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中國社區醫師》 李友根: 小小經方 善治腰痛 【醫案分享】 上周六看過一名患者,患腰痛多日,服西藥止痛藥物只能緩解一時。目前口服中藥、配合理療仍未解除疼痛。看所服用中藥,系祛風勝濕通絡、補肝腎強筋骨藥物。患者為老年女性,體態豐腴,自感腰部疼痛,有時牽涉到右側大腿后外側,疼痛時躺在床上難以轉側。 分析病情,患者雖然有痰濕、氣虛、陽虛、血瘀、肝腎陰虛等情況,但是治療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則就會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重點。目前所服用的中藥就是這樣,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通經絡,雖然看似全面兼顧,但是重點不突出,解決不了目前的“主訴”——疼痛。要解決問題,只能暫且治標,不能顧及疾病之根本。而要治標,就要藥少力專,直達病所。這個方法的方劑,非經方莫屬。 那么經方中諸多治療身體筋骨肌肉關節疼痛的方劑有很多,哪一個更精準呢?思索之際,突然想起陳建國老師講過的經方治痛神劑——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想起他分享的幾個治痛醫案,都是以這兩個方子應手取效。 芍藥甘草湯的緩急止痛作用明顯,無論中醫名家,還是一般的臨床醫師,對此都會有深刻的認識。我也曾使用過,但是效果不怎么理想,后來還是合用其他方劑聯合應用。這一次該如何使用呢?思慮再三,既然求藥少力專,就用精兵精藥。 隨即處方: 赤芍30g 白芍30g 炙甘草30g 附子15g 3劑。免煎顆粒。 病人家屬反饋,服藥后疼痛癥狀就開始減輕,服藥過半,疼痛就不明顯了。囑其盡劑后繼續服用原來的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通經絡的中藥以鞏固療效,為治本之途。 【關于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是《傷寒論》中的方劑,原來是用于汗后出現身體怕風怕冷的,原文是——“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既然是發汗后出現了怕風怕冷,想必是因為過于出汗先傷及陰液,后損及陽氣,所以出現陰陽俱虛、營衛兩傷的情況,應當扶陽益陰、陰陽雙補。 芍藥甘草附子湯,原文用量,芍藥三兩、甘草三兩、附子一枚,按照漢代度量核算,大約為芍藥45g 甘草45g 附子15g ,這樣的劑量,確實能夠起到藥少力專的作用。 【思考】 小小經方,竟克頑疾。確實是“古人不欺”呀!再一次想起國醫大師們告誡中醫人的話——是中醫不行,還是學中醫的我們不行? 于我心有戚戚然。 文源:創杰堂前燕 懶兔子醫案: 用經方治療腰痛 說一個我愛人的例子吧。她因工作的原因,住單位宿舍,每周回一次家,宿舍條件差些,尤其是夏天,房間比較潮濕,又沒有空調,只得整宿地開電扇。因為宿舍前面有大樹遮擋,白天也很難照進陽光,在這種條件下她患了腰疼病。 我決定還是自己開方子治療吧,根據她的癥狀,我選用了《金匱要略》的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這個方子又叫腎著湯,關于這個方子,原書是這么寫的:“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我看書中描述和我愛人癥狀非常相似,于是果斷去同仁堂抓了三服藥。 書中暗表,我自己對這個方子其實沒什么把握,因為這個方子的藥物: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我參閱了胡希恕的經驗,加了6g蒼術)沒有一味藥是治療腰痛的,常規的大夫一般都會加續斷、杜仲、補骨脂之類的藥物,而這么一個簡單的方子能有效嗎?我心里一點底也沒有啊,所以就拿3副藥,大概花了不到15元的樣子,想著如果無效再換方子。 這個藥在喝了兩副之后,病情依然沒有好轉,如果對癥的話,應該一劑知,兩劑已才對。于是我就開始考慮換方劑的事情了,但是讓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喝下第三副藥后,腰疼的癥狀消失了,活動如常了。這給我自學中醫帶來很大的信心。事后,我看了王雪華講金匱的視頻講座,對這個方劑進行了分析,其實很簡單,依然是用中醫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論(木火土金水,此處應有五角星的圖片,嘿嘿)。甘草、干姜溫中散寒,茯苓、白術健脾利濕,脾屬土,腎屬水,腰為腎之府,土克水。所以仲景采用培土以制水的辦法來治療腎著之病,實在是高明啊。 還是直接分析一下作者用的經方吧: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 這個方子又叫“腎著湯”,記載在《金匱要略》中。 組方:甘草二兩(10克),干姜四兩(20克),茯苓四兩(20克),白術二兩(10克)。水煎服,一日三次。(以一兩為5克換算,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此方為溫化寒濕劑,功用為祛寒除濕。主治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飲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如,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 腎著病以腰部冷痛為主癥,多由寒濕外侵,痹著于腰部所致。蓋腰為腎之府,故名“腎著”。 此病多起于勞作之后,汗出濕衣,衣濕而冷,或者是久居于寒濕比較重的地方,導致寒濕之氣侵于腰間,陽氣被痹阻不行,而導致身體困重,腰下冷痛。由于寒濕之邪只是著于肌肉腠理,未侵害到臟腑,所以飲食如故,小便自利。 了解了病機,就知道在治療這個病的時候,不需要用什么專門治療腰部的藥,只要把寒濕驅逐出去就可以了。方中重用干姜,就是取其辛熱之性,溫中散寒。茯苓利水滲濕,白術健脾燥濕,甘草補中以助藥力。 胡希恕老先生之所以在這個方子里加了蒼術,是因為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有了這味藥后,這個方子通痹祛濕的藥力更大。這個算是胡老先生的經驗用法吧。 中醫治療風濕類的疾病,療效很好。自學中醫,辛苦一個人,幸福一家人。 文源:村醫之家,經方臨證苑,創杰堂前燕,懶兔子 贊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