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大小小的中藥號遍布全國,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有四所,分別是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慶余堂、蘇州的雷允上、廣東的陳李濟。這些中醫藥堂歷經滄桑的發展史、神秘獨特的制藥技藝、具有傳統民俗特色的建筑店鋪以及獨具魅力的中醫藥文化積淀,積聚了中國傳統醫藥商業文化之精華。 但隨著現代化制藥工藝的發展,那些口授手教的中醫藥堂之中獨特的制藥技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許多藥工都已進入耄耋之年,后繼乏人,一些優秀的傳統中醫藥品,處于瀕臨失傳的境地。 為了弘揚中華傳統中醫藥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郵政于2010年11月20日發行了《中醫藥堂》特種郵票一套4枚,郵票圖案中所表現的4家中醫藥堂皆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們分別是同仁堂、胡慶余堂、雷允上、陳李濟四所老字號國藥鋪,這些故事當中的主角在人們的熱切期待中走進了方寸世界。 胡慶余堂 同仁堂 雷允上 陳李濟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中醫藥堂》郵票以寫真的技法,表現出中醫藥堂的藥用器具,以及后柜加工炮制和制藥過程,彰顯了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郵票圖案展示了多種傳統中藥器具:金鏟銀鍋(胡慶余堂鎮館之寶)、銅杵臼、藥碾、煎藥罐、藥罐、戥秤、乳缽以及泛制丸藥等器具。郵票上還有胡慶余堂清代的純黑驢皮膠(阿膠)包裝廣告紙、雷允上中藥、陳李濟堂吹制傳統蠟殼技藝畫面。這些傳統中醫藥器具和中醫坐堂的畫面,充分展現了中醫藥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 其中,(4-2)為“胡慶余堂”。主圖為制藥器具、制藥時的場景,上面為“慶餘堂”牌匾,背景為“慶余堂”店鋪外景。 胡慶余堂,又名慶余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紅頂商人”胡雪巖為“濟世于民”開始籌建雪記胡慶余堂國藥號,于光緒四年(1878年)在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營業。胡慶余堂是我國全面配制中成藥、規模較大、創設較早的著名國藥店,與北京同仁堂齊名,有“江南藥王”之譽。 百余年來,胡慶余堂以“戒欺”為企業文化核心,秉承“采辦務真,修制務精”之精神,堅持“真不二價”、“顧客乃養命之源”、“是乃仁術”之宗旨,逐漸形成一套嚴整、規范的經營理念,薪盡火傳,至今不絕。 另一方面,胡慶余堂致力于改革、創新,將傳統中藥文化與現代高新技術有機融合,博大精深的慶余中藥文化為江南藥王的品牌倍增光輝。 《中醫藥堂》特種郵票的發行,為弘揚中華傳統中醫藥文化、擴大中醫藥堂老字號的影響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助力同仁堂、胡慶余堂、雷允上、陳李濟等中醫藥堂的發展,也讓中醫藥文化薪火相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