即可知陰陽之原矣。伯高曰:陰陽不同也。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身之陰陽,男女之陰陽,何以探之哉?岐伯曰:知其原亦何異哉!伯高曰:請顯言其原。岐伯曰:五行順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義也。夫五行之順相生而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順之至也。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逆而順之也?岐伯曰:五行之順,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伯高曰:余知之矣。陰中有陽,殺之內以求生乎。陽中有陰,生之內以出死乎。余與帝同游干無極之野也。岐伯曰:逆而順之,必先順而逆之。

    上段經文就是講附肢手足經脈耦合發育機理,文中“顛倒”為背-腹軸性發育,“順逆”為前-后軸性發育,胚胎兩種軸性同時向體腔內分化發育,最后匯集耦合,就是“五行之順,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也就是生克之理,因為這一機理涉及到比較細化的組織胚胎發育機理,暫不展開細化講解,此處只說明人體經脈手足經脈陰陽劃分是胚胎前后內旋分化發育過程中形成的前-后軸性機理。

    (三)經脈發育的遠-近軸性

    胚體發育有兩大主體,一個是軀干發育,主要以胚胎內卷和前后內旋為主,形成了經脈發育的背-腹軸性和前-后軸性,背-腹軸性導致軀干經脈呈現橫向分布,也就是臟腑屬性,胚體背側形成的經脈內連到腑,稱為陽經,胚體腹側起源的經脈內連到臟,稱之為陰經。;前后軸性導致軀干形成經脈縱向分布,也就是經脈手足屬性。經脈兩種軸性分化發育共同構成的模式就

    是“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因為這一發育模式首先從背-腹內卷運動開始,從胚體背側中軸向兩邊遠端發育,形成遠-近軸,軀干雖然內卷成筒狀結構,但是附肢經脈繼續向遠端分化發育,由此形成奇經八脈和附肢十二經最大差別:附肢十二經遠-近軸性夸張性向遠端發育現象出現。

    這里要特別提示,奇經八脈形成是胚胎發育早期背-腹內卷和前-后內旋發育出的經脈,這一發育階段五臟六腑組織器官還沒有出現,所以不能言生克關系;附肢經脈是胚胎發育后期背-腹內卷和前-后內旋發育出的經脈,已經開始出現與臟腑結構的發育藕連關系,故而言附肢經脈用生克關系,這就是臟腑奇正論(后面有詳細解釋,此處從略)。因為奇經八脈和附肢十二經在發生發育軸上有先后性,而且是連續的結構發生關系,所以兩者之間不能獨立而論,換言之,兩種經脈的發生發育軸性(陰陽屬性)必須統一而論。

    中醫經,筋,皮三者是如何聯系的?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圖5-2-3 經脈發育軸性示意圖

    第四節 經筋發育的空間軸性

    一、經筋的斷續發育機制

    “脈、藏、肉、筋、俞”五要素中,藏、肉、筋、俞四項在發生發育過程中形成分段模式,也就是具有了相對獨立性,而唯獨“脈”作為溝通四大要素的連續性結構,依靠經脈“脈、藏、肉、筋、俞”才貫通為一個整體性有機整體。

    而經筋主體結構是附著于骨骼之上的分段組織,因此,從生理解剖學層面看具有相對獨立性,但是從發育發生學機制看,經筋是在經脈分化發育基礎上衍生分化而來,同樣具有連續性,也就是通其他四個要素同步發育的關聯性,古中醫就是立足發育發生學機制來議論經筋的原理機制,側重于發育過程的連續性,因此,與現代醫學的論述差距很大。

    二、膜原經筋分主發育機制

    動物發育發生過程首先從單細胞口溝內陷,演變為兩胚層動物的原腸結構,又從原始三胚層動物的消化循環腔結構,發育出體腔內器官,到脊椎動物出現逐漸演變出內骨骼體腔結構和附肢結構,骨骼之上發育出肌腱連接,這樣出現了從內臟實質組織和體腔附肢骨骼實質組織的不同結構,也就是前面討論的膜原結構和肌腱結構。

