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戰七捷第三仗海安防御戰打完后,粟裕更加堅定內線殲敵方針,力主“淮南五旅東調”蘇中參戰。隨著七戰七捷第三仗海安防御戰的勝利,蘇中地區已由粟裕初始建議的“打一仗再走”,發展為三次作戰,且三戰三捷,給敵以沉重的打擊。三戰的勝利,初步證明了粟裕內線殲敵想法的正確性,并使他認為內線作戰還大有文章可做。為此,在第二仗如南戰斗結束不久,粟裕便于7月25日向中央軍委、陳毅和華中軍區建議:
粟裕的這個提議,表面上看似乎僅僅是一個旅的調動問題,可是從實質上看是華中野戰軍作戰的主要方向是在蘇中還是在淮南的問題,涉及到華中野戰軍是仍在蘇中內線殲敵,還是立即西出淮南津浦線進行外線出擊的方針問題。 當接到陳毅堅持外線出擊計劃不變的電報后,粟裕于8月1日再向中央軍委、陳毅及華中軍區直抒己見:
陳毅一直堅持中央最初設想的外線殲敵方針,力主“粟部西移”參加淮南作戰,“不同意淮南五旅東調”。對于淮南5旅東調問題,陳毅認為“值得全盤考慮”。他在7月27日給中央的電報中表示:“我認為淮南五旅不改東調,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步向西轉移。” 8月1日,陳毅在給中央的電報中再次表示:“我建議粟部迅速西調,仍以切斷津浦、隴海,開展淮上新區,奪取徐州為目的。” 8月2日,陳毅在給中央的電報中進一步表達了“我全軍戰略仍應向西、向南,不應在東面貪戀”的主張。 8月8日,陳毅給中央和粟裕發了明確要求“粟部應速西調”的電報:
通過陳毅給中央發的幾份電報不難看出,陳毅一直堅持中央最初設想的外線殲敵方針,一直主張“粟部西移”,到外線與敵大打。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一直觀察評估粟裕在蘇中作戰實踐情況。在征得粟裕“還能殲敵兩個旅”的保證后,同意淮南五旅東調蘇中參戰。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華中野戰軍的作戰方向和兵力使用問題,采取了非常冷靜的做法。即在7月4日作出“我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的指示后,又于7月13日指出:“我蘇中、蘇北各部先在內線打起來,最好先打幾個勝仗,看出敵人弱點,然后我魯南、豫北主力加入戰斗,最為有利”。 通過上述兩封電報可以看出,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已暫時推遲了最初設想的“三支野戰軍同時實行外線出擊”的方針,而采取“劉鄧、陳毅兩軍暫時不動,由華中野戰軍先在內線查明敵人弱點以后,在一起動作”。這實際上不僅同意華中野戰軍在內線先打幾仗,而且還賦予了華中野戰軍“戰略試戰和偵察任務”。 8月2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給粟裕并告陳毅的電報中,并未正面回答第5旅是否東調問題,而是詢問粟裕:“一個月內在蘇中再殲敵兩個旅有可能否?如你們能在八月內殲敵兩個旅,南線情況即將改觀,那時粟可率主力轉至淮南作戰”。 8月5日,當接到粟裕“第5旅增到蘇中條件下,于8月內再殲敵兩個旅是有把握”的電報后,毛澤東和中央軍委8月6日指出:“似以同意粟裕意見在蘇中再打一仗然后西調為有利”,并于8日最終決定:“預備部隊或鉗制部隊如有可調者,望張鄧譚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顯然,毛澤東此時所指的主要方向是蘇中,而不是淮南。至此,關于“五旅是否東調,粟部是否西移問題”暫時告一段落。下面最主要的就是看粟裕第四仗的作戰實踐結果如何了。 七戰七捷的第四仗奇襲李堡,成敗直接干系影響繼續內線殲敵還是外線出擊戰略方針,因而雖是一場戰斗確有著特殊的戰略意義。自華中野戰軍主動撤出海安,采取隱真示假手段后,果然如粟裕所料,造成敵人產生錯覺,得出我傷亡竟達“兩三萬人”,因而宣告“蘇北共軍大勢已去”。 粟裕估計敵人必將分兵東進,占領李堡,完成其東西封鎖線,然后守備部隊準備分散“清剿后方”。驕兵輕進,必然會暴露出許多弱點,使我有隙可乘。8月6日,敵果然由海安東進,7日占李堡。 在得悉敵指揮部決定調整編第65師于9日經海安去泰州、黃橋,接替第25師和第99旅的防務,10日又令敵新7旅從海安東開,接替第105旅在李堡一線的防務后,粟裕認為,敵軍頻繁調動,給了我軍以趁其運動加以殲滅的大好時機。于是,粟裕當即立斷,決心殲李堡之敵于立足未穩之中。 李堡之戰于8月10日20時發起。我第1師乘敵人混亂之際,猛撲李堡。此時的李堡,正有敵人的兩個旅部各率一個團在交接防務,兵力雖多,但隊伍混雜,我軍一擊,建制大亂。至11日晨,我軍完全攻占李堡。由于粟裕戰機抓得非常準,我軍攻勢又突然迅猛,敵人正在交接的兩支部隊都很混亂,交防之敵的電臺、電話剛才拆除,接防之敵的電臺、電話尚未架好,雙方都無法向海安告急。11日晨,敵新7旅旅長仍按原計劃帶領一個團由海安東行,我軍部署在海安以東打援的第6師與第7縱隊,在運動中將該敵全部殲滅,其中一個營繳械投降。 李堡之戰,毛澤東和陳毅等各方都高度關注的重要之戰,有著特殊戰略意義的戰斗級別作戰,前后僅不到20個小時,即干凈利落地殲敵一個半旅,共9000余人,贏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第4個關鍵性勝仗。 爭議終于在連打勝仗的實踐中統一了思想,內線殲敵方針被證明更適合解放戰爭初期作戰特點規律,七戰七捷后續樂章在蘇中大地上還將接續高奏下去。毛澤東是最注重實踐的,而粟裕也是最善于用打勝仗來解決意見爭端的。當毛澤東得知李堡又獲全勝后,12日在給陳毅的電報中指出:
13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又欣然電示粟裕:“望蘇中再布置幾次作戰,即如交通總隊凡能殲滅者一概殲滅之。” 四戰四捷的實踐,也使粟裕更加堅定了在內線殲敵的思想,進一步證明了在戰爭初期實行內線殲敵方針的正確性。8月14日,粟裕上報中央:“認為再在蘇中作戰較為有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此時,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完全贊同粟裕的意見,指出:“所見很對,望利用蘇中各種有利條件,繼續在那里作戰,如你們能在今后一個月內,再打兩三個勝仗,繼續殲敵兩三個旅,則對整個局勢助益極大。” 陳毅也于13日、15日迭發兩電指出:“宜就地開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調。” 作戰實踐終于統一了不同認識。爭議終于在打勝仗中統一了思想。 可以說李堡之戰,雖是戰斗級別,但在戰略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打破了敵人迅速解決蘇中問題的美夢,是蘇中戰役七戰七捷承上啟下的關鍵一仗。更為主要的是以李堡之戰為轉折點,在解放戰爭初期作戰方針等重大問題上,從中央到戰區指揮員之間形成了一致的意見。同時,也標志著粟裕初始委婉建議的“打一仗再走”,在演變為四戰四捷后,依然沒有畫上休止符。這篇光輝的樂章,還要在蘇中這塊大地上接續高奏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