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白話譯文】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戰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戰士拼斗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著鮮血紛飛,從來死節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 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詞句注釋】 開元:玄宗年號。元戎:主帥,此處指幽州節度使張守珪。 漢家、漢將:均借漢指唐。 煙塵:煙,狼煙烽火;塵,戰場上揚起的塵土。指戰爭。 殘賊:兇殘的敵人。 橫行:指廣行,馳騁。 賜顏色:猶賞臉。 摐金伐鼓:鳴金擊鼓。借指出兵打仗。金,形似鑼小而的軍隊樂器。摐:讀作chuāng 意指撞擊。 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碣,讀作jié,是指圓頂的石碑。 校尉:次于將軍的武官,泛指邊防長官。 羽書:上插羽毛以示緊急的軍書。 瀚海:海除指大海以外,也可以指內陸中的湖。"瀚海"在漢魏六朝時,指的就是"浩瀚的大海"。唐代以前的注家,均把《史記》《漢書》中的"瀚海"注為:一大海名。唐代時,"瀚海"一詞經常出現在詩文典籍中,這時的"瀚海"指的是蒙古高原及其以西今準格爾盆地一帶廣大地區。西夏時,"瀚海"指的是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以南一帶的沼澤地。(見《西夏書事》)。元代時,"瀚海"一詞開始用來指稱"沙漠"義。明以后,"瀚海"專指戈壁沙漠。 單于:借匈奴君主指敵方首領。 獵火:戰火。古人以“會獵”作戰爭的借代辭。 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 極邊土:臨近邊疆的盡頭。 胡騎:敵人的騎兵。 憑陵:亦作" 憑凌 ",仗勢侵凌。 斗兵稀:戰斗的士卒愈來愈少。應上句“半死生”。 鐵衣:借指身披鐵甲的戰士。 玉箸: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婦的淚水如注。 城南:借指家鄉。 薊北:在今天津市薊縣。泛指東北邊地。 三時:即整天。一天分早、中、晚三時。 李將軍:李廣,漢武帝時名將。 【文學賞析】 由注釋可知,此詩為和人之作,是詩人有感于“征戍之事”而作:一感“唐家盛威”;二感“思鄉盼歸之情”;三感“軍中苦樂不均”。整首詩以八句為一小節,勾畫出出師、戰敗、被圍、死斗四個不同的層次,用濃縮的筆墨為我們敘述了一場戰役的全過程。 全詩運用鮮明的形象對比,把士卒與將領對照,以見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廣與當今諸將相比,以見才能、功德之高下。本詩描寫了唐軍士卒慷慨赴邊、轉戰絕域的情景,高度贊揚了他們為國立功、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也表現了他們久戰不歸、兩地相思的苦悶,并給以深切同情;同時還揭露了軍中官兵對立、苦樂懸殊的事實,抨擊了將帥的腐敗無能。 開頭前四句寫出了對將士出征破敵衛國、建立功勛,寄予厚望。同時又對將士們恃勇輕敵的態度,勢必會造成驕恣蠻干、邀功求賞的后果,深抱隱憂。接下來四句,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烘托出局勢緊急,戰火蔓延的緊張氣氛。透過將領聞警受命率兵出征之時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著力烘托出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為下文反襯埋下伏筆。 隨后,通過邊地自然環境的惡劣,以及胡人依仗險惡的地勢,展開暴風驟雨般猛烈的攻擊,描述了官兵處境的險惡。可就在“戰士軍前半死生”浴血奮戰的險境里,將帥卻安居營帳,流連沉溺 “美人帳下猶歌舞”聲色之中,將帥與士卒苦樂不均、死生迥異,從內部瓦解了隊伍的戰斗力,導致了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傷亡慘重的結果。這樣的殘局到底是誰造成的呢?詩人用“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兩句給出了答案:將領過于輕敵,只想邀功求賞卻不愛惜士兵的生命。盡管士卒竭力奮戰,仍未解除關山重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這兩句也是全詩的中心,承前啟后,由上一層寫將領轉入第三層寫士卒。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征人與思婦相去萬里,遙遙相對,嘗盡相思之苦。在家守候的思婦,獨坐桌前,舉筷夾菜時,碗筷叮當作響,聲聲入耳,愈發思念昔日相對而坐的良人,愈加懷念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情到深處,淚流滿面,肝腸寸斷,日夜悲愁。而遠征的丈夫長年征戰沙場,頻頻回首來時路,苦盼團圓。怎奈路遙不識歸途,四顧茫茫空悲切,一切皆是枉然,由此深刻描畫了士卒內心的痛苦煎熬,寫出了身陷重圍的士卒的悲涼心境。在遙遠的邊城,于蒼茫的廣漠之上,白天所見滿目“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入耳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面對士卒內心凄苦、命懸一線的絕境,更加深了對急功近利的漢將的譴責。 最后四句,通過描寫士卒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的悲壯場面,展示了士卒視死如歸的精神,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豈是為了謀取功名利祿!在這里“豈顧勛”更是對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的有力抨擊和諷刺。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無數,不體恤士卒的將帥多如牛毛,戰死沙場埋尸異域的士卒成千上萬。而威震四海、使旗下士卒“咸樂為之死”的李廣將軍,千百年來只有一個,讓人禁不住感嘆追憶! 【作者簡介】 高適, 700-765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滄縣)人。 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遠。邊塞詩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有《高常待集》。 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代表作:《燕歌行》 【作者簡介】 高適, 700-765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滄縣)人。 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遠。邊塞詩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有《高常待集》。 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 代表作:《燕歌行》 寶寶字帖《燕歌行》唐 高適 翻譯賞析 http://www./thread-3526-1-1.html (出處: 嚇歪寶寶了_小說迷_原創文章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