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與學生生活的時代表達
——2019年全國卷高考作文的深度思考
王玉強
(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2019年第7期發表)
內容提要:本文試圖深度分析2019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從感性與理性兩個維度,深度思考全國卷高考作文的命題思路與發展方向,認識時代熱點與學生生活的結合,辯證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結合,限制性與開放性的結合,實用性與對象意識的結合,深度認識任務驅動作文情境化與典型性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 高考作文
特點
思考
一、
社會熱點與學生生活相結合
突出社會熱點,是全國卷高考作文的重中之重。因為一個社會熱點的正面引導,往往展示的是國家的需要,時代的需要。而關鍵是,高考作文如何體現時代社會熱點,如何解決社會熱點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的關系。而2019年全國卷高考作文,恰恰很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2019年全國卷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勞動”話題,為何要考查勞動?考查的背景是什么?這就是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國家重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勞”又回到了“德智體美”的行列。大會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也是全國卷高考作文“勞動”命題的背景所在。
今年的全國卷作文可以說考查目標單一,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了豐富學生的寫作角度,給學生更大的寫作空間,高考命題人在材料上提供了三個寫作角度。第一,文化角度。“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這就基本定義了勞動的大體范圍與勞動的意義,可以說,這兩句話就可以直接作為文章的分論點。第二,歷史角度。“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說明勞動精神由來已久,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這也可以作為文章分論點。第三,實踐角度。如何踐行勞動?材料提供了“一些同學不愿勞動、不理解勞動”的言行,供考生反駁。這很明顯是反面材料,這也為考生展開議論提供了反面論證的空間。
可以說,前兩句話,都突出了“勞動”這一熱點,之后就直接落腳到學生不愿勞動的現象,這就從一個國家倡導的大話題,一下子落實到學生的具體生活實際中了。這就是把國家、社會、時代的大熱點、“大問題”,具體落實到學生生活實際的“小問題”上,實現了社會大熱點與學生生活的緊密結合。
二、
辯證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相結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很重視辯證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引導。課程標準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中指出:“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還指出:“要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引導,注意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可見,辯證思維與批判性思維對于培養學生的思辨性表達特別重要。
而我們看2019年全國卷高考作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回避矛盾,直接體現思辨性材料,倡導學生辯證思維與批判性思維。作文材料很明顯提供了兩方面的材料。一是正面的材料,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夙興夜寐,灑掃庭內”。二是反面的材料,就是同學不愿意勞動、抵觸勞動是言語。
這種辯證思維也影響到文章的論證結構,一方面就是形成了正反對比論證。就是在寫作中直接呈現對比論證結構,可以一個自然段從正面說,一個自然段從反面說。另一方面就是進行批判性思維論證,結合反面材料批駁。這也是文章向縱深發展的一個路徑。如何進行批判性思維?這要緊緊抓住兩點:一是從表面分析其錯誤緣由,二是從深層角度分析其錯誤本質、根源、危害。下面具體結合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的三種說法一一分辨。
有的說:“我們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從表層看,就是“忙”“太占時間”;深層意蘊就是勞動意識不強,沒有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試問,家務勞動、班級勞動、打掃校園、植樹節植樹會占用多長時間?有的說:“科技進步這么快,勞動的事,以后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從表層看,就是不愿勞動,推脫勞動;深層意蘊就是自己懶散,好像人工智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一樣,能嗎?也有的說:“勞動這么苦,這么累,干嗎非得自己干?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從表層看,錢可以實現一切;深層意蘊就是自己要脫離勞動。試問,如果長期不勞動,不珍視勞動成果,難道不會滋長嬌生慣養、貪婪浪費、驕奢淫逸的毛病嗎?
