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馨說左宗棠給他的信,“摸之有棱”(《道咸宦海見聞錄》),此確是的論。左宗棠對人說話不客氣,一則是他恢弘而自信的性格與氣勢決定的;另一個原因我以為是在戰(zhàn)時狀態(tài)中,軍情火急,說事當越明確越好,委婉溫和很可能誤事。
今日讀這段文字,猶可想象左公辭色俱厲的樣子。郭嵩燾接到這位“親家大人”(郭家與左家結(jié)姻親),估計肺都會氣炸了。這哪像和老朋友說話,簡直是訓兒子的口氣呀。 第一段文字左公敘述自己的功績。左宗棠于咸豐十一年底受命督辦浙江軍務,第二年任命為浙江巡撫。他率軍進入浙江時,只有衢州一城還在官軍手中,其他所有城池如杭州、寧波,全部由太平軍占據(jù)。而左宗棠很快收復了浙省全境,在戰(zhàn)火之后,浙江做到了向朝廷輸納賦稅,并接濟福建。而當左宗棠進入福建后,福建被戰(zhàn)爭蹂躪得一塌糊涂,而今不但能償還舊債,而且能籌集新的軍餉,天下的事難道不是事在人為么? 這段文字表達了是赤裸裸的鄙視呀。左宗棠吹牛自然有本錢,他奉命以四品京堂之銜入湘軍大營襄助曾國藩辦理軍務,緊接著獨領(lǐng)一軍,短短的三年內(nèi),升到一品官閩浙總督。他的快速擢升固然有清廷想在湘軍內(nèi)部培養(yǎng)另一個大佬與曾氏兄弟抗衡的盤算,但主要是靠無可置疑的戰(zhàn)功。 天京失陷后,太平軍余部在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叢林里做困獸之斗,被左宗棠等人步步進剿,大部分被消滅,一部分跑到粵東潮汕地區(qū)。潮汕地區(qū)與福建山水相連,語言相通。朝廷下旨讓左宗棠節(jié)制粵東軍務。大軍進入到粵東,后勤則要由當?shù)毓俑袚9誀c則強調(diào)各種困難,不大能配合左公的軍事行動。 即在這一年的八月二十五日,當時左宗棠的部隊從福建入廣東作戰(zhàn),已經(jīng)收復了嘉應州鎮(zhèn)平縣(今梅州蕉嶺縣),左宗棠在給兒子左孝威的家信中流露出對郭嵩燾深深的不滿:
指責郭嵩燾的那封信是回信,左宗棠一一駁斥郭嵩燾來信所強調(diào)的客觀困難。信一開頭就說:
左宗棠在信中將廣東巡撫郭嵩燾和江西巡撫劉坤一做對比。他說江西負責鮑軍(即湘軍悍將鮑超的軍隊)的餉銀,毫無推諉之詞。而軍隊入廣東幫助你們剿賊,讓你負擔糧食和彈藥,你就這樣推三阻四,有這樣的道理嗎? 作為一省的巡撫,郭嵩燾不能配合左宗棠的軍事行動,是二人決裂的根本原因。為了朝廷剿滅太平軍剩余勢力的大局,左只能置私人情誼于不顧,參劾郭嵩燾,讓他把位置騰出來給能辦事的人。 今人對郭嵩燾評價很高。他是中國第一個駐外公使,是近代外交的開拓者之一,他對世界和洋務的認識超過同時代大多數(shù)士大夫。他的這種才能未能得到充分的是施展,誠如他自己所言,“學問半通官半顯,一生懷抱幾曾開”。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郭嵩燾個人的悲劇。 “世須才,才亦須世”,郭嵩燾挽左宗棠這句上聯(lián),用在他自己身上也是貼切。一個人的才華要有能展示的時代,需要能匹配的位置。郭有見識,但一個人的見識要在現(xiàn)實里落地,需很多條件,而這個人的執(zhí)行能力如何,尤其重要。郭嵩燾的才能并不適合領(lǐng)兵、治民、察吏,遇到大事,他沒有力排眾議、當機立斷的主見與決然。他署理廣東巡撫,成為一省之封疆大吏,對其才具和性格而言,是一種錯配。 郭嵩燾和左宗棠由舊友、姻親反目成仇,根源就在此。湘陰縣文廟生靈芝應在郭家還是左家的爭執(zhí),只是兩人決裂緣由的一種戲劇化的“佐料”。 對郭的長處和缺陷,他年少時在岳麓書院結(jié)交的老大哥、其一生所服膺的曾國藩看得非常清楚。 同治元年(1862 年)三月 ,應江蘇紳士之請,曾國藩委派李鴻章獨領(lǐng)一軍開到上海。該月十五日,李鴻章致書曾國藩,商請以郭嵩燾擔任江海關(guān)道,幫他籌集錢財,信中稱:
李鴻章與郭嵩燾是會試同年,交情甚篤,郭嵩燾在晚年一再說李鴻章待他最好。李鴻章看到了郭嵩燾對洋務和時局見識非凡,剛到上海了獨當一面,希望能找好友郭嵩燾負責上海最重要的錢財來源——海關(guān)。曾國藩對郭嵩燾的認識比他深刻,在當月二十四日回信說:
這話說得很到位。在曾國藩眼里,郭嵩燾“芬芳悱惻”,多愁善感,有詩人氣質(zhì),寫詩為文尚可。若讓他去辦事,他耐不得煩,不如給他找個清閑的差使養(yǎng)起來,平時切磋切磋,給你當當參謀。如果讓他去負責海關(guān),將來耽誤郭嵩燾本人,更誤了公事。曾國藩只差把話挑明,那樣你們將來連朋友也做不成。 郭辦事能力不行,是當時熟悉他的人一種共識。三弟郭崙燾(志城)五十歲生日時,郭嵩燾在送給郭侖燾的壽序中說:
胡林翼此語中所言的“才”是指處世辦事的才能,而非寫文章。湘軍出省作戰(zhàn),主持東征局,對湘軍后勤保證出力最大的人物之一即是郭嵩燾的二弟郭崑燾。 郭嵩燾在咸豐初年丁憂在籍時,和左宗棠都做過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僚,駱秉章晚年在四川總督任上(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五)在致朱學勤信中如此評價郭嵩燾:
“細侯”乃以后漢人郭伋指代郭嵩燾,當時官員通信中經(jīng)常如此筆法,如以左太沖(左思)指代左宗棠。大概是朱學勤(修伯)在信中詢問過湖南的人才,駱秉章貶了一通郭嵩燾后,對其他幾位湖南人評價甚高:
在駱秉章心目中,這幾個湘籍人物都是獨當一面的人才——這是封疆大吏的標準,而想找到左宗棠那樣的大才,就太難了。駱秉章寫這封信時,其家鄉(xiāng)廣東花縣的族人與鄧姓人才爭墳山而巡撫郭嵩燾根本不給駱家的面子(盡管駱秉章寫信疏通),結(jié)怨于郭,故貶損過甚。但郭嵩燾不能獨當一面應該是大致不差的事實。 黃濬于《花隨人圣庵摭憶》中收錄了兩篇文章《左宗棠郭嵩燾關(guān)系始末》《左宗棠郭嵩燾續(xù)編》,分析了左、郭二人反目經(jīng)過,較為詳細。郭嵩燾晚年在《玉池老人自敘》中猶然不能忘懷者,是左宗棠忘恩負義,上書彈劾他奪其巡撫之位,而授予自己的小老弟蔣益澧。他在與多年追隨曾國藩、李鴻章的丁日昌信中,一再為自己辯白,強調(diào)在潮州一帶籌餉的客觀困難,而左宗棠好大喜功,不分青紅皂白歸罪于他辦事不力。其于《自敘》中言:
為軍隊后勤供養(yǎng),當然會有困難,沒有困難還需要打什么仗?作為統(tǒng)帥的左宗棠,才不管你強調(diào)什么潮州辦厘捐較遲、潮汕地區(qū)民風強悍等原因,他只要結(jié)果。如果你辦不了這樣的事,那換一個人來辦。不是順理成章的事么?左公辦事,與郭嵩燾風格大不一樣,貶之者說其跋扈專斷,褒之者則認為是敢擔當,有魄力。他才不會瞻前顧后,為辦大事需要得罪人那就毫不遲疑地得罪人,哪怕曾是自己的恩人。 郭嵩燾在《自敘》中說到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同治中興”三大重臣的功業(yè)都和他大有關(guān)聯(lián)。曾國藩在咸豐二年丁憂時,是郭嵩燾跑到湘鄉(xiāng)荷葉塘,勸曾國藩出山操辦團練;又是他勸左宗棠入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幕,左氏功業(yè)由此而起;樊燮京控左宗棠劣幕把持,左幾乎性命不測,郭嵩燾運動潘祖蔭上疏為左鳴不平;入值南書房時,咸豐帝詢問左宗棠,郭嵩燾大力贊揚左的才華;曾國藩大營在皖南祁門時,危機四伏,李鴻章不愿意為曾國藩草擬彈劾李元度的奏稿,憤然想離開曾國藩去做地方官,郭嵩燾取信勸解道:“試念今日之天下,舍曾公誰可因依者?”為此,郭公自得地說:
郭嵩燾眼光不錯,分析事情亦精準,但他自己去做,大概率是做不好。他在僧格林沁帳下效力,僧王不滿意;署理廣東巡撫,與兩廣總督毛鴻賓及繼任者瑞麟鬧得不可開交;奉命出使英、法時,耳根子軟,聽從朱孫貽的推薦,同意劉鴻錫做副使,最后兩人相互拆臺,成為寇讎。 后世人對郭嵩燾評價很高,除了他敢于萬里出使之外,主要是因為他能理性地、客觀地看待西方的文明與制度,并向中國人予以介紹,他愿意以國際社會通行的規(guī)則去和洋人打交道。但這只是辦外交的一部分——當然認識是最重要的。若遇到棘手的外交糾紛,譬如像曾紀澤那樣去沙俄首都談判,虎口奪食爭回伊犁,我以為郭公未必能做得多好。 “著述之才”,他大哥曾國藩對其定位很準。但驕傲的人往往不愿意承認,有些事非其所長,自己去做會賣力不討好,誤己又誤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