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截圖-95 那是1984年,我們用阿拉斯加的秘密間諜飛機監視蘇聯的空中和海上活動,現在我們仍在這么做。我知道俄羅斯人開始在西伯利亞部署圖-95“熊H”飛機。該機在20世紀80年代初剛從生產線上下來,據說是新型核巡航導彈發射平臺。
我們在阿拉斯加的兩個偏遠地點執行防空警戒任務,分別是育空河的加利納空軍基地和布里斯托爾灣附近的三文魚王機場。每個地點有兩架滿載F-15和兩名飛行員在5分鐘警戒狀態。我是加利納小隊的長機和警戒部隊指揮官,當我們接到非演習緊急起飛命令的熱線電話時,已經是一周警戒部署期的第三天。由于這次緊急起飛在間諜機監視遠東地區蘇聯空軍基地期間,所以我們知道有事情發生了。 十分鐘后喇叭響起,我們緊急起飛。升空后我們就被引導飛向北方。令我驚訝的是,我們被命令加入一架正在巴羅角上空盤旋等待的KC-135加油機,這顯然是一架在更早時候緊急起飛的加油機,專門為我們服務。另外讓我吃驚的是,引導我們的也不再是地面雷達站……一架預警機已經升空,仍然只為我們服務。很顯然,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出現了,而且在我們起飛前已經出現一段時間了。 空中加油后,預警機引導我們再次向北。在北極圈和阿拉斯加大陸以北的地方,我看到遠處出現了從東向西的凝結尾跡。與此同時,F-15的雷達發現了北方128公里距離上的一個目標。我們從凝結尾跡中能辨認出有兩架飛機,很快雷達也識別出兩個獨立目標正以松散編隊飛行。 我從來沒有被告知過這次任務的細節,但我覺得當天早些時候有兩架“熊”式轟炸機從阿納德爾起飛,飛越北極抵近冰島,然后掉頭再次飛越北極返航,至少持續飛行了八個小時。F-15在他們回家途中進行了攔截,雖然他們沒有進入阿拉斯加ADIZ(防空識別區),卻平行識別區向北飛。基于我們專用加油機和預警機考慮,我相信阿拉斯加空軍司令部和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肯定猜到其中至少有架飛機是“熊-H”。 果然,我們的目標逐漸顯現,兩架大型后掠翼飛機,很快就能目視識別出“熊”的特征了。當我們貼在一起時,我看到其中一架又老又臟,可能是“熊-C”,但第二架看起來很新,有根管道沿機身一側分布。這就是我們被告知在新的“熊-H”上出現的東西。
作為長機,我開始拍攝照片時命令2號機飛在“熊”身后1.6公里。我用完膠卷后與僚機互換位置讓他來拍照。過了一段時間,預警機命令我們脫離向南飛。我們已經距離加利納太遠,必須再次加油才能回家。一路上我都在想如果被迫彈射逃生,我在下面的冰塊上不會生存超過五分鐘。 我感覺“熊”在那天很不安分。我飛得很近,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每次我拿起相機時,旁邊的“熊”都會向我壓坡接近,迫使我放下相機趕緊讓路。我可以用膝蓋夾住操縱桿保持平飛,但躲避龐大的“熊”就只能用手操作了。另一件我不會忘記事情是你在很遠距離就能聽到“熊”的的發動機和螺旋槳噪音,這種噪音在內部一定會更大,“熊”的機組不得不忍受數小時。“熊-H”沒有側面舷窗,但“熊-C”有,我可以看到一名機組向我招手。
“熊”(以及“野牛”和“獾”轟炸機)都有尾炮,但是蘇聯人從未使用尾炮瞄準過攔截他們飛機。正常情況下尾炮指向后上方,我們總是密切注意著尾炮,如果炮手移動炮管,我們就知道要快速脫離了,因為這是他即將開火的信號。但我從未聽說過在和平時期的攔截中發生過這種情況,無論是北大西洋、阿拉斯加北部還是西部。