    人體作為高等脊椎動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重演動物發育發生機制,胚體上隆和胚體內卷形成脊髓腔,原腸腔,真體腔,腔體內的組織器官都是軟體組織,沒有骨骼參入,而脊髓腔壁,真體腔壁以及附肢關節腔都是內骨骼構成,這樣就出現了膜原結構和肌腱結構的區域劃分,在三大腔體內的軟組織結構具有膜原結構,內骨骼之上是肌腱結構,關節腔內演變為軟骨組織,由此,我們就理解了中醫膜原和肌腱分化發育的分布規律,我們稱之為膜原經筋分主機制,這一理論很早在中醫中已經提出,但是自古不明其機理。《素問·舉痛論》中有所提及“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當我們知道膜原經筋分主機制后,可以結合上述膜原-小絡-肌腠機制展開研究,此處討論膜原-經筋結構是在讓我們認識到這樣的機制:肌腱與骨骼的連接中也有膜原結構分布其中,膜原結構是肌腱結構的基礎,參與筋腱的關節共構,

    三、肌腱分化與骨骼連接

    脊椎動物的發育構成有兩個分布類型,第一類型是胚胎早期上隆形成的脊髓腔結構和胚體內卷過程中形成的體腔壁結構,這樣類型主要形成軀干體腔內骨骼結構;第二類型是附肢結構的關節腔結構。

    骨骼的連接有直接連接和間介連接兩種類型:

    直接連接是骨骼之間沒有任何間斷和縫隙的連接方式,這種方式主要是纖維連接(韌帶連接)軟骨連接,纖維和軟骨就是原始的膜原退化而成;

    間介連接是相鄰兩骨間結締組織囊相互連接,內有腔隙,由肌肉的牽動下產生運動,這一結構類型主要是肌腱連接而成。

    由此我們知道膜原肌腱的發育機制表現是,膜原機制形成骨骼的直接連接,肌腱形成骨骼的間接連接,中醫筋腱理論因為具有膜原-經筋機制,是一種廣義的肌腱理論機制,不能簡單理解將中醫經筋理論機制范圍縮小。

    四、經筋分布與俞穴連接

    前面我們對“俞度“機制解讀知道,“俞”就是組織分化發育過程中外胚層神經細胞內遷形成的空穴,也就是皮膚神經與內遷神經分化區域,經筋附著于骨骼之上完成骨骼的運動,就是靠神經的支配,換言之,言經筋必須同時談空穴俞度,明白了“筋度”和“俞度”的連接機制,也就是明白了經筋的神經調節功能,這對于經筋診療體系的理解至為重要。

    胚胎發育期神經細胞分化藕連是分布于相應組織之上的,而組織與組織之間形成的間隙自然成為神經發育分叉的間隙部位,這些間隙又是體液巡行的通道,但因為缺少神經的參入,很容易發生體液郁結導致氣血不通,因此針刺這些空隙穴位就會刺激構成這些間隙組織的神經激動,重新引起氣血暢通,從而也會導致病變筋腱因神經激動和氣血通暢恢復痊愈,因此中醫對這些腧穴特別重視。如《素問·氣穴論》中講:

    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于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谿谷也。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五、經筋分化于劃分原則

    脊椎動物胚胎發育上隆,內卷,內旋的三種運動過程中,呈現三中軸性,附肢結構隨之分化發育,而肌腱分化到骨骼上耦合連為一體,也呈現三種軸性。

    雖然經筋是片段性的結構,但是同步發育出的經脈卻隨著胚體分化發育運動呈現連續性,只要知道了經脈分化發育的空間軸性,也就知道經筋的空間軸性,經筋和經脈是同源異構體,生理解剖層面看似片段形態,但是從胚胎發育發生機制上看,卻具有發育的連續性,因此,中醫講十二經也是同步在講十二經筋,其空間軸性與經脈相同。

    經筋與經脈最大發育區別是動靜關系,經筋附著與骨骼上形成運動系統結構,是片狀靜態結構,但肌腱需要體液的營養供應,而正好經脈分布于肌肉之中為肌腱提供體液來的營養,這種共構機制使得段片經筋具有發育發生層面的連續性,這就是中醫十二經筋理論正真機理,如果用現代醫學人體解剖學來分析中醫經筋的分布。就會發現如下規律。

