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70年中,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當代作家和長篇小說,其中榮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作為重要的代表,鐫刻了屬于一代人的文學記憶。
1981年3月14日,病中的中國作家協會主席茅盾致信作協書記處,捐獻出25萬元稿費,作為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金的基金,以此鼓勵和表彰最杰出的長篇小說創作。同年3月20日,茅盾文學獎委員會成立,每4年推舉一次。今年又恰逢第十屆評選年,茅盾文學獎再一次成為讀者關注的熱點話題。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與SKP RENDEZ-VOUS聯合策劃推出茅獎作家沙龍系列,陸續邀請曾獲得過茅獎的作家與評論家、編輯、讀者進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創作體會和書背后的故事。
王蒙:對不同語言和文化有興趣
“《這邊風景》記錄了我39歲到47歲之間的人生,那時我去邊疆,到水深火熱的一線基層去扎根,小說更多的是記錄了那個時期維吾爾族人的生活風貌,而且從頭到尾都是掏心窩子的認真,這是我今天再也無法抵達的寫作狀態了。”回憶起新疆生活,王蒙說,自己對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非常有興趣,最為得意的一件事是很快就學會了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書里的對話都是先用維吾爾語構思,然后把它翻譯成漢語。因為真實豐富的細節,有人稱贊《這邊風景》是“新疆的清明上河圖”。
作為當時的評委,文學評論家胡平說,《這邊風景》整個作品里面充滿性格沖突,而這個性格沖突是一百年、一千年文學小說的重鎮,這一點非常令人佩服。
自1953年開始創作《青春萬歲》至今,王蒙的文學生涯已經跨越了近70個春秋。2014年,45卷本的《王蒙文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他的創作緊貼時代脈搏、扎根于現實生活,文學作品已超過1800萬字,反映了半個多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云變幻,也表達了他80多年人生歷程的深刻思考。現在,85歲的王蒙仍筆耕不輟,不斷有新作品問世。
周大新:一直回望并思考著鄉村
周大新的創作歷程從1979年開始,《湖光山色》以丹江口水庫為地點,描述了一個曾在北京打工的鄉村女性暖暖與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經歷。周大新以他對中國鄉村生活的獨特理解,既書寫了鄉村表層生活的巨大變遷和當代氣息,也發現了鄉村中國深層結構的堅固和蛻變的艱難。
作為從河南走出去的作家,周大新一直很感謝家鄉父老鄉親對他的關注和關照,對故鄉的回望是他一直在做的事。他說,《湖光山色》是醞釀在他心中十幾年的故事,“每次返鄉看到鄉村的變化,我都在思考,中國的農村該向哪里走?在今天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他希望將自己對當代農村的思考融進小說中去。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付如初認為:“《湖光山色》是最早寫到逃離北上廣話題的書,暖暖從北京城回到鄉村,這種超前性、預見性是這本小說特別值得我們閱讀和記住的地方。在欲望面前你是堅守還是迷失,這是該書探索的重要方面,也是這部作品有生命力、能夠突破鄉土題材的限制的更廣泛意義所在。”
畢飛宇:獲獎的秘訣是內心干凈
談到茅盾文學獎,畢飛宇說他在寫《推拿》的時候沒想過得獎這回事:“‘推拿’這個題材不是主旋律,也沒有歷史感和宏大的天問,無非就是寫了那個被所有人忽略、幾乎已經不存在的生活。”他笑說,《推拿》能獲茅獎最大的秘訣是“當你做事情的時候,內心干凈是多么重要”。
在評論家張莉看來,《推拿》并不是為了盲人而寫盲人,而是寫到了人類普遍性的主題,比如說人和人之間的愛情,人和人之間的尊重,人和人之間的日常的尊嚴。“這個小說最微妙或者最動人的地方,是畢飛宇寫了一個顛倒的風景:你以為你無所不能,但是在有限的空間里你是受限的。”
畢飛宇風趣幽默,機智詼諧,談起小說來更是妙語連珠。作為編輯的趙萍敏銳地抓到了他的這個特點,于是邀請張莉于2013年到南京和畢飛宇用兩天時間做了一場對談,形成了對談集《牙齒是檢驗真理的第二標準》。今年人文社再版了此書,并更名為《小說生活》。在書中,畢飛宇不僅與張莉談了對許多文學名家、作品的看法,而且真誠地披露了他在創作中遭遇的猶疑、困惑、折磨、自我完善與自我提高。正如張莉所說:“書里潛藏著一個鄉下少年如何成長為優秀小說家的秘密,因為畢飛宇在寫他的創作經驗和小說經驗以及閱讀經驗的時候,完全是毫無保留的、完全敞開自我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