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主任醫師為全國第三批中醫優秀臨床人才,云南省名中醫,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余年,對老年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很高的中醫理論素養,擅長以中醫經方解決疑難雜癥,現將李教授治療帕金森綜合征的經驗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帕金森綜合征是由于各種不同致病因素導致人體氣血精液虧虛,無法濡養筋脈,或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的產生阻滯經絡,或熱極生風,擾動筋脈,又或寒極筋脈收引,故致肢體顫動,病位在筋脈,與肝、脾、腎等臟腑關系密切。 辨證治療 帕金森綜合征中醫辨證分型可為陰血虧虛、筋失濡養,陰血虧虛、肝風內動,氣血兩虛、厥陰風動,陰損及陽、陰陽兩虛四型。李教授根據多年臨證經驗發現,帕金森綜合征多以陰虛動風型及腎陽虧虛型最為常見。 臨床癥見:肢體靜止性震顫,受涼加重,四肢關節僵硬,肌張力增高,伴見畏寒肢涼,渴喜熱飲,食少,尿頻,舌淡苔白,脈沉細。中醫辨證屬腎陽虛型。 處方:白芍、生姜、茯苓、白術各12克,制附子(先煎)、干姜、炙甘草各7克,肉桂4克,細辛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 典型病例 龐某,男,62歲。主訴:“右上肢不自主震顫2年伴雙下肢乏力1年”。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肢不自主震顫,自覺情緒激動、受涼時加重,伴見畏寒、雙膝關節僵硬、酸痛、雙足踝關節活動不利,自以為精神激動所致,未在意。1年前自覺上述癥狀明顯加重,并見雙下肢乏力,每行走約10米,便覺雙下肢發抖,身體欲撲地,需休息數分鐘才可繼續行走,遂至醫院檢查診斷為“帕金森綜合征”,為求中醫治療,故來診,現癥見:雙上肢靜止性震顫,受涼及情緒激動時加重,右上肢活動減少,雙足踝關節活動不利,四肢關節僵硬,肌張力增高,伴見畏寒肢涼,無汗,鼻時流清涕,口中涎液粘稠,口氣惡臭,渴欲飲熱水,食少,眠差易醒,易驚,噩夢紛紜,夜尿頻,小便細長清亮,大便干結難解,舌淡苔白膩,脈沉微。中醫診斷為顫證,辨證屬真陽虧虛,水飲上犯。治宜溫補真陽,化飲定顫。處方:白芍、生姜、茯苓、白術各15克,制附子(先煎)、虎杖、干姜、炙甘草各10克,肉桂5克,細辛3克。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共6劑。忌食水果、辛辣及生冷食物。二診,訴畏寒癥狀減輕,飲食增加,肢體震顫稍減,睡眠較前好轉,但另見口中干苦,咽中熱痛,白天小便頻多,仍有大便干結。原方加砂仁、生牡蠣(先煎)各20克,炒黃柏、制吳茱萸、炒川楝子、烏藥各10克。6劑,服法及禁忌同前。三診,訴睡眠好轉,大便2日一行,肢體顫抖減輕,畏寒癥狀緩解,繼續以上方加減調理后訴精神較前好轉,足踝關節活動較前靈活,肌張力恢復正常。 體 會 帕金森綜合征根據臨床表現可歸入中醫學“顫證”“痙證”等范疇。李教授在臨床過程中發現很多帕金森綜合征患者屬陽虛體質,在治療本病時巧妙的采集四診資料,辨證求機,用藥精準、臨床療效顯著,本案中患者肢體顫抖為主,李教授在治療時,治病求本,本于陰陽,辨明病機為陽虛機體失于溫養,故予制附子、肉桂、干姜以溫在里臟腑之寒,以細辛溫通經絡之寒,烏藥、吳茱萸入肝經以溫肝經之寒,兼顧體內病理產物,以癥求病機,隨病機靈活用藥,用藥精準,故臨床效果斐然。 · end · 文字來源丨醫藥星期三 圖片來源丨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