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曹娥碑”背面陰刻有東漢大文學家蔡邕所提“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應該無非議。 蔡邕江南避難十二年,"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于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七弦琴,這便是聞名古今中外的“焦尾琴;而“曹娥碑”背面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也應屬這一時期蔡邕到過此地而為,有說公元185年,其實還應該在早,《世語新說》(公元420至581年)作者劉義慶(公元403至444年)當時也能看到此碑文,經考查《新唐書》記載:“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越州大風海嘯?!彼闹廖迥暾憬诌B遭大水,后才落入江中; 二、熟讀《三國演義》的人應當記得,羅貫中在七十一回記述:曹操征漢中途中,路遇蔡邕之女蔡文姬莊園,見堂中壁間掛著一幅碑文圖軸,乃曹娥碑圖軸,問起緣由,文姬便說出父親蔡邕所題的八字隱語。曹操詢及蔡文姬及眾謀士,均答不知其意,才引出楊修與曹操“才思三十里”這一段故事來。雖然這段故事是羅貫中從《世語新說》移花接木而來的,但基本符合時間地點邏輯?!妒勒Z新說捷語》,其實原文也未交待時間,又與傳說相隔約兩百年,但還是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即曹娥碑在會稽(浙江紹興市),而曹操和楊修生平從未到過長江以南,又怎么可能“路過曹娥碑下”呢? 羅貫中想必是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妙筆一揮,將曹娥碑的拓本掛在了蔡文姬家中,整個故事也就合理了。 而現在電視劇《軍師聯盟》的編劇又移花接木回來,回到了《世語新說》,仍然不管時間和地點合不合邏輯,只是為了追求自己劇中故事和人物的完整性。 現在的《軍師聯盟》和《世語新說》也好,《三國演義》也好,前者是從故事和人物完整性傳說從發,后者則是從故事情理性傳說從發,不管怎么說,均由其碑文引起,碑文是真的,而背面的故事只是作為一種民間傳說。 其傳說也無所謂“對”與“錯”,反正都是編出來的,就是在當時,也只有曹蔡兩家說得清楚,何況是兩百多年后由劉慶義所編,而《世語新說》本身就存在很多言不盡確切。 三、再說歷史上曹蔡兩家關係非同一般,堪稱可以一起煮酒論英雄之死黨。蔡邕只有求曹操,絕不會瞞曹操,從蔡邕求曹操將蔡文姬嫁衛仲道脫離董卓虎口一事就可以看出。即便蔡邕死后,曹操對其女除了重“才”以外,也有那層關係,比如派遣使者,花費重金將文姬從匈奴中贖回,并親自加封她為御史,讓其潛心修史,曹操還親自做主,將她嫁給屯田都尉董祀。就是在曹操臨死之前,怕欲稱帝的曹丕會對前史官文姬不敬,也為了避免沖突,便命文姬歸隱田園,一代才女的一生就此畫上句號。 查遍東漢年史,曹操也根本沒有可能去過曹娥碑下的珠絲螞跡,其實也用不著去,果真有曹娥碑背面八字隱語之事,而最先知道的,說不定就是曹操。當然,曹操由此去考難楊修到合符情理之中,因為曹操故意為難楊修已是家常便飯。 究其原因,還是楊修自己犯了路線上的錯誤。曹操最聰明的兒子曹沖死后,曹操喜歡曹丕(政治能力方面強些)接班,不喜歡楊修憑文學愛好去扶植曹植(文學能力方面強些)違背自己的意愿。而楊修卻始終站在曹植這一邊,經常幫曹植出點子,在曹操面前說曹丕的壞話。曹操發現楊修所作所為,非常生氣,說:“匹夫安敢欺我耶?”從此就想找機會以除心患殺了楊修(公元219年),死于曹操(公元220年)前一年。 所以我說這傳說只有曹蔡兩家說得清楚。對此事已爭一干余年,終未結果,再爭一干年還是無用,最終還是回到《世語新說》。 四、劉公言“曹娥投江”后立了“曹娥碑,”“立碑后,又牽扯出幾位名人。據說名人蔡邕,在簡陽三星逍遙洞的漢安碑上留下了珍貴的歷史筆跡?!?/span> 如果依據蔡邕(公元133至192)出生時間對此書法是蔡邕,或許又要提出質疑。因為公元142年,蔡邕還不足十歲,身在河南,大約不太可能書寫這么遠在蜀中的碑文。要么簡陽三星逍遙洞的漢碑文應在蔡邕流放時期而建,非公元133年而立此碑文,否則也不符合情理,豈不是又是一種民間傳說而已! 劉公之作,不得不讀,讀后興起,難免亂說,就作閑聊罷[呲牙][偷笑][抱拳][抱拳] |
|
來自: 則鳴jyozootyh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