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 高 適 · (公元706— 765年) 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舉有道科。曾為哥舒翰掌書記,安史亂后入朝為諫議大夫,歷官西川節度使、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卒時追贈為禮部尚書,謚曰忠。有《高常侍集》十卷。 《舊唐書》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一人而已。”其詩氣骨瑯然,詞鋒峻上,多詠邊塞之作,格調極高,往往于蒼茫悲壯的氣韻中,飽孕著忠君愛國的情懷,氣象渾健,豪雄遒勁。 像《燕歌行》《古大梁行》《邯鄲少年行》《別韋參軍》諸詩,即其個人性格體現之代表作。其詩以七言歌行見長,純任自然,音節瀏亮,與岑參風格接近,合稱高岑。 ![]() 燕歌行并序 ·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的詩風與岑參相近,都是擅長描寫邊塞的詩人。他的詩歌格調高遠,富于蒼涼的情韻,特別是長篇詩歌,尤其精彩,像本詩就是邊塞詩中的杰作。本詩在描寫邊塞景色、戰爭場面、征夫心態及少婦情懷方面,都極凸顯成功,引人入勝,兼有氣勢雄渾與細膩動人的風格。 全詩共分為四段:“漢家煙塵在東北”到“單于獵火照狼山”八句為第一段,從奉命出征寫到邊塞的軍容,著眼處在“辭家破賊”。“山川蕭條極邊土”到“力盡關山未解圍”八句為第二段,寫邊塞的荒涼及忠憤軍士作戰之艱苦,著眼處在“身當恩遇常輕敵”。 “鐵衣遠戍辛勤久”到“寒聲一夜傳刁斗”八句為第三段,寫征夫思婦久別之苦痛及邊塞氛圍的緊張。“相看白刃血紛紛”到“至今猶憶李將軍”四句為第四段,贊揚軍士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操,并以李將軍之威武使匈奴不敢窺邊作為反結。 高適的邊塞詩詞淺意深,雄渾豪放。如本詩描繪邊塞風物,一則云“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再則云“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三則曰“邊風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四則曰“相看白刃血紛紛”,把邊塞煙塵滿目、沙場爭戰辛苦的情形,歷歷如繪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 描寫戰爭場面,則如“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戰爭之激烈、軍容之壯盛、敵賊之頑強、士卒之英勇苦辛,也都生動有致,躍然紙上。 至于“男兒本自重橫行”“戰士軍前半死生”“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征人薊北空回首”“死節從來豈顧勛”各句,則寫盡征夫雄邁高亢,視死如歸,任勞任怨,而又思鄉情切的心態。寫少婦情懷只一句“少婦城南欲斷腸”,卻備極幽怨纏綿之情致。 · 本詩的另一個特色,是以對比的陪襯手法使主題意象交相映發,倍加顯明。如本詩的主旨在“憶李將軍”,懷念李將軍的能與士卒同甘共苦,破敵致勝。為什么不愛今將卻憶古人呢?只因為當今邊將不得其人,未能拊循士卒,所以才弄得邊塞戰役“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 ![]() 作者為了揭發邊塞將領的荒淫昏庸,同情沙場的爭戰苦楚,于是連續使用數個對比手法,將之烘托表現出來。首先是運用苦樂的對比,“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寫出塞征戍之時,一邊是戰士出生入死的戰斗,一邊是將領們花天酒地的享樂。 以這兩種強烈的刺激作尖銳的對比,使邊將們不知恤養士卒的種種,借著這樣高度概括性的詩句,從側面勾畫出來,所以吳汝綸說:“二句最為沈至。”(說本黃永武先生《中國詩學·設計篇·談意象的浮現—對比的陪襯》) 其次是兒女情長與英雄氣短的對比,是沉雄與凄惻的對比,“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筯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長久征伐,給士兵與家屬帶來了骨肉親人間生離死別的精神苦痛,這個道義上的責任,當然得由荒淫無能而又輕敵的邊將負其全責。 另外,城南少婦的斷腸,也跟帳下美人的歌舞作反襯,一悲苦,一歡樂,也都跟邊將有關。作者不直斥邊將的驕兵輕敵,不恤士卒,卻極力從側面摹寫戰士、美人、少婦之作為與心態。因為只要將賓位寫得透徹明達,便反映出主位十分精神來。本詩的反襯法,吳喬《圍爐詩話》叫作“四賓主法”,其實不過借賓形主之法而已。 其次是修辭藝術,擇要而言,有下列各項: (一)對仗工巧流利。如“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筯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風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將近五分之三的句子都作對仗。沈德潛認為,“七言古中時帶整句,局勢方不散漫”,就是指散調中有對偶說的。這樣的對偶,可以加強對比的效果。 (二)實字健句。如“金伐鼓下榆關”有三實字,“校尉羽書飛瀚海”有四實字,“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各句,都含有三個實字,加強了語勁句健的力量,使得作品十分精練。 (三)倒裝取勁,懸想示現。如“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上句是征人懸想之詞,看前句是“玉筯應啼別離后”,自然可知。征夫不說自己“欲斷腸”,卻推說自家妻子在家鄉“欲斷腸”,這種“想當然爾”的移情作用,最有含蓄之美及磅礴的氣勢。而且,這兩句是經過倒裝的句式,很覺奇峭生動,筆力豪邁健勁。 (四)反詰生情。如“邊風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死節從來豈顧勛”,都是以反問語氣產生飽滿情趣,令人味之不盡的。 (五)選字遣詞,貼切題文。如“東北”“榆關”“碣石”“瀚海”“狼山”“薊北”等詞,都是貼切“燕”字,使全詩的結構愈見精彩縝密與和諧。再就音律而言,本詩凡六換韻,大致依據“韻隨意轉”的原則,所以氣暢言宣,平仄諧和。而且大量使用疊韻連綿詞,如煙塵、橫行、逶迤、蕭條、憑陵、關山、辛勤、斷腸、飄飖、蒼茫等,增加了聲韻鏗鏘悅耳的音樂性。 (張高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