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夫最上者,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清凈為妙用,無為為丹基,性命為鉛汞,定慧為水火,以自然造化為真種子,以勿忘勿助為火侯,洗心滌慮為沐浴,存神定息為固濟,戒定慧為三要,先天之中為玄關,明心為應驗,見性為凝結,三無混合為圣胎,打成一片為丹成,身外有身為脫胎,打破虛空為了當。此最上一乘之妙道,三教同源之心法,上士行之不怠,直超圣域,頓悟圓通,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逍遙極樂,永劫不壞,即大覺金仙之位也。 至道原來不易傳,空微究理了塵緣, 山頭水降黃芽長,地下當升白雪填, 慧月涓涓澄碧沼,玄風細細卷青煙, 木性金情相交合,便是虛無太極圈。 《最上一乘妙訣》,一般它是跟王重陽祖師的《五篇靈文》并在一起。這是王重陽祖師得異人傳授,可以說是丹道的秘籍。 《最上一乘妙訣》最后有一首詩:至道原來不易傳,空微究理了塵緣,山頭水降黃芽長,地下當生白雪填,慧月涓涓澄碧沼,玄風細細卷青煙,木性金情相交合,便是虛無太極圈。歷史上傳說,王重陽祖師曾經得到呂祖(呂洞賓)的秘傳。呂祖在世上最神秘的著作就是《呂祖百字碑》,當然還有一篇著名的《敲爻歌》。那么《百字碑》和《敲爻歌》它們又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呢?《百字碑》主要是講大道的修煉,《敲爻歌》主要是講性命雙修的關系,所以這兩部著作你要全部合并起來,搞懂它,你就有可能進入上乘的境界。但是仙家的著作,真的像張伯端說的: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自古研究丹道著作的人,常常喜歡誦這首詩,望洋興嘆,不知道仙家在搞什么。不遇真師莫強猜,遇了真師你就言下大悟。 當年我師父(嶗山高道匡常修全真金山派二十一代掌門)跟我講《呂祖百字碑》、《敲爻歌》、《五篇靈文》、《最上一乘妙訣》,我一聽就豁然開朗。比如說《呂祖百字碑》一開篇: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什么意思啊?修煉本來就是說筑基、采氣、練氣、養氣,說了一大套很復雜,真的遇到真師,不用的!“養氣忘言守”,忘言是什么,不要隨便亂說話,君子慎獨;守,不要特別意守自己身體的某個位置,連丹田都不用意守,還有,人生在世不要有那些貪嗔癡,不要老是坐在那里,心里想這想那,貪這貪那,你想了就能有的嗎?還是腳踏實地。不僅僅不要守體內也不要守體外,也不用守空,什么都不要形同枯木死灰,你連求仙道你都不要了,你坐在那里不就在發愣嗎?所以說“忘言守”,不要去守這些世俗的東西,有求無上道的信心,放棄這些世俗不重要的東西,改天你真的成就無上道,名利不求,名利也會自來。“降心為不為”,你要將它降伏,心猿意馬你要將它收好;“為不為”,就是不為為,你就是要以理智將心中的念頭理順,理順之后叫你亂也亂不起來了。“養氣忘言守,將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呂祖百字碑》),你的心安靜到一定程度,事情想通了,叫你心亂也亂不起來,你就知道我們的心生心滅,其實都是我們的清凈心在里面被種種情景拉來拉去,當你清凈心當家作主,用清凈心客觀地看待你的起心動念的時候,有事我就給他想通,沒事我就沒事干,很自然的,周邊的一切動靜我都知道,你不就變成自己的主人了嗎?就不會心為物役、心猿意馬、見異思遷,就不會啦,你的心就像明鏡一樣,“動靜知宗祖”,我最平靜的心就是我的真心,宗祖,知道了。“無事更尋誰”,你這個時候心就坦坦蕩蕩了,還需要你去排除念頭嗎?我還是那句話,這時候叫你的心去亂,你都沒內容可亂,一切都清楚啊。那你說坐在那里心平氣和,很多人沒事干也會這樣啊,我說是啊,但是后邊還有“真常需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呂祖百字碑》),真常之道不是讓你躲在家里,躲在深山;應物,真正修大道的人你還是要入世去待人接物;“應物要不迷”,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你不要產生迷惑,什么是迷惑啊?不要被情境所左右,看到喜歡的你要知道好在哪里,該你得就得,不該你得,你就不能貪也不能偷,不能胡思亂想,這就是不迷,看到不喜歡的東西,你知道壞在哪里但是這個時候還是必須在這里不能離開,那我們只能在這里很自然地呆著吧,你生氣也沒用啊,討厭也無益啊,這就是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你的心對一切現象都不迷惑,那就真性永駐,真性現前,“性住氣自回”,你的心永遠清清醒醒,如如不動,體內的能量就慢慢會產生了。“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等等,詳細去看我的《呂祖百字碑》釋義,我這里就要給大家講《最上一乘妙訣》了。 前面這么鋪墊,大家就知道了,《最上一乘妙訣》后面這首詩,“至道原來不易傳”,這個最上乘的功夫本來自古以來不易傳,掌握這個大道之理的師父們,他不會輕易傳給別人,一方面是師父不輕易傳,一方面別人也不那么容易聽懂,所以說不易傳是有這兩重含義。