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閭動相關概念及人體結構特點分析 尾閭俗稱尾[yi]巴根子。尾閭動是指尾巴根子運動。在以往的拳經及拳經解中,不乏與尾 閭動相關的描述,如尾閭上兜、提肛、逼腎、墜 胯、塌腰等,但多數惜用筆墨,導致概念定義、相互關系及運動原理闡述得不十分明確,易使后學產生誤解和偏見,影響了尾閭動之技的推廣和普及。 從人體骨骼結構分析:人的尾巴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步退化消失,變成為在脊椎尾部由四或五節尾椎骨組成像椎體狀的一小塊骨突(尾骨)藏在皮下。人成年后尾椎間隔已骨化,不可能讓其擺動。又由于尾骨質量很小,其本身動對人體整體運動并沒有多大影響。但尾閭動的功能仍存在。我們探討尾閭動的目是研究尾巴根部之運動,而不是追求尾骨動,這一點很重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尾閭周邊相應肌肉力會得到強化,人類遺傳在大腦中的動尾意識將被喚醒,尾閭帶動相關組織運動仍能起到尾巴擺動功能。特 別是尾閭同“腰關節”共同配合對全身運動作用則更為明顯。而尾閭在“腰關節”運動中起到了始動點的作用,形意前輩發現了此特點,并形象地稱尾閭為“轉斗”。因此說尾閭動既包括尾巴根部運動和尾閭同“腰關節”共同配合運動兩類形式。“腰關節”是由腰椎(主要指2至4 節腰椎)與骶髂關節、髖關節等構成,共同配合完成類似單一“臼”體關節功能及幾何變形。由拿人的肛門與尾閭位置很近,兩者運動不易分開,有的稱是提肛,有的稱是尾閭上兜,相關概念串用就不足為奇了。 從人體軀體結構分析:人由脊椎動物進化而來,脊柱是人體構架中的主體,是人體運動的主宰。人體脊椎系統運動質量的提升,會強化生命功力能源,加強新陳代謝的推動力。在形意拳術中稱脊椎為身弓,為人體五弓之首,也稱人體主弓。人體五與中身弓發力為大。我們通常是用上肢打擊對手,從發力過程分析,脊椎下端為發力始端,胸椎上端為發力輸出點,身弓抖動,力達上肢。從受力過程分析,脊椎如同外力分配的樞扭,通過脊椎適應性的調整,會使局部沖擊力在人體整體框架中得以緩沖分解,達到運動中的力平衡。 從人體質量結構分析:尾閭處于臀尾部,距人體質量最大部位十分近,以尾閭為擺點,以腰椎關節為圓心的擺動可以調節重心變化,直接決定著人體受力平衡、蓄發力狀態、行走趨勢等。拳經解上還稱臀尾為一拳,由此可見尾閭部位在運動中的重要性。 從人體臟腑結構分析:尾閭上方緊附腹部,尾閭動五臟六腑皆動。特別是尾閭運動與丹田狀態緊密相聯,不可分割。尾閭運動直接關系丹田力的運用,配合好則為氣力合一創造了條件。 從人體經絡結構分析:任、督兩脈循行于人體前后正中線,貫于氣海,沖于頭頂,匯于尾閭,聯絡著足太陽膀胱經等諸多經絡,尾閭動牽扯到臟腑及脊動,使臟腑間筋腱得到鍛煉,內感增加,既有利于相應經絡的打通,增加周身氣血供應,提高人的功力,又有利于健康,增強機體活力,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綜上所述,人體的結構特點決定了尾閭運動技術在內家拳,特別是形意拳術中的重要地位。 二、尾閭動之方式 為了便于分析,按照參與運動人體組織的多少,將尾閭動之方式分成兩類。下面,分別敘述: (一)尾閭單獨運動。是指尾巴根部位有意識的運動,主要有提與放和左右旋轉方式。 “提”是指尾巴根部緊縮并向上兜吊而臀外肌下沉的過程。“放”同“提”運動過程相反,是由“提”轉向常態的過程。“提”與“放” 是尾閭運動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內勁發動的基礎。“提”是全身緊束蓄力的過程,“放”則是全身速展發力的過程。 左旋是指尾巴根部在意念引導下,以腰椎關節為圓心向身下指并進行逆時針方向轉動(圓心至尾巴根部直線運動軌跡為一個椎體面〉的過程。右旋則與左旋運動過程相反。無論什么方向 旋轉,經身前半圓旋時要有“提”之意,身后半圓旋則要有“放”之意,并且“提”與“放”要平滑相接。尾閭旋轉使腰活了起來。 (二)尾閭在“腰關節”及丹田配合下協 調運動,即俗稱動丹田。