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辰雄(1912年6月26日—2007年9月14日)日本畫家。大正元年年6月26日生于大分市。1931~1936年就學于東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師事松岡映丘。1953年成為日展審查員。他的早期作品受保羅·高更影響。在他參加第13回日展的《岑》(1957)、《白翳》(1959)以后,形成浪漫主義畫風。他的《道》(1961)、《夜》(1963,)、《穹》(1964)、《日月星辰》(1973)等作品,出色地完成了色彩和結構的結合。他的畫還常有神秘和朦朧的情調。《懷抱》(1977)表現了畫家的仁愛,又含有對新生命的神秘感,是其晚年代表作。高山辰雄不斷探索新的創造道路,其藝術被認為是現代日本畫中格調最高者。他于1967年成為日本藝術院會員。1970年獲日本藝術大獎。1975~1976年任日展理事長。1982年獲日本文化勛章。 在日本現代美術界,素有“日展三山”這樣一個稱呼,它是對高山辰雄、東山魁夷和杉山寧這三位日本畫壇巨匠的一個戲稱,因為三位大師的名字中都含有一個“山”字,這好似也象征著他們在日本美術界泰斗級的地位。高山辰雄作為“三山”之一,在其創作道路上不斷地探求新的表達方式,他的藝術被認為是日本畫中格調最高者,并于1982年被授予了日本文化勛章。高山辰雄與中國的藝術淵源可以追溯到1975年,時任日本美術家代表團團長的他曾多次到中國進行訪問交流并舉辦個人畫展,他對我國古代的燦爛文化贊嘆不已,同時也稱贊我國新興版畫運動時期的作品很有力度、生動感人,一系列活動都促進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 欣賞高山辰雄的作品就好似在品一壺濃香醇厚,氤氳著香氣的茶,頗有一番禪意的味道。他善用象征性地手法去表現美、提煉美,表現出一種幽靜的整一性與朦朧模糊的混融性,以一種靜態的審美觀照方式,優雅靜謐的情調表現出一種靜穆之美。他以一種永恒的凝視的視角,將人與景都置身于日月星辰里,以滄海一粟的姿態去對待浩渺無垠的宇宙,在表達上試圖追求追求情感的真實流露,掙脫自我的束縛,充滿哲理的深度與靈思幽深玄幻的意味。另外,從高山辰雄的作品中我們依稀地可以看到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影子,畫面風格都偏向于形體的單面化與色彩的平面化。 戰敗后的日本美術界彌漫著“日本畫滅亡論”與“日本畫不適應時代”等論調,時年33歲的高山辰雄對待這些言論的態度是除了在日本畫的創新上含辛茹苦的干,別無良策,那時起他便為日本畫的前途和發展傾注了進取的決心。此時期,他閱讀高更的傳記受到觸發,被高更神秘的、 自由奔放的生活意念所感染,再加上日本傳統朦朧體繪畫的影響,便形成了通過色彩平面構成來表現的強有力的畫風和浪漫主義的風格。他針對自然和人類以共存、共感為主題的凝重作品風格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創作了許多體現對自然和人深切關懷的有分量的人物畫與風景畫,注重作品的精神性,主題時而深沉,時而典雅,但同時又具有深厚的情感,為當時低迷的日本畫界注入了一劑新鮮的力量。 高山辰雄常以人、道和空為主題,用夢幻般濃重的色彩來描繪人生、生命和愛情。作品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古穆朦朧——時間似乎是凝固的,力圖表達一種永恒的思索;日月星辰的意象常常出現在作品里,正如其理解的人與天地,小如滄海一粟,微不足道,充滿哲理的深度與靈思幽深玄幻的意味。 高山辰雄的畫融合了西方的后印象派,又保留了東方美學的意境。在東西方現代作品里,所有的形只是媒介,表現的寄托,暢神是核心的部分;在中國畫的理論中,山之靈動可以煙云出之,那是自然與現實一旦有了隔的意味,便充滿生命化藝術化靈感化。高山辰雄的作品有意尋找中國漢代畫像磚里所傳達的遠古繪畫效果,并將這種感受應用在其作品之中。故在高山的作品中,一切象恍然如有夢境中,看不真切卻帶給觀者靈思的飛揚散發,伸展了藝術品的擴張力,其著色與水墨作品皆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