三、
限制性與開放性相結合
國家考試中心趙靜宇曾說:“一道高考作文試題,既要對寫作角度有一定的限制性,讓考生無法套作、宿構,確保考查的是考生獨立思考、獨立寫作的能力,又要有一定的開放性,不能限制考生的思維,不能拘囿于考生的想象,避免千人一篇。”由此可以看出,高考作文的命題,既有寫作角度、寫作方向、寫作要求的限制性,又有讓考生獨立思考、獨立構思、自主立意、自主發揮的開放性,這就是高考作文命題限制性與開放性的統一。
本題的“限制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材料的限制性,二是引導語的限制性。我們說,所謂勞動涉及的范圍很多,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家務勞動,學校勞動,社會勞動;集體勞動,個體勞動;農村勞動,城市勞動;積極勞動,消極勞動;主動勞動,被動勞動;直接勞動,間接勞動;等等。對勞動的態度與認識,也千變萬化。有的尊重勞動,有的鄙夷勞動;有的珍惜勞動,有的厭惡勞動,等等。而本題卻不糾結于此,而是提供了兩個正反方面的材料,直接提出兩個觀點,正面觀點“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針對反面材料的觀點“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這樣就直接限制了作文寫作“勞動”主旨與內容的范圍。這就是內容的限制性。
引導語既是引領考生正確立意的提示,更是直接展示命題人在寫作角度方面的某些限制。就本題而言,就是具體的“任務驅動”的限制。這個作文題的引導語不但限制了寫作的主題,也直接限制了寫作的文體。這里有主題的限制“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也有文體“演講稿”的限制。僅從主題的限制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倡導“熱愛勞動”,不要糾結于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應該重點側重體力勞動;倡導“從我做起”,就是“我”要怎么樣,“我”應該如何熱愛勞動;提出“建議與希望”,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提出一些對社會、學校、家庭勞動的建議與希望。建議與希望可以列條分述,或整體表達,都是可以的。這三點則是進入一類卷所必須的要求。
本題的“開放性”其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在材料的延伸與聯想上。古今中外勞動的事例,有哪些可以證明“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的?你可以自由列舉。“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你可以自由聯想、列舉。二是在“建議與希望”上。因為每一個考生都有自己的希望與建議,這方面的寫作也是開放性的。當然,文章的語言、構思、看法等方面也是開放的。在這里,我還要提點建議,就是今年的全國卷高考作文,其開放性與自由度相對較小,學生在自主立意、自選角度、自主發揮的余地與空間,還是偏小一些。
四、
實用性與對象感相結合
今年的全國卷高考作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重視實用性,注重作文的應用色彩,在具體情境中設置典型任務,使作文題更加情境化、實用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中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在具體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中形成與發展,并通過具體、多樣的實踐活動表現、展示出來的。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由此可見,今年的高考作文變化的很大原因,就是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
實用性,主要體現在演講稿的文體要求上。演講稿這種文體,人教版教材有所展示。教材介紹說:“演講是一種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聲音語言來傳達演講者的思想情感,收到打動、感染聽眾之效,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考查演講稿,給我們更重要的啟示就是——高考作文生活化,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注重現實應用性。演講稿一定要注意場合、情境、對象,口語化、情境化表達。要突出場合——復興中學;對象——本校同學;內容——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文體特點——開篇稱呼“同學們”頂格寫,中間呼號“同學們”,結尾“謝謝大家”等等。
對象感,就是寫作要有讀者意識。你這篇文章寫給誰?誰來讀?從2015年至今全國卷特別突出這一點。“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突出是“本校”“同學”,你的演講稿一定要有針對性,要目中有“人”,言之有物,即要緊緊扣準“勞動”的大話題,又要扣準“復興中學”同學不勞動、不尊重勞動的現象與小環境。這也是文章有感而發、有情可抒、有事可寫之處。“我的希望與建議”可以從這樣提倡:把我們學校雇用的清潔人員辭退吧,讓我們同學自己動手勞動;我們的校園衛生、廁所衛生、樓道衛生,可以由我們自己動手勞動。對于“從我做起”,可以結合家務勞動,提出一些建議與要求;對于社會勞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與主張。
注: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趙靜宇《從寫作要求和評分標準看高考作文的癥結》 (《課程·教材·教法》,2015.3)
《高中語文教材(必修5)》(2018年人教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