運動方式比較復雜,主要分兩大類運動方式,即滾動與突動。突動也俗稱為“射丹田”。這里主要探討的是滾動丹田。滾動丹田按滾動方向分為既定滾動和任意滾動。既定滾動是常用的,主要有四種方式,即:前滾丹田、后滾丹田、左滾丹田、右滾丹田。下面,僅舉例說明前滾丹田過程,其它方式類似,只是滾動方向和相對應的發力點不同而己。前滾丹田過程分析:在全身松而不懈、椎柱及尾閭中正的 狀態下,尾巴根部緊縮并向上兜送,陰部盡可能向前凸,脊椎呈向后凸彎,丹田呈虛狀(此過程 俗稱提肛、逼腎、尾閭上翻等);尾巴根部仍呈緊縮狀并向前下送,陰部也向前下送,脊椎由后弓彎向長發展并逐步前凸彎蓄力,丹田漸盈;尾巴根部速沉并放松,陰部速后送復位,丹田充實,脊椎由前凸彎速變后凸彎將蓄力釋放。整個運動過程中,以尾閶動為始動,在丹田等部位的配合下造成椎擺,即包括尾椎及骶椎的整個脊椎,從腰椎開始節節逐次松開再進行閉合,此時脊椎如 同繩抖動,凸熱感隨椎節開合而上傳;匯腳、腰、臂力等于手。在前滾丹田過程中腹部如同轉動曲柄一樣運動,俗稱“翻腸倒肚”,氣感隨脊椎逐節開合由督脈的長強、命門、大椎、百會至齦交穴于任脈相連下至會陰穴,完成一個周身循環。滾動丹田的過程也就是常講的內力和外力歸集和釋放過程。只是不同發力方向有相應的滾動丹田方式及氣行路徑。前滾丹田方式適用于從上向下發力,形意劈拳發力就是此前滾丹田方式。 在滾動丹田十分嫻熟的基礎上,實現滾動丹田的快速反應則變成為速動,即為突動或抖動丹田。突動丹田可使發力更為迅猛。 上述分析尾閭動的兩類方式在實際運動中, 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三、尾閭動之功能 形意拳術十分講究尾閭動之技。它具有如下功能: (一)內力發源地。內動產生內力。形意拳術追求發全身整力,也就是全身的高度協調一致,將調動出人體的最大體能運用于一點進行打擊。全身的高度協調一致不僅包括外形還包含氣和勁,即內動與外動協調一致。老形意前輩常言:“欲動必須內先動,以內帶外動;內不動而外動實屬盲動。”內動包括不可見與可見動,不可見動主要有意動、氣動;可見動主要有尾閭動、丹田動、脊椎動。可見內動是在人體外表形態上沒有明顯改變的情況下,以人自身為動量平衡系而產生相互運動。尾閭動幅和動的方式決定 人體自身動量平衡系范圍以及內力的方向、強度等。如通過脊動,坐在椅子上也能將人劈出去,就是這個道理。 (二)束身中心。形意拳經上講“束展一命亡”。束是蓄力,展是發力。沒有束就沒有展。從人體質量分布和人體五弓束蓄力方面講, 尾閭為全身“中心”,也就是要求在束身時全身的質量必須向尾閭集結,展身時則以尾閭為中心向外擴張。如常見的“蹲猴式”為全身蓄力狀,此時尾閭上翻向前兜,脊柱如弓背向后凸彎;展身則尾閭向后沉放同時展脊而釋力于手。 (三)化力主結點。防對方擊打的常見方式主要有兩種,即躲閃和引進落空。引進落空常用方式是在雙方肢體接觸的情況下,通過受力線經過的身體“活節”,如腕、肘、肩、腰等的扭轉使對方施力方向改變而得以化解。原理如同 過去木匠常用的木質折尺一樣,它有許多結點,很難讓力從這一端傳到另一端。腰“關節”是人體最主要結點。腰“關節”在尾閭的驅導下,有意識地旋轉,就會使身上的受力偏斜,既實現了引進落空,又達到了近身發力目的。拳經解上講:“腕被制用肘化,肘被制用肩化,肩被制用腰化”。俗語:身活腰必活、把胯“掰”開等均有此意。 (四)承上啟下。腰“關節”在人體運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下肢力上傳,上肢力承載都要通過它。通過尾閭的下指和轉向改變,可使腰'關節’,更加靈活沉穩,我們欲左右旋轉、降起伏、騰挪跑跟、蓄發力啟動等也更為順暢。 (五)功力標志。形意拳術功夫程度按勁力大致可分為三層,即明勁、暗勁、化勁。明勁階段要求動作到位,發力明整;暗勁階段要求氣順力合,以內帶外動;化勁階段要求氣平力柔,勁無終始。明勁階段主要是調動人的肢體力,屬于調整、走合時期。此后的暗勁和化勁階段,均是在意念引導下,以尾閭先動為標志的發力和化力,追求肢體力與軀體內力合一,達到人體功力的科學化及最大化,剛柔相濟,而無一絲阻滯,最終達到受力一羽加不上,發力迅猛無 蹤影。尾閭驅脊動,全身無所不動,就是一個整勁。 四、練習方法 形意內功,透力極強。