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以酸橙之果為正品,金中水(酸中有苦)。味苦氣寒,屬腎水,酸和微寒涼屬肺金, 兼而并存金中水。為何稱為金中水藥,而 不云水中金藥?《本經》謂枳實“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薄秳e錄》謂其“酸,微寒,無毒,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就枳實之主病證而言,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及脅風痛,屬風證;止痢和溏泄、停水、胸脅痰癖均為水(飲、痰)濕證。概言之,枳實之主 證,只是風、水二字(濕、痰、飲均為水受寒熱影響之變態)。 其長肌肉、令人肥健、安胃氣、利五臟、益氣輕身、明目,鑒于脾胃為后天之本,脾土可括其他四行的理念,脾胃 健則五臟調和,精氣充而肥健、身輕,目得精氣之養而視物明,諸功效之要在于其有調平脾胃的功能。其除寒熱結、破結實、逐停水,表述了其通利疏導,攻逐堅實的迅猛之勢。朱丹溪云:“枳實瀉痰,能沖墻倒壁, 滑竅瀉氣之藥也?!币嗲泻洗怂幹郧椤H梭w生命由臟腑經絡之氣運行來維持,氣行則生,氣止則亡。由于肺朝百脈,司呼吸,主一身之氣,其勢趨下而收降,與肝之主藏血,勢上沖而疏散之肝相互制約,使氣血津液循其升降出入之道,即所謂金木交互之局,此臟腑經絡之動,即惠澤人體生命之風。若因內傷七情,飲食不節,虛勞損傷,或外感風邪,致使氣機郁結,而水液津血飲食等有形之物附而著之,升降出 入之序紊亂,臟腑經絡之氣運動乖逆,此局之風謂之邪風。 邪風乃使人致病之風。 風乃氣之動,肺主氣而又關于主風之肝,故治風邪可用 肝體肺用之酸味。治風法提出:“酸勝風” 一語,治風寒、風熱均不舍酸味之品,從風屬肝,為肝 體酸收力不足以制其辛散(動)之用著眼,可謂傳承經方治風旨意之語。人之五臟五行陰陽屬性,肝象春木屬陽主生發,肺象秋金屬陰主收降,二者發一對陰陽而主持陰陽升降的平衡協 調,即所謂金木一家,金木易位,金之體即肝之用。酸屬肺之用,肝之體,心之化, 肺秋金之氣,涼而收降,其用即是內收斂藏長夏土之濕熱化之氣,使濕熱歸藏于內。其收濕即是祛痰水,藏熱即是清心脾之火。 酸為肝春木之體味,體者,本體、本源、本質之義,春木之本為冬寒之氣,是冬藏寒氣漸轉溫曖的過程,在此季冬藏之寒,漸被春木之辛散功用所消,進而再轉為夏火之氣,所以酸為肝之體味,有減緩肝用過亢生火而病的作用,《內經》云:“病起于過用”,肝體酸可防之。鹽山張錫純及近年主圓運動說者,認為白芍、烏梅主斂降肝火,皆得此體用之妙者。酸為心之化味,化為變之極,夏為熱之極,是由春溫之氣漸致熱度增高的變化過程,及致熱極,則產生質的改變, 即轉化為涼(夏括長夏在內,長夏是熱極變涼的過渡階段)。 同時心德之軟,顯明彰達,火勢之炎上,均需酸收(輕度的 堅閉)監之以防自戕,使心所主的血行暢通無損。如枳實所主之大風在皮膚,皮膚為肺所主,在表,易受外邪之侵,但其疹如麻豆,又當是內有結積,郁而生熱??喟W更是熱甚而病涉心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枳之酸收津液,消痰水,散結下氣,寒可清瀉心火, 皮(枳殼系果皮)可走皮行表,確為對證之藥。其所主之脅 風痛,當是肝所屬之脅部不定時痛的證狀,病位與風在皮膚者,位異而理同,故皆可用枳治之。 《本經》將“大風在皮膚中”列為其主治之首,可見其當是治風證主藥之一。現代多用于腸胃病,以下氣除痞,消痰實結聚為用,對其主風之功有所忽視。這應是對此藥的經 典理論理解不深的緣故。故水有氣體、固體、液體三態。其性得熱則蒸騰為氣而在上,得寒則凝固為冰而沉降收藏在下,溫(涼)則液化 在中而上行下達,故水在人體布及三焦,無處不有,運行變 化不息,是人體生命的重要物質之一。 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液,臟藏中焦水谷所化之精微以上 承之,腑納上焦肺所注之腐濁以排泄之。其精微得陽熱化氣 而上承以濟心火,則心火不致亢而燥桿致其失柔,其所潛藏 心火之陽熱,可溫其臟水不致凜冽而過于堅凝,此即所謂心腎一體(一對陰陽)、水火既濟的生理關系。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飲(谷)入于其腑胃,腐熟消磨,經小腸之泌別清濁,其精微者,由脾傳輸布散至全身,歸藏于腎,糟粕部分,經大腸傳導排出;其廢濁之水濕亦由脾協同肺之收降,歸于膀胱而排出。脾對水濕和精微的這種作用,稱之為運化或滲濕,與腎主水、司二便的功能, 共同維持著人身藏精和水液的代謝平衡,即所謂胃為腎之關,土(脾)水(腎)合德。水為腎所主,腎位在下焦,規定著其勢趨下的特性,下之極為腎,為水閉藏(即腎德在堅)之所,其升降出入的運動,表現在上焦心火與中焦脾土的影響。其與心火既濟,與 脾土同德為理,是腎水在中、上二焦不同形態的原因。 由于腎水之主味為苦,陶氏用其為心火之體,腎水之用,脾土之化。心之體,即是心火之本體為寒水,是心火由寒水之極漸次量變而來;脾之化,即是脾土濕熱致極,必有蒸熱(暑氣)轉為肺金涼降 之質的變化;腎之用,即是水行至腎為其歸宿,其潤燥助津液之功,正是保證腎水之特性和作用所必需。腎水之主味為苦,苦味又為心體脾化之味,與水之運動和代謝息息相關,故治水者當不舍其苦。從枳實主大風在皮膚中之經文人手,綜觀其主治為風水二字,并得出治風不離酸、治水不舍苦的規律,“酸勝風”。風在天而水在地,天為陽,地為陰,天氣為主,地氣為從,枳實主治風水之證,以證測味,當屬酸苦之味,更因酸苦二味之屬性有天地之別,據天氣為主,地氣為從的原則,其所治之證,雖有水濕痰飲結聚如麻豆,但仍是以風邪為主,故枳實當稱之為金中水藥,而非水中金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