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高新區實驗學校 吳克波 近幾年,在教育管理部門及教育專家的引領下,也一直在思考幾個問題: 1.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面向未來的,學校應該如何做? 2.我們對學生的培養要基于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該怎樣實施? 3.教育要著眼于培養目標,該怎樣落實? 而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離不開“學”和“教”,該怎么學,學什么?該怎么教,教什么?解決好了教與學的問題,教育的問題也就好解決了。 能真正把好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落地,處理好教和學關系,必然需要——課程。 幾年來,濰坊高新區實驗學校經過多次研究與探索,先后進行了幾次課程改革,也初步建立起了生態課程體系,教學效益大幅度提高。今天,我主要從理念基礎、課程體系及師資培育三個方面來匯報。 一、注重內涵發展,實施生態教育 實驗學校以尊重生命為本,以“生態成長,個性發展”為核心辦學理念,實施生態教育。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已初步建立起了學校的生態教育環境,并逐步把這種教育環境向家庭、社區擴大,構建起利于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全環境”育人態勢。 生態教育就是用生態學的觀點考慮教育問題。在教育過程中遵循自然,尊重規律,采取多元教育策略,實施全環境育人,促進孩子的生態成長,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師生生命成長。具備四大基本特征,即自然、開放、多元、可持續。 主要以“五生”基礎項目的實施來落實生態教育,即: 課堂生態化——構建“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課堂”; 課程生本化——開設“適合并可供選擇的課程”; 德育生活化——實施“全環境育人”; 教研生成化——開展“盯著實際問題的教研”; 制度生命化——建立“制度下的人本管理”。 二、基于辦學理念,構建生態課程體系 要想課程有效落地需要首先解決幾個問題,即開設什么課程?怎么開設?如何評價? 帶著這些疑問和思考,我們開始了一系列行動:組建團隊、問卷、調研、討論、修訂、邀請家長學生和專家座談等等,經過幾個月的充分論證和探討,學校的生態課程體系全新出爐,并且配套還制定了一系列課程開設的制度、開課指導、選課指南、評價指標等。 1.構建生態課程體系,助推個性綻放 適合的課程體系是孩子們進行自主選擇,綻放自我的有力途徑。構建了以基礎素養課程、拓展體驗類課程和個性發展課程為載體的生態課程體系,通過提供適合并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推動學生個性發展。 學校的課程體系以“生態成長,個性發展”的生態教育辦學理念為指引,努力實現課程生本化即開設“適合并可供選擇的課程”為行動目標。落腳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不僅是多元的,也是開放的,沒有細化到具體開哪一門課程,而是構建了引領性的課程分類,具體開什么課會隨著發展需求、師生需求及課程資源進行動態調配。 基礎素養類課程:以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為宗旨,以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為主,是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分為生本化的國家課程和整合化的地方課程。 基礎素養類國家課程主要包括:語文、數學、英語、人文素養、科學探究、藝術生活、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 基礎素養類地方課程主要包括:人生規劃、安全環境、傳統文化等。 拓展體驗類課程:以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宗旨,重點培養學生優良品格和實踐能力,面向全體學生。包括:德育課程、社會實踐課程、技能提升課程、國際理解課程。 個性發展類課程:以提高學生自我規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和身心特點,為培養學生個性特長而設置開發的課程,包括五大類40幾門課,以選修課形式呈現。 2.優化課程資源,拓展學習空間 開好課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課本的問題,課本是什么?一切有積極意義的資源皆為課程。把握好了課程資源就有了好課本。我們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資源進行了全面梳理,發動了全體老師、家長、學生及社會資源作為課程導師資源,把一切有益的資源納入課程,拓展孩子們的學習空間。 課程不僅僅是書本的學習,還可以是行動式和研究式的學習,更多的課程就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課程資源的優化,主要通過三種方式: 一是挖掘。從學校地域、風俗民情、周邊環境等各面入手挖掘課程資源,比如:具有濰坊特色的風箏、年畫課程,省非特質文化遺產陰陽鼓課程等已經成為我校的優秀特色課程。孩子們在校園里發現了一種神奇的樹葉,可以拉絲還可以團成小球玩,并起了好聽的名字“金絲葉”,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叫杜仲,于是,我們為學校里的花草樹木做上了醒木的簡介牌,學校僅喬灌木就有119種,48科78屬,植被萬余株,我們利用學校植被豐富的特點,開設了天然的植物校本課程。同時我們發現,杜仲是一種名貴的中草藥,校園里還有薄荷、紫荊、皂角樹、連翹、金銀花、海州常山、天目瓊花等幾十種可藥用植被,于是,一門關于中草藥研究的課程開設了,我們的傳統文化課,不僅僅有國學經典,還有中草藥研究。 