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示: 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寶貴經驗值得借鑒學習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資料幾乎沒有功名利祿的水分醫風純樸其真實性、實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古今湯方劑量異同的考證 朱晟 一、漢秤較現秤約小五倍 湯劑里藥物的用量要適當才能獲得所希望的治療功效假如用量過低難收預期的結果假如用量太大往往發生意外甚至中毒或死亡這一類的不幸事件是經常發生的所以醫藥上的劑量問題非常重要。又在適量的用藥范圍內也可因為劑量的不同而產生相異的治療效果必需很正確的掌握它遠... 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寶貴經驗值得借鑒學習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資料幾乎沒有功名利祿的水分醫風純樸其真實性、實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古今湯方劑量異同的考證 朱晟 一、漢秤較現秤約小五倍 湯劑里藥物的用量要適當才能獲得所希望的治療功效假如用量過低難收預期的結果假如用量太大往往發生意外甚至中毒或死亡這一類的不幸事件是經常發生的所以醫藥上的劑量問題非常重要。又在適量的用藥范圍內也可因為劑量的不同而產生相異的治療效果必需很正確的掌握它遠在一千七百余年前的張仲景時代我國醫師即已將這些合理的特點應用于治療下列三個湯方均見于漢末的“傷寒論”及“金匱要略” 藥料種類雖同但用量不同故功效有別: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 枳實三枚。腹大滿不通者用之 厚樸三物湯:大黃四兩 厚樸八兩 枳實五枚。腹痛而閉者中之 厚樸大黃湯:大黃六兩 厚樸一尺 枳實四枚。支飲胸滿者用之 以上湯方雖然是 2—3 次分服的 但大黃的一次用量仍有 1.4-2.0 兩 現代大黃的常用量只有 2—3 錢則漢代比現代的大黃用量約為五倍上下。 有少數書籍記載著古人與今人的體質不同故劑量有別這一論點不甚可靠因為二三千年間人類的體重基本上沒有變化產生量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古代的量衡標準約比現代小五倍。所以我們在學習與研究古代醫藥文獻時對于藥物重量應當按照五分之一的比例來換算成現代的重量就比較接近正確了。 二、以“律呂家”之說為證 我國古代的各種度量衡制度有許多人做過研究工作并有外國人參加因為很復雜變化很大甚至在同一時代與地區的因為使用性質不同而度量衡制度亦不同所以各人的結論自難一致常有爭論形成一種學問稱考證這個問題的學者為“律呂家” 。但其中關于醫藥的劑量問題則較簡單配制湯藥僅以計算重量為主現刪繁就簡摘錄諸家有關之說如下: 唐李淳風“隋書律歷志”:“陽以古秤三斤為一斤” 。 杜佑“通典”:“六朝量三升當今一升秤三兩當今一兩” 。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吳人以二兩為一兩隋人以三兩為一兩今依四分為一兩秤是 定” 。 唐蘇敬 “新修本草” : “古秤皆復 今南秤是也 后漢以來 分一斤為二斤 一兩為二兩” 。 宋林億等校“千金方”:“今之用藥定以三兩為今一兩三升為今一升” 。 宋沈括“夢溪 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兩為之一兩” 。 金李杲“用藥法象”:“古云三兩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 。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比” 。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古一兩為六錢古一升為三合三勺” 。 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漢晉升斗權衡以今較之不過十之二” 。 