功理深邃無比,但功力練法卻十分簡單。只要能尋求明師,用科學方法引導練功,按步驟去練習,自可事半功倍。 (一)練內功應遵循的原則 1、意為先導。意念即人的思維活動,意念練習的目的是要通過有意識的行為練習,將功夫長在身上,達到下意識反應,實現人體本能反應的擴大化、規范化、科學化,即拳經上講的“無形無意是真意”。意為先導還要體現在周身對外界(外力)的反應度的提高,形成周身皆有反應、周身皆能發力、化力,即“周身皆彈簧”也。 2、以內帶外。要通過有意識的練習,在意識先導的基礎上,改變人的行為習慣,在身體內建立起一個欲動則先內動的反應機制,即按照意動、氣隨尾閭、丹田、腰椎(丹田廣胸椎、頸椎而動的順序進行練習,形成自然本能反應。前輩常講“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不如內動”,不動之動才是內功最高境界。學習內家拳重在內功,而不是外在形式。發內力練習要以意念為先導,做到體舒、氣順、心怡,形式多樣,俗稱“立、坐、臥,不忘這個”。 3、循環運動。內動是外動的客觀要求,外動是內動的形體反應。由于對手情況是連續變化的,要求我們內動力培養也必須是連續的。運動方式不是簡單的去與回,而是圓形的軌跡,無頭無尾,這個圓切線是發力和化力的方向線。內動練習目的就是要使“椎動圓”與“腿動圓”、“ 胯動圓”、“肩動圓”等有機配合,做到周身力重合歸集于一,并使前后“動作圓”平滑相接,動作無隙過渡,并具有再次啟動發力的能力。特別說明:我們為了便于分析,才把內動設定了始與終等,實際上內動應無始無終,始就是終, 終就是始,應做到意不斷、氣不斷、動不斷。 (二)內功練習 內家拳講究發內力。內力由內動生。欲內動須練內功。老拳師常講“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形意拳術內功練習方式主要有樁功及推手。按樁功動靜程度又分為靜樁、動樁。下面,按功力漸進過程分別介紹如下: 1、靜樁。靜與動是相對而言。靜樁主要指人體外形基本不動或微動、小動,而心平氣和地專門進行內動練習,即尾閭、丹田、腰椎、胸椎動的練習。常見靜樁為定步三體式樁,即保持體勢不變,尋找通過尾閭、尾閭與丹田配動、以及尾閭與丹田配動引起脊動力上傳的感覺,進行歸順,熟練掌握;再試引匯其它體力于上肢,體會內帶外而動過程,此時體勢呈現微微涌動狀。 2、動樁。動樁練習是將靜樁練習掌握的內力發動成效在實際對搏中應用的過渡階段。首先,要按拳經解中“賂膊長在肋上”之意, 收起手肘,發力點達肩即可,進行內帶外練習;其次,要本著先小幅度動作再正常幅度方式進行,確保內帶外而動的方式隨順、熟練,最后實現在動中掌握此技。可以先從半步劈拳或半步崩拳入手,將內力引出后再匯集后腳蹬等諸力試著進行上步練習。 3、進行試力。力由試而得,由試而知。不試不知力是否順暢、不知周身是否協調、不知力匯集程度,不知用時好不好使。試力過程就是把平時特柔、軟、慢、細、勻的練習到瞬間發力,如手雷突爆一樣剛猛的體驗,“覺力如抽絲,發力如崩雷”。在練習掌握一些基本套路主要打點發力順暢的基礎上,就可嘗試練習內先動,外隨動,身軀各部均參與發力與化力過程。一是空靶練習。即練拳如實戰,好似對手就在眼前,通過運用內動之技進行對搏。二是實靶練習。利用必要的設施來感受打力。如通過對五行樁的打練,體會打樁瞬間反作力的強度、點位及速度等信息反饋,檢驗劈崩鉆炮橫五拳打效不斷探索,總結提高。 4、任意行走。拳經上講“起如挑擔”、“行如槐蟲”是對形意行走的姿態要求,反映出以內帶外及脊椎動的技術特點。要以套路為綱,包括器械套路,如五行、十二形拳等。但外不乖于形式,以尾閭為發動點,以意念為引導,在更為復雜運動中體會以內帶外的過程,注重重心靈活轉換,使腳的落點、受力、支撐、發力等處于最佳狀態。 5、對打練習及任意推手。在自身以內帶外發力順暢的基礎上,可以在武友配合下進行實戰練習,但要配備相應的安全裝置,做好防護,以免傷人。在了解對方企圖,把握好發力時機的同時,檢驗以內帶外,諸力合一實際效果。力爭做到順式而發,逆式而去,后發先至。 |
|
來自: 太極老葉KBA9 > 《太極拳及相關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