    (一)“起結別入”分布機制

    按照中醫描述的經筋分布走向來分析,從一條經筋的起始點到關節腔終點,稱之為起始,起于前關節腔的另一經筋到下一關節腔終點,稱之為別入;按照“起結別入”的劃分歸納其相鄰的經筋群,形成一條經筋,這條經筋是根據經脈走向將不同關節部位的肌腱歸納為一條經筋,這種劃分歸納法與現代醫學肌腱劃分法完全不同。

    (二)“其支別和”分布機制

    經筋走向都是從附肢遠端向近端分布,當到達體腔部位時,與其他經筋結合位置稱之其支,與軀干不同背腹連接的經筋稱之為別和,“其支別和”的走向也是按照經脈陰陽表里對接的方向歸納劃分為一體,這種劃分歸納法也與現代肌腱劃分法完全不同。

    中醫經筋劃分歸就是按照上述兩種法則劃分的,詳細記載在《靈樞·經筋》篇中:

    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結于踝,邪上結于膝,其下循足外側,結于踵,上循跟,結于腘;其別者,結于腨外,上腘中內廉,與腘中并上結于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于舌本;其直者,結于枕骨,上頭,下顏,結于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于頄;其支者,從腋后外廉結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足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于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于伏兔之上,后者,結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脅,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結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后,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于頄;支者,結于目眥為外維。

    足陽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結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輔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于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于缺盆;其支者,結于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于頄,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于耳前。

    足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內側,上結于內踝;其直者,絡于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于髀,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循腹里,結于肋,散于胸中;其內者,著于脊。

    足少陰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于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于內輔之下并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于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足厥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結于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

    手太陽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結于腕,上循臂內廉,結于肘內銳骨之后,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于頷,上屬目外眥。

    手少陽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循臂,結于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于角。

    手陽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結于腕,上循臂,上結于肘外,上臑,結于肩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具支者,上頰,結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手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行,結于魚后,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里,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與太陰之筋并行,結于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后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于臂。

    手少陰之筋,起于小指之內惻,結于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臍。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如果比較熟悉現代人體解剖學來分析以上中醫經筋的劃分法,就會發現古人對人體骨骼肌肉筋腱的解剖學認知已相當精細,就這樣短短的一段經文已經近于將人體所有肌肉,筋腱,骨骼的解剖學體位分布以及連接部位描述完畢。然而得出來結論卻讓人十分費解,其一:為什么同樣是對人體體表肌肉,筋腱,骨骼認識,卻得出不同于現代人體解剖學不同的歸類法?其二,為什么所有經筋劃分是按照從手到軀干方向劃分,而不是按照關節腔來劃分?其三,為什么將不同關節上的經筋按照手足,背腹連上下前后內外一個整體?

    從現代人體解剖學分析這種劃分毫無依據,因為從結構和功能上根本沒有這種劃分的生理學機制基礎,因此,受到現代醫學的質疑反對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六、經筋發育的空間軸性

    人體骨骼屬于內骨骼結構,骨骼都被肌肉皮膚鱗片或毛發包裹在身體的內部,經筋就是附著于骨骼之上,是在胚胎發育期同步發育的組織,隨著骨骼的發生發育成為斷片式結構,肌腱兩頭連接到骨骼兩端,在神經的調節下帶動骨骼運動。

    在胚胎發育期,隨著胚胎發育運動,胚體上隆凹陷,內卷成筒狀過程形成脊髓腔,體腔,構成體腔的片狀內骨骼形成分節結構,就是脊椎骨,肋骨,盆腔骨之間由“膜原”構成直接連接,經筋構成間接連接;關節腔內骨骼粘膜是膜原結構,連接骨骼的是筋腱結構。

    按照中醫《靈樞·決氣》中的胚胎分化“精、氣、津、液、血、脈”,順序,才產生了生理結構為《素問·方盛衰論》中“脈、藏、肉、筋、俞”五個生理要素,從發育發生機制上看,按照前者“精、氣、津、液、血、脈”,順序來劃分后面的“脈、藏、肉、筋、俞”就得出中醫經筋劃分的結論。

