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飛仙
這首韓愈的詩是家喻戶曉的了,被選入了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中。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南)人,自稱“祖籍昌黎”,故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從政生涯兩次被貶官,仕途一直不得志。死后謚文,后世稱韓文公。 韓愈 韓愈這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苦命娃,自小父母雙亡,他父母年紀很大才生他,他哥哥韓會比他大三十歲,他的侄子跟他年齡差不多。他十歲時哥哥死了,因此他是跟著兄嫂長大的。他自幼勤奮好學,不過運氣不佳,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失敗,直到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科考才中進士,那年他二十五歲。話說回來,二十五歲能考中進士,進入公務員行列,他也算是幸運的了。可是韓愈命運終究不太佳,中進士的歡樂沒過多久,他的兄嫂就去世了,他回鄉守喪五個月。 韓愈 就是這樣一個曾經的苦命娃,卻影響了中國歷史一千多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提出“文以載道”的主張,反對魏晉以來尚駢驪、重詞藻的浮靡之風,強調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繼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語言來抒情達意的優良傳統。清人吳楚材選明朝以前的優秀文章編著成《古文觀止》,韓愈是入選文章最多的作者,共有24篇入選。 蘇軾評價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王陽明也稱贊他是“文人之雄”。 韓愈 韓愈的歷史功績之一是倡導了古文運動,另外一個偉大的歷史功績是他推崇儒學,他的推崇方式是力排佛(佛家)、老(老子的道家)。他的文章《原道》被列為他入選《古文觀止》的第一篇,恐怕并非因為此文是他最早的文章,而是編者另有深意,認為這是韓愈最重要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原道”,意思是探求道的本原,而這個道就是文中所說的儒家“仁義”之道,并非是佛家和道家所說的道。
博愛叫做“仁”,行為合符人情事理叫做“義”,從仁義出發去立身行事叫做“道”,自身本來具有而無需依靠外界影響就是“德”。韓愈所說的德“足乎己、無待于外”,是不是很像王陽明說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韓愈 韓愈直溯到上古時期,他立“道統”為:堯傳舜,舜傳禹,禹傳湯,湯傳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孔子,孔子傳孟子,孟子死后便失傳了。 韓愈認為儒家的道統,到孟子后便失傳了,后來又被佛老奪志。他不顧流俗的反對,毅然辟佛,認為佛自西域而來,不是中國先王的教化,而且佛氏引人出家修行,廢棄倫常,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不事生產,徒為民害。 韓愈在《原道》中引用了《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又兼韓愈提倡古文運動,摒棄專事虛飾的駢文,提倡樸實無華的古文,作為“載道”之工具。這簡直就是宋朝的理學之前奏,難怪朱熹說《原道》的內容盡管不精,然而它的主旨是正確的。“其言雖不精,然皆實大綱是。”宋明理學也稱“道學”,就是來自韓愈的《原道》。 韓愈《原道》所提出的儒家道統被宋朝理學家們所繼承,然而他推崇儒學的方式是力排佛老,強調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平民的住宅。他的方式是全面否定佛、道兩派,至于武則天、王維、白居易等人都是崇佛者,可見佛在唐朝之盛。韓愈的辟佛老有逆歷史潮流,注定其失敗,所以他被貶官也是很正常之事。 韓愈 到了宋朝,儒學跟佛學不像韓愈那樣不可兩立,而是出現了調和的現象,有思之士不愿意埋身經義,僅以科舉為升官求祿之途徑;他們課余多讀佛、道之書,跟僧侶、道士交游,可以說這是宋明各位大儒都有的經歷。理學先驅周敦頤等人從佛老中學習了很多優秀思想,又融合到理學中來,到朱熹集各家之大成,成為了一個歷史高峰。 【飛仙時空】傳播儒道佛國學傳統文化,傳播王陽明心學。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