清王樸莊“考正古方權量說”:“古一兩今七分六厘也古一升今六勺七抄也” 。 陸淵雷 “傷寒論今釋”: “漢之一兩 當今之三錢四分 漢之一斗 當今之一升六合” 。(陸氏系參考章太炎先生之說) 吳承浴“中國度量衡史”:“宋一斗當莽(即漢代的王莽)一斗之 1.79 之六倍即 3.352倍較唐之三倍于古者又大 0.352 倍。又宋一斤當莽一斤之 0.8125 之三倍即 3.692 倍較唐之三倍于古者又大 0.692 倍然考唐之一斤已等放清庫平之制??宋之斤兩重量實與唐同亦與清同” 。 楊寬“中國歷代尺度考”:“東晉后魏三百年間量器增大達三倍自唐迄陰又增十分之六” 。 日本小島學古“經方權量考”:“兩者三分四厘八毫也” 。 日本清水藤太郎“國醫藥物學研究”:“一銖=0.06g一兩=1.42g一斤=22.69g。 “第三改正日本準藥局方”:“一兩=2g” 。 葉橘泉“古方臨床之運用”:“日本漢方醫學會??所訂之公分(g.)制雖然說是集合了多人幾經商酌而訂出可是我們仍然感覺到也未必完全適合應用:幸勿 拘泥” 。 李時珍與張介賓同為明朝人但兩位的說法差六倍所以清代的王樸莊曾辯正其誤不過王氏的考據亦未被后世采用。吳承洛及楊寬先生的意見大部分與古人的說法相近即我國古代重量的變化唐秤較漢秤約重三倍唐清之間增重的速度較小各人說法亦不一其中以徐靈胎及楊寬之說較近實際即又增約一倍弱近因老秤改新秤(0.8525:1)稍有增加故漢秤約為新秤的五分之一或小五倍。 三、以人的體重來作證 “語林”:“孟業為幽州其人甚肥或以為千斤武帝(即漢武帝)欲稱之難其大臣乃作大秤掛壁 業入見帝 帝曰:朕欲試自稱有幾斤:答曰:陛下正是欲稱臣耳 無煩復勞圣躬于是自稱之果得千金” 。 “唐書”:“安祿山晚年益肥??量肚過膝自稱約三百五十斤” 。 人們對于體重印象較深既經載于史書不至有誤?,F稱胖人一般不過二百斤故漢秤約為現秤 四、度量衡制度變化的原因 從上面的資料看來說明歷代度量衡制度變化總的趨勢是量器逐漸增大相應的實物 計量就縮小了?;驹颡怯捎诜饨ńy治階級在收租課稅中欲多取之民用之于己采用了加大秤斗尺的剝削方法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欵識商周兵器說”云: “古度量衡短小而且輕今度量衡長大且重又何也?自古利權皆自上操之官吏之征銀帛粟米也未有不求贏者數千年遞贏之至于如此此亦不得不然之勢也。 ” 但自唐代起量器的增長速度在一般的公開情況下則顯著降低這并不是封建主對于從事生產的勞動人民已減輕剝削實系剝削方式有了改變因為工商業發達起來交易市場在擴大實物有征入而售出也增多了貨幣在流通上漸占主要的地位所以量器就逐漸穩定下來。 五、古代用藥量的考證 我曾試圖按照古代醫方劑量來折合現代的分兩很難恰當不易得出可靠的比例因為方劑系由多味藥料組成不是單純的而且各人用量變化很大所以不能作為主要證據但可作為輔證現將各個時代麻黃湯的一次藥料用量列表如下: 仔細分析這兩個表的內容很難恰切的比較出漢秤和現秤的差額但從輪廓看來假如說漢秤比現秤小五倍或小五分之四則出入不太大而且比說小四倍或六倍要適宜些。 穴、古代醫藥劑量的特點 根據上述的二個表我們還可以看出兩個特點相當重要需要注意: 1.晉唐之間的秤雖較漢秤縮小約三倍但晉唐醫藥書中的用藥量仍與漢代同。 2.宋秤雖與以前的唐秤及以后的明秤等出入不太大更不小于明秤但宋代醫方書中的用藥量一般的多比較低。 前一個問題 “唐六典” 、 “唐會要” 中有所說明 因唐秤有 “大小兩制” 、 “公私悉用大者” 、“內外官司悉用大者” 即一般都用大秤比漢秤差三倍。小秤與漢秤相同只限用于“合湯藥”等 “晉書律歷志”指出了它的原因: “醫方人命之急而稱兩不與古同為害特重” 。 這個問題最近并有實物可資證明日本奈良的己倉院尚保存有我國的唐代藥材賬目上所記的年代為日本天平勝寶八年即我國唐至德元年或西紀 756 年距今已為 1200 年即系用小秤計量的賬上的第一種是麝香寫著: “麝香(即四十)劑重四十二兩并袋及裹小已下并同” 。 此處的 “小 已下并同” 系指所用的秤是小秤 麝香以下都是小秤稱的(清水藤太郎 后一個問題并不是宋秤的計量反而比明秤小因為宋朝的統治者公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曾改變湯藥劑型 代之以 “煎散” 就是根據成方 制備大量散劑 臨用的時候 “煎散” 取湯但是湯中含有大量的散末不易濾取有時只好連湯帶滓一起吃下去所以我們在宋醫方中看到“和滓服”等字樣故用藥量亦相應的有所減少沈括在“夢溪筆淡”藥議項下反映了這 件事: “古方用湯者最多用丸散者殊少煎散古方無用者惟近世人為之??