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 瑞
端午起源頗多,其中有一個跟《曹娥碑》的傳主曹娥有關。曹娥是東晉的一位孝女,是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其父溺死江中,她號哭十七日,于端午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從此,她所住之鎮更名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東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會稽上虞令度尚欲為曹娥立碑,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這就是第一塊《曹娥碑》。這塊碑早已散失,寫得怎樣我們只能從后人的記述里去窺探了。東漢書法家蔡邕去訪碑,時值暮夜,蔡邕手摸碑文而讀,閱后書“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于碑陰,隱“絕妙好辭”四字。這是中國最早的字謎,后人還專設一謎格稱為曹娥格。
關于這個謎語,還有一段曹操與楊修的佳話。曹操和楊修一起見到蔡邕謎語,楊修率先猜到,曹操說你先別講,我還沒想到。走了三十里,曹操說我知道了,你說下答案吧。楊修說出謎底,曹操感嘆:“爾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這段故事很有名,《世說新語》和《三國演義》都記載了,普通人中國人知道曹娥碑,大都從這兩本書里了解。
第二塊《曹娥碑》也大大有名,據傳乃書圣王羲之于東晉升平二年(公元358年)所書。不過,此碑也命運多舛,再次散失。萬幸的是,碑文有法帖傳世,堪稱絕代精品,僅亞于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詩仙李白曾專程赴曹娥廟讀此碑,詩曰:“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
第三塊《曹娥碑》的作者也大大有名,乃王安石之婿、蔡京之弟蔡卞。北宋有書法四大家,曰“蘇黃米蔡”,蔡卞雖非其中的蔡,但也是位書法大家,他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重書《曹娥碑》,至今保存。
《曹娥碑》之聲名顯赫,不僅是因書法精湛,跟邯鄲淳的文字功底也密不可分。《紅樓夢》第78回賈寶玉杜撰《芙蓉女兒誄》,林黛玉出面贊嘆道:“好新奇的祭文!可與《曹娥碑》并傳了。”一句話可見曹雪芹對《曹娥碑》文采的極力推崇。
《曹娥碑》這么著名,曹娥的聲望也連帶著水漲船高。宋、明、清各朝都對曹娥加以封贈,勒石立碑。各朝文人、民國政要也紛紛到曹娥廟參拜瞻仰,并留下墨寶。曹娥廟最盛時,有匾額170塊,楹聯57副。這不僅僅是座廟宇,還是一座書法與文學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