在加利納降落時,一架C-12飛機和機組人員正在等我們。他們帶著我們的膠卷飛走了,兩天后我被告知里根總統看到了照片,但我從來沒有接到過表示感謝的電話。 擊落“熊”并不容易,單發“響尾蛇”可能不足以致命。但我們進行攔截時,一架飛機從側面靠近拍照,第二架飛機在后面掩護,掩護飛機總會用一枚紅外導彈鎖定目標,主武裝開關開啟隨時待發,以防萬一。 F-15與蘇-27的較量 蘇-27“側衛”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成為美國空軍F-15飛行員們需要認真對待的威脅,因為此時該機開始大批服役。在我前兩輪F-15服役期間(1978-1982年的荷蘭蘇斯特貝赫基地,1982-1985年的阿拉斯加州艾爾門多夫基地)中,我們訓練中的空對空威脅是米格-21和-23。當我完成一輪參謀工作后于1989年從新飛老鷹時,米格-29和蘇-27已經成為主要威脅,需要我們嚴肅對待。
如果你對比過公開發布的F-15和蘇-27的性能及武器數據,你就會發現兩種戰斗機勢均力敵。盡管如此,我們仍相信F-15飛行員會在戰斗中占上風,這是基于我們對“側衛”飛行員飛行時數了解做出的。當我開始在日本沖繩的嘉手納再次駕駛F-15時,我們訓練中對超視距威脅的前向射擊進行了專門訓練,也就是針對蘇-27和米格-29,盡管當時它們的數量在我們戰區還很稀少。 我們不知道蘇-27的雷達有多好,我們的空對空武器AIM-7M麻雀和AIM-9M響尾蛇在紙上與蘇-27的AA-10“白楊”和AA-11“射手”相當,蘇-27相對我們的優勢在于遠程紅外搜索和跟蹤(IRST)系統。
武器的公開性能規格和數字總是最好的,特別是雷達目標探測距離和導彈射程。“麻雀”殺傷概率大約是50%,“白楊”可能類似。短距導彈有所不同:AIM-9M的殺傷概率接近100%,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射手”會更糟。我們知道F-15和導彈的實際性能沒有宣傳的那么好,蘇-27應該也是如此,但無論數字如何,兩機依然棋逢對手。 兩種戰斗機最大的不同就是飛行員的訓練了。我們平均每周飛行三次,訓練對抗高端空中威脅。當時根據情報,俄羅斯飛行員的飛行和訓練時數要少得多。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戰斗機武器學校的戰術人員正在努力研究超視距空戰戰術,他們開發了一種被稱為F-pole的秘密機動。基本上,這種機動需要高空高速迎頭接敵(最大程度延長AIM-7的射程),在最佳射程發射導彈后立即劇烈轉彎側向脫離,使對方雷達達到萬向節限制后脫鎖。“麻雀”在空中沿著最短距離直線飛向目標,他們的導彈如果也在同一距離發射,必須飛得更遠才能追到我們。正確執行F-pole機動甚至能使蘇-27的IRST系統在搜索和跟蹤我們時遇到困難,但我無法證明這一點。我們對這種戰術充滿信心并且虔誠練習,相信會在空戰中發揮重大作用。
如果與蘇-27較量,我會在最佳距離上發射(AMRAAM或AIM-7),然后立即轉入F-pole機動,使我的導彈以最短最直接的路徑飛向目標,同時讓對方導彈繞個遠路飛向我。我會非常努力地在視距外距離上解決掉“側衛”,并且在交匯之前一進入射程就發射全向紅外制導導彈。箔條、熱焰彈和其他對抗措施能降低我的雷達和紅外特征,當然……我也能做到所有這一切。如果我確實與“側衛”交匯,我會飛好BFM(基本戰斗機機動)。我們的飛行員比他們訓練得更好,這應該給我們在狗斗中帶來優勢……狗斗是非常殘酷的,你們中只有一人能活下來。據我所知,我們都非常尊重蘇-27。 當我離開嘉手納去做另一份參謀工作時,我們剛剛開始使用AIM-120 AMRAAM,而我從未發射過它。我想這種導彈給了我們一年左右的巨大優勢,直到R-77趕上來。同樣今天的AIM-9X也被追上了,此外今天每個人也都知道F-pole機動。 F-15對抗其他現代戰斗機 我們經常訓練,每周最少飛行三到四天,有些日子會連續飛兩個甚至三個訓練任務。我們飛了很多異機型任務,與盟軍戰斗機對抗(英國空軍“美洲虎”,德國F-4和F-104,偶爾會有“狂風”),更不用說美國空軍、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鬼怪”、“天鷹”、“雄貓”、“戰隼”和“大黃蜂”了。