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漢朝時,有個著名的廉吏叫楊震。楊震是華陰縣人,為人正直,也很有學問,但是家里窮,靠著教書和種菜過日子。他教了二十多年書,當時的讀書人都說他道德高、學問好,在當地非常有名氣,可謂是德高望重,因為他是關西人,所以被很多人稱為“關西孔夫子”。 楊震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關西孔夫子”的大名被經過的大將軍鄧騭聽到了,便召見楊震。鄧騭一見,經過交談,楊震果然才學豐富,為人正派,于是推薦他為“茂才”,茂才就是地方軍政大吏幕府中的參謀、書記之類的幕屬,或者這些官署中所聘請的顧問人員。楊震做了“茂才”之后,工作表現非常好,提拔也很快,后來一路做了荊州刺史。 楊震任刺史不久,朝廷又調派他擔任東萊太守,受命之后,他立即趕赴任所。在路經山東昌邑縣時,由他舉薦的昌邑縣令王密深夜來訪。 楊震便請他進來,一進屋,王密便把屋門關了起來,然后環視四周,見屋里沒有外人,這才從懷里取出一個沉甸甸的包袱,放在桌子上。王密打開包袱,就對楊震說:“學生因得恩師抬舉,才有今日,知遇之恩始終未報,這點兒東西算是學生一點孝敬之心,還望恩師接收。” 楊震一看是黃金,立即推辭說:“以前正因為我知道你有真才實學,才推薦你擔任如此重任。你今天這樣做,看來你對我一點幾也不了解。” 王密以為楊震擔心事情傳揚出去,對自己名聲不好聽,連忙解釋說:“學生之所以深夜求見,就是擔心被別人知道。老師只管放心,夜暮無人知,決不會傳出去的。” 楊震把臉一沉,生氣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被問住了,啞口無言。 楊震嘆了口氣,接著又說:“過去,我自認為你我相知,如今看來,非但你不了解我,我也并未真正了解你啊。” 王密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收起那包金子,低頭搭眼灰溜溜地走了。 楊震一生公正,不受任何私人的好處,不行不義之事,不取不義之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楊震做了多年的太守,可謂是位高權重,但是初心未變,兩袖清風,子孫吃的是素菜,出門是步行。 有幾個老朋友對他說:“為了子孫,你也該多少置點兒產業。” 楊震卻笑著說:“讓我的后世被人稱為清官的子孫,這分遺產還不夠闊氣嗎?” 這幾個老朋友聽了楊震的這番話,不禁心悅誠服,都對楊震豎起了大拇指。 原來留給子孫后代最重要的遺產并不是黃金白銀,或者高樓大宅,而是清正廉潔的名聲,被稱為清官的子孫,確實臉上有光,這份遺產的無價的。不但如此,作為清官的子孫后來,也會傳承家訓家教,做人要正直公正,做官要清正廉潔,如此方能對得起先人,不負祖宗的心愿。 |
|
來自: acerbookstore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