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年紀難免會出現腰背痛、走路腿麻、無力,嚴重者甚至寸步難行。不少人認為這是腰椎間盤突出,但還可能是患了腰椎管狹窄癥。 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如果出現腰痛或腿麻的情況往往在休息后可以得到緩解。但過不了多久,又會出現下肢疼痛、酸脹無力,需要再次休息,周而復始。 01、腰椎管狹窄癥/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管狹窄癥 ? 多發病于40歲以上的人群,是很常見的一類慢性疾病; ? 它是由于先天性或繼發性原因,使得腰椎椎管或神經孔的容積變小,壓迫椎管內的神經,導致腰腿痛、下肢麻木無力,以間歇性跛行為為特征的疾病; ? 早期主要表現為腰痛、臀部疼痛,隨著疾病的進展會出現下肢疼痛、麻木、無力等癥狀; ? 患者通常伴有腰椎間盤突出的癥狀,因此二者常常混淆。 腰椎間盤突出癥 ? 主要是由于腰椎纖維環的破裂,椎間盤里的髓核組織通過破裂口,突入到椎管里,壓迫神經根,導致明顯的下肢放射性疼痛。 出現癥狀需早日到醫院進行診斷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02、發病原因 1. 先天性因素 2. 腰椎退變 3. 腰椎外傷 4. 腰椎手術等醫源性因素 03、癥狀表現 ? 間歇性跛行 ? 腰痛 ? 屁股痛 ? 腿痛、麻木 ? 下肢力量降低 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肛門周圍麻木,甚至出現知覺喪失、大小便困難、下肢癱瘓等癥狀。 04、間歇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狹窄癥的典型表現 雖然腰椎管狹窄癥發病部位在腰部,但被壓迫的腰椎的神經根對應管理區域在腿部,尤其是小腿,因此發病癥狀會表現在腿上。 此時如果長時間行走,腰椎管內的壓力增高,導致椎管里的靜脈回流不暢,進一步加重椎管狹窄和神經根缺血的程度,從而產生下肢疼痛、沒勁,會被迫停止行走。 而如果蹲下,把腰部向前彎曲,或躺一會兒,椎管狹窄的程度自然減輕了,靜脈淤血的情況得到好轉,神經不再缺血,下肢癥狀會得以緩解,就又能走路了。 但走不了多久,又會出現下肢疼痛、酸脹無力,需要再次停下來休息,周而復始。 05、下肢動脈閉塞癥/腰椎管狹窄癥 二者都有間歇性跛行的癥狀 從發病機理區分 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椎管容積減少導致神經受壓,神經缺血所致; 下肢動脈閉塞癥(“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下肢動脈閉塞后,血液無法到達下肢,導致下肢血液供應減少所致。 從身體位置的變化區分 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間歇性跛行與身體位置的變化有關,例如病人因為長時間行走后發病,但蹲下或臥床休息后可以緩解; 下肢動脈閉塞癥病人的間歇性跛行癥狀和身體位置的變化無關,且到了疾病的嚴重階段,即使是臥床休息也會引起下肢的疼痛癥狀,甚至皮膚潰爛。 從動脈的搏動區分 下肢動脈閉塞癥病人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摸不到動脈搏動,下肢做B超檢查可以發現下肢動脈閉塞; 腰椎管狹窄癥病人通常是正常的。 06、治療方式 保守治療 針對人群:發作不頻繁、發作時間不長的患者; 方式:臥床休息、藥物治療、功能鍛煉、佩戴支具。 手術治療 針對人群:經過保守治療效果不好,有明顯的神經根性疼痛,或明顯的神經功能障礙(如下肢無力、下肢麻木、逐漸加重的間歇性跛行等),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下肢癱瘓的患者; 方式: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和病情發展程度,選擇不同的手術方案。 07、手術治療 如今手術治療的方案和技術已經很成熟,手術治療周期為十天左右,恢復快,住院時間為5到7天。 一般手術后佩戴支具于第二/三天就能下地行走,恢復到正常生活大概要三個月左右。 總體來說,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的效果很確切,患者滿意度也很高。 微創減壓手術 腰椎穩定性比較好、沒有明顯腰痛,或年齡太大不適合做大手術的患者,可通過微創減壓手術進行治療。 脊柱微創手術 對于需要做內固定的患者,可通過脊柱微創手術來治療。 08、康復鍛煉 通過合理的運動鍛煉腰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力量可以增強腰椎的穩定性,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 1. 游泳 2. 平板支撐 09、預防措施 1. 正確用腰 2. 多進行腰部保健運動 3. 避免腰部外傷 溫馨建議 ? 床墊要軟硬適中; ? 避免腰部受到風寒侵襲; ? 避免腰部長時間固定在一種姿勢; ? 搬抬重物時應先下蹲,避免腰部突然發力; ? 出現腰部肌肉勞損時要及時對癥治療; ? 經常進行腰椎鍛煉運動,加強腰腹肌力量,增加腰椎穩定性,防止和延緩腰椎退變的發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