除非今天的飛行員與我們飛得一樣多,否則我會說我們這代戰斗機飛行員,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一代,是有史以來訓練最有素的飛行員。 F-14戰斗機裝備有“不死鳥”導彈,射程比我們的“麻雀”長得多,這意味著該機可以在我們射程之外實施攻擊。在20世紀70和80年代早期,F-14就有了一個能邊跟蹤邊掃描的雷達,可以同時攻擊幾個目標,而F-15直到80年代后半期才具有這項能力。換句話說,F-14在超視距空戰中占有優勢。在近距視距內空戰中,更大更重的F-14處于劣勢,我們可以在保持能量的同時激烈轉彎,F-14此時就迅速減速,我們總能根據其機翼開始前掠認識到這點。在視距內,F-15具有優勢。
我不知道今天的F-16是什么配置。在我那個年代,F-15具有更強大的雷達,使我們能搶先發現和鎖定F-16,所以在超視距空戰中占有優勢。在與一架與僅僅是翼尖掛載“響尾蛇”的干凈F-16視距內空戰時,雙方在武器上則旗鼓相當。20世紀80年代中期,F-15的過載被限制在7.33G,而F-16可以達到9 G,所以轉彎具有優勢。不過后來F-15的過載內擴展到9G,在轉彎性能上追上了F-16。總之,與F-16狗斗是件艱苦的工作。
在我那個時代,F-4掛載的AIM-7“麻雀”在射程比我們短,而且該機的雷達在空對空模式下表現不佳,所以F-15擁有決定性的超視距空戰優勢。在F-15服役早期,當F-4中隊要求與F-15中隊進行異機型空戰訓練時,他們會讓我們不要用AIM-7,這樣才能在交匯前生存下來并在視距內空戰中獲得攻擊機會。F-4在交匯時可以完成一次劇烈的初始轉彎,但之后會迅速消耗能量。我從未與掛載了AIM-9L/M全向“響尾蛇”的F-4交手過,他們當時掛載的AIM-9是較老的型號,只能鎖定60度圓錐內的灼熱尾噴管,這意味著必須機動到你六點鐘方向才能發射導彈,而我們卻能直接向他們開火。與一架技術嫻熟的F-4交戰很有趣,我們對“鬼怪”兄弟非常尊重,但該機始終處于空戰的劣勢。 今天每個人都擁有全向短距紅外導彈,據我所知這些導彈都非常好。如果我們在交匯前無法干掉對方,那接下來如何與一架類似F-15的戰斗機狗斗?我曾經與F-16和F/A-18飛過BFM,據我的經驗,與他們狗斗的最佳戰術是以避免能量損失的方式交匯。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超高度和超音速接敵……即使他們知道你飛得很高很快,他們也很少盯著高空看,如果你處于超音速,他們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幾秒鐘前你待著的地方,當發現時你已經在破-S機動中俯沖下來了。 F-15問世小插曲 F-15引發大辯論時,我還是飛行員學員,這場辯論導致了YF-16和YF-17之間的輕型戰斗機競爭。以下是我對這次辯論的回憶。
F-15的反對者認為它太大,太貴,而且太有能力(奇怪),我們最好把錢花在一大批低成本的F-5上。好在F-15擁有眾多擁護者,否則它永遠不會投入生產。通過輕型戰斗機競爭,我們獲得了F-16對F-15進行補充,我認為該機是用來取代F-4“鬼怪II”的 。結果當所有人都爭吵完之后,F-16也變得昂貴起來。 我可以告訴你誰贏得了辯論,美國空軍從一開始到現在,一直保持讓F-15C執行空對空作戰,同時讓F-16主要用于空地任務。 “鷹”仍然是有史以來最致命的空對空戰斗機,擊落104架敵機自身無一損失。有一天F-22可能會達成類似成就,但它必須先得到一些戰斗機會才能。沒人想要去面對四架老鷹組成的鷹墻。 |
|
來自: hercules028 > 《軍事與軍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