近世用湯者全少用湯者全用煎散大率湯劑氣勢完壯力與丸散倍蓗煎散多者一啜不過三五錢極矣比功較力豈敵湯勢?” 這種“煎散”為湯的方法盛行于宋曾廣泛的應用了數百年隨宋朝的滅亡而逐漸被取消即我國醫學史上著名的“局方”時代因為此事屬于劑型問題僅把和劑量有關的附帶提一下: 七、從黍重所測得的結果 劉向“說苑”辨物篇:度量權衡以黍生之分為分。 “漢書”: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 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宋蔡元定“漢書律歷志:“黍百粒之重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宋程回“醫經正本書”:百黍為一銖。 除陶弘景說“十黍為一銖”外其他諸家均以“百黍為一銖” 。后人常根據黍重來測定當時秤與漢秤的比例如十九世紀初日人小島學古即照陶氏之說稱黍重而定“一兩者三分四厘八毫也”(見丹波元堅:藥治通義1839 年)。 我亦取現代的黍稱之每百黍(一銖)的平均重量為 0.593g據此推算則漢秤一兩等于現秤的四錢四分(14.232g)漢一斤為現七兩(228g)假如和其他說法及實際情況對比一下則我的測定和小島學古等的考證同樣的都不可靠。因為在同一時期同一地點內所產的黍由于干濕大小的不同量差可以達到四分之一以上而且黍子經過數千年的人工選種和培育黍粒可以增大例如北京古物陳列所展出的洛陽漢墓中的谷物較之現代實物外觀上要小一些所以我們不能用現黍來與漢黍作比。好像現代的附子、澤瀉、地黃等藥材形態都比古代的大是同一理由古人用附子是按個數計量的我們就不能遵古了。換算漢秤時應當把這一類的因素都考慮進去。 八、古今重量的對比 根據多方面的考證可以說明古今醫藥上的劑量異同問題比起其他的度量衡來要簡單得多醫藥書中基本上只采用兩種制度唐代及其以前用 九、古今用水量的換算 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凡云蜜一斤者有七合豬膏一斤者一升二合” 。 “靈臺儀象志”說“水與蜜同積異重??若二十與二十九之 比” 。蜜的比重為 1.355豬脂的比重為0.8590.864當時在沒有精密比重計的條件下可以認為古人測定的準確性很高并無差誤?,F以蜜為據則唐代的一升為 105.43cc即約 100cc.。 我們再以此換算出的數據來核對古代湯方的用水量: 張仲景麻黃湯:藥約九兩(56g) 以水九升(948cc) 煮取二升半(264cc)溫服八合(85cc)。 張仲景炙甘草湯:藥約五十二兩(325g) 以酒及水一斗五升(1582cc)??取三升(316cc)溫服一升(105cc)。 張仲景桂枝湯:藥約十五兩(94g) 以水七升(737cc) 煮取三升(316cc) 溫服一升(105cc)。 張仲景葛根湯:藥約二十兩(125g)以水一斗(1054cc)煮取三升(316cc)溫服一升(105cc)。 陶弘景及孫思邈:大略二十兩藥(125g)用水一斗(1054cc)煮取四升(422cc)。 麻黃湯中麻黃的成分較難煮出 故用 17 倍量之水并久煮 炙甘草湯要取用濃縮的稀浸膏用水量僅五倍 覺得少一些 以上二方是較特殊的例子 一般的張氏湯方多用約八倍量之水而且是一項成熟的經驗了所以后來的陶孫二氏都循遵此例。 不過現代制備湯藥的用水量則較少 一般約 35 倍 蒸發水分量包括煎藥時間也比古代少。 是否因為孫氏之說有誤所以我也跟著錯下來呢?經仔細核對孫氏前后的材料 覺得錯誤的可能性不大。 現代湯藥用水量能夠減少的基本原因關系不在放量劑而是由放近代的湯藥配制方法有了改進因為古代藥料多用“搗、研”等方法來破碎有藥末并有藥塊成分難煮出所以用水量要較多煮的時間及蒸發水量也大宋朝以后切片漸多近百年來更因切藥工具大有進步常用的植物性根、莖、皮、果實等藥料多切成薄而均勻的藥片現稱“飲片” “飲片”這二個字在清季始用它所以煎藥時成分易煮出又便于去滓因為這一改進湯藥的用水量才有可能減少煎藥時間也縮短了。 (本文發表在 1956 年 10 期第 531 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