    (一)經筋的背-腹軸性

    胚胎發育從背側中軸線沿遠近軸向腹側中軸線內卷,附肢和軀干同步從外胚層內卷,背側的“精、氣、津、液、血、脈”分化發育自然呈現背側陽性,分化出相應的“脈、藏、肉、筋、俞”自然也呈現背側陽性;反之腹側“精、氣、津、液、血、脈”、“脈、藏、肉、筋、俞”分化發育自然呈現腹側陰性。而只有經脈成為連續性的溝通結構,因此,按照經脈的空間陰陽屬性來劃分經筋自然就具備了背-腹軸性。

    (二)經筋的遠-近軸性

    胚胎發育的內卷運動是從背側中軸向沿遠-近軸延伸,從近端向遠端分化發育;然后再從遠端向腹側內卷到腹側中軸線位置閉合。這一先遠后近的內卷發育運動同時帶動附肢結構同步發育,自然背側的“精、氣、津、液、血、脈”分化發育自然由近向遠的分化軸性發育,背側“脈、藏、肉、筋、俞”自然也呈現自近向遠的軸性發育;反之腹側出現由遠到近的軸性發育。經筋都是從手走軀干的機制就在于此。

    (三)經筋的前-后軸性

    胚胎內卷成中空筒狀模式后,開始從前后兩端內旋向中間體腔內分化延伸發育,帶動“精、氣、津、液、血、脈”也從前后兩端向體腔內分化發育,同時帶動附肢“精、氣、津、液、血、脈”同步從前后向體腔內分化發育,由此胚胎分化發育運動也產生“脈、藏、肉、筋、俞”的前后軸性出現,這就是中醫經筋分為手足經筋的真正機理。

    由于胚胎發育過程中“精、氣、津、液、血、脈”呈現了空間軸性,也就導致“脈、藏、肉、筋、俞”呈現了空間軸性,從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中醫的經筋理論是立足胚胎發育發生機制而來,并非從生理解剖學層面。由此我們就明白了古中醫立論肌腱的空間軸性是以經脈為基礎,是為了描述肌腱發育發生機制而建立的理論機制,因此,在名詞概念上用“經筋”而不用筋腱。是經脈、肌肉、筋腱、骨骼共構系統機制。(以足厥陰經筋系統如下:)

    中醫經,筋,皮三者是如何聯系的?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圖5-2-4 足厥陰經筋系統結構示意圖

    參考文獻

    (美) 特德·霍華德著:《熵:一種新的世界觀》,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宋微波等著:《原生動物學專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ISBN:7810670468

    劉凌云、鄭光美主編:《普通動物學》(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06月

    楊秀平、肖向紅、李大鵬著:《動物生理學》(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2月,ISBN編號: 9787040428940

    張秀軍編:《細胞生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9月,ISBN:9787117174640

    王庭槐著:《生理學》(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年6月,ISBN:9787117206280

    呂國蔚、李云慶:《神經生物學實驗原理與技術》,科學出版社,2011年02月,ISBN:9787030300324

    任淑仙:《無脊椎動物學》(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ISBN:9787301013014

    湯錦波:《肌腱外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9月,ISBN編號: 9787547827321

    竇肇華、吳建清:《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7版/高專臨床),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07月,ISBN:9787117188173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細胞生物學》(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ISBN編號:9787040321753

    (英)沃爾珀特:《發育原理》(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04月,譯者:周榮家、趙彥修、程漢華、孫蒙祥、安利國,ISBN: 9787040164428

    李國彰:《神經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年05月,ISBN: 9787117085281

    J.薩姆布魯克:《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第3版上下冊),科學出版社2005年03月,譯者:黃培堂,ISBN:9787030103383

    林丹軍、尤永隆、張彥定:《發育生物學實驗》(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科學出版社, 2011年06月,ISBN編號:9787030315724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色欲情网站iwww九文堂|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 三级网站视频在在线播放|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成人爽A毛片免费视频|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 |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无套后入极品美女少妇| 国产午夜手机精彩视频| 欧美肥老太牲交大战|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的| 久久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不卡|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AV老司机色爱区综合|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影院|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我的公强要了我高潮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 精品无码AV无码专区| 99热精品毛片全部国产无缓冲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欧美视频专区一二在线观看|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 又黄又无遮挡AAAAA毛片| 日韩大片高清播放器大全| 军人妓女院BD高清片| 菠萝菠萝蜜午夜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 国产重口老太和小伙| 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 亚洲高清揄拍自拍|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91|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