二是整合。整合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優化手段,在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對部分課程或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我們將傳統文化、安全教育及人生規劃等地方課程進行全面整合,以主題的形式來開展。語數英等國家課程,老師們也根據內容及需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比如語文課的經典誦讀課程的實施就是在整合原有語文課的基礎上,嚴格落實國家的語文課的課時安排,重新調整課堂的內容與結構,達到增加課堂容量、貼近學生生活、促進人文修養的目的。 三是融合。學校實施全環境育人,主張全員、全程、全環境育人方式,進行了與學習、生活、實踐的全方位融合。數學老師于耀宗的書法課,將古典樂曲、邏輯思維和書法藝術融合為一體;語文老師彭波的剪紙課,將藝術、手工與人文素養融合;風箏課,將手工技藝、繪畫、民俗與攝影等融合;我們的國際文化研究將歷史人文、音樂、美術、體育、設計與研究性學習融合在一起等等。 3.加強課程落實,提高課程效益 (1)師資保障 發動全員育人,讓老師、家長、學生,包括一些社會人士開發、擔任課程師資。同時不斷優化師資隊伍,提高課程保障。一是通過“制度下的人本管理”對師生進行管理,并把教師的專業成長納入學校章程和制度,從根子上為教師的專業成長保駕護航。二是開展“盯著實際問題的教研”,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學校引導教師結合身邊問題開展小課題研究,讓無處著手的課改變成了老師們的行動研究。在常規集體備課研討的基礎上,定期進行跨學科集體備課,增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方便老師們進行主題整合。進行 “433”課例研討和微格教學研討進一步將課改落到了實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老師們成為了課程的領導者和教學的創造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2)形式保障 與課程體系相對應的,學校的課程落實形式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是基礎素養類課程主要依靠本校專業化師資,依托教師的個性化課堂實施,輔之以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等,整合化的地方課程更多是以探究性學習的形式進行。 二是拓展延伸類課程更加重視學生品格修為與行為習慣的養成,主要依托德育活動、班隊會、社會實踐、家校共育等形式進行。學生會、家長或社會志愿者大量的參與到課程組織與實施中來,學校節會、主題日及節假日是此類課程的主要實施時間。比如,9月的入學課程、10月的國慶教育、11月的國際文化,還有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等等的主題實踐課程。 三是個性特色課程的實施更加追求對學生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的培養,主要通過選修課形式開展,老師、學生、家長及大批社會專業人員都是課程的實施者。其主要措施: 設立自主選課日。個性發展類課程實行選班走課方式上課,面向全體同學開設自主選課日,小學是每周五,初中是每周四。同時,選修課打破年級和班級限制,實現了不同年齡學生跨年級共同上課,避免因局限于年級和年齡造成的學識不同步問題。 跟進選課指導。在學生上課前,每位學生要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選課,幫助學生根據個人特點選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選修課程,學校再將學生選課情況進行匯總并對相關資源進行再調配,以保證課程的高質量開展。 四大領域重點培育。學校結合實際,由點帶面,重點培養出具有實驗特質的四大領域特長人才:省非遺項目——陰陽鼓特長學生傳承人;特色體育項目——籃球、游泳特長學生;藝術特長項目——風箏、水鼓、陶藝特長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科技素養特長學生。 4.做好課程評價,提高課程生命力 要想讓課程有生命力,就要讓優秀課程持續下去,讓不適合的課程及時淘汰,課程評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學校采取多元評價方式,通過過程性評價及標志性成果相結合的形式對師生進行課程教授和學習評價。用評價引導、促進師生共同提升。 基礎素養類課程的評價主要借助于質量檢測、常規量化等形式進行。 拓展體驗類課程以參與性為主要評測目標,在評價中主要采用學分制和標志性成果的形式,并且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 個性發展類課程,以學生的素養提升和參與性為評測目標,通過素養展示以學分制和標志性成果的形式,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學校的個性化課程,給孩子們提供了多元化的體驗,通過學生的自主選擇把學生的學科特長和個性才華凸顯了出來,正是這種專注于興趣本身的學習,既讓孩子們大大提升了自信心,又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亮點。課程成果斐然。在剛剛結束的區籃球賽中我校獲三冠一亞的好成績,我校的足球隊在區足球五項聯賽中獲得了四冠一亞,籃球隊多次代表濰坊市在省賽中捧回大獎, K-Bot大賽獲國際獎項,風箏團隊蟬聯五屆市級中小學大賽第一名,山東省非遺傳承陰陽鼓團隊更是參加了各種盛會的演出,戲劇、國學吟誦、陶藝、年畫、剪紙等特色課程也是開展的如火如荼…… 課改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只要我們目標堅定,哪怕過程曾是怎樣的蹣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