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繞三靈始于唐代,對此,清代白族學者楊瓊曾這樣寫到:大理有繞三靈會,每年季春下浣,男婦坌集,始千萬人,十百各為群……男者猶執巾秉扇相,足踏、口歌或拍霸王鞭,繞三靈,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動演變而成。 相傳,過去大理常因干旱無雨而無法栽秧,以水稻農耕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種之前,人們必先要向神靈企求風調雨順、祝愿五谷豐登。于是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栽秧季節到來之前,都要組織大型祈雨活動。 而祈雨期間正是人們聚會的好時機,于是就派生出盛大的“農家樂”--繞三靈民俗盛會。在民間,關于繞三靈由來的傳說頗多,主要有四種傳說:一說在遠古時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住要繞密布的桑林,因此稱繞桑林。二說白王有個太 子不見了,百姓繞著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后來發展成繞三靈。三說由祈雨而起,派生出農家樂活動的繞三靈民俗盛會。四是紀念大理國王段宗榜。據清《滇中瑣紀》載:大理有繞三靈會,每歲季春下浣,男婦成集,殆干萬人,十百各為群,群各有巫覡領之,相傳起于南詔,數千百年不能禁止,蓋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災病。 這個節日也因傳說不同而漢譯名稱各異,有繞山林、繞桑林等等,但是比較普遍的傳說是與白族宗教信仰本主有關的故事。當然,還有各種不同的傳說,出入很大,但是繞三靈的產生與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且過去它又是群眾在栽種前向本主祈禱豐收的儀式。 繞三靈是大理白族的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一種富有生活氣息的白族群眾性歌舞。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