“空微究里了塵緣”,空,很抽象,空蕩蕩,不具體;微,微妙,微細,不顯著,不明顯;究理,究,研究,探究,理,道理。空微究里——這個抽象而微妙的境界你要好好地去了解,當然要徹底地了解也沒那么容易啊。塵緣,塵,紅塵,塵世;緣,緣分,惡緣,善緣,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種種關系叫作緣。空微究里了塵緣,要在這種虛無微妙的境界里邊好好來研究萬事萬物的狀況、塵緣,其實這就是性功的修煉啊,現在聽到重陽祖師這句話,大家就相信我說的話了吧,我跟大家說:跟我修煉,大家不要管功態,要管心態,你們要將心中的念頭合情合理地想通,打坐的時候就在那里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想自己想別人,想工作想生活,什么都想,一切棘手的事情都要認真去面對,這不就是空微究里了塵緣?我教大家那樣做,其實是我師父當年交代我要那么做。 還有,“谷神不死”(《道德經》),“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心經》“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你看古人將修煉的這個過程心理種種變化說得這么清楚,為什么呢?他們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空微究里了塵緣”,就在那里,將內心的一切念頭客觀地給想通,沒錯吧,我一直這么說,重陽祖師在這里也這么說吧,在《百字碑》也這么說,佛祖也這么說,孔子、曾參、孟子的“仁者仁心也,義者人路也”,都是在說這些事情,所以,大家就知道,一切圣賢說的話都是經驗之談,因此他們說起來都是一樣的。 我教大家修煉就是最上一乘,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說這就是傳統的頓超法門。 “山頭水降黃芽長”,山頭水降,咽津,吞口水。大家可以看看《先天氣功筑基要訣》,《先天氣功筑基要訣》是我的師父嶗山道長匡常修著作,它里面就說到,有空要咽津,吞到下丹田。山頭水降——平時安靜的時候口水多的時候就吞到下丹田,打坐的時候就慢慢想問題,這就是山頭水降。黃芽,春天植物剛剛長出來的嫩芽,有點淺黃白色,黃芽就是嫩芽,咽咽口水,哪里長出嫩芽,當然是丹田啦,長什么嫩芽?比喻丹田慢慢就有點熱感、氣感之類的就起來了。 “地下當升白雪填”,地下,下丹田;白雪,閉著眼睛,有時候會看到有些白霧狀的東西,反觀下丹田也有,當然這時候你反觀哪里,哪里都有,一點一點霧狀的東西,或者一小團,甚至它還會輕輕地閃動閃動,就是下丹田的能量慢慢多起來了。 “慧月涓涓澄碧沼”,碧綠的沼澤地,有水低洼的地方;慧月是什么啊,我們的心性,坐到一定程度,頭腦就很清醒,有時候有些修煉者——其實很多修煉者都會——都會引發天眼初通,有時候在筑基的時候就會有天眼初通的現象,很多人就會看到下丹田有一個氣團,或者是一個內丹,其實嚴格來說是天眼初開,我在《我的經歷》也有說,眼前會看到一個紅色的東西,甚至外面會有黃色的圈,很好看,當然有時候也會變成白色的。坐在那里閉上眼睛,覺得眼前有一個像月亮一樣的,或者是淺紅色的,返照下丹田也有,這就是慧月涓涓澄碧沼。 “玄風細細卷青煙”,就是下丹田里面有時候會覺得內氣氤氳,慢慢地旋轉,很輕的。那么這玄,或者認為玄妙,或者說天空的風,微風吹來,這下丹田意守有時候也似乎覺得有點像天地、空間嘛;細細卷青煙,那煙是青色的嗎?不是,青煙是覺得它很細很淡薄的,會令人神清氣爽的感覺。 “木性金情相交合”,木,五行對五常,木是指仁,仁就是慈悲的心;金是義,正義,大義,那是什么意思,仁義,悲智雙運。一個人只有慈悲,無限度的慈悲,他是一個好心的傻瓜,一個人只講道理,沒有同情心,沒有任何感情,是鐵心腸的人。木性金情相交合,修煉者一定要有仁有義,有悲有智,這么去為人處世才能夠接近完美,才能夠問心無愧。 “便是虛無太極圈”,太極圈,里邊陰符陽符,對立統一,相生相克啊。虛無太極圈,太極圖是什么,代表大道之理。 前邊七句話,“至道原來不易傳”,是一個感慨,后面的“空微究理了塵緣,山頭水降黃芽長,地下當升白雪填,慧月涓涓澄碧沼,玄風細細卷青煙,木性金情相交合”,一共六句,就是概括了《最上一乘妙訣》的實修方法,最后“便是虛無太極圈”,就是一個總結。第一句就感慨至道難遇難傳,我們遇到一位明師,他愿意傳給我們,我們也要有點根器讓明師覺得可以呀,就反過來,就算是一位明師,他想將這個大道傳出去,也要找到合適的弟子啊,不然傳了也是在那對牛彈琴嘛,這是第一句感慨,最后總結“便是虛無太極圈”就是大道之理,萬事萬物的總綱、全貌。我給大家倒過來,先將最后這首詩給大家說清楚了,下面我們再講重陽祖師的《最上一乘妙訣》的正文。 “夫最上者,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這第一句就很震撼!最上者就是我們要學的最上一乘妙訣,也就是最上乘的修練方法。以太虛為鼎,太虛就是太虛空,也就是整個虛空,大宇宙,為鼎。那你說,我們漸修次第,丹田,安爐設鼎,往往那個鼎指的是下丹田的位置。那么太極為爐,那太極是什么啊,我們畫個太極圖,里邊有兩個陰陽符,一陰一陽就是太極是不是啊?沒錯,太極為爐,就是要以一陰一陽這個總則為爐,也就是為爐火,為火候之類的等等,就是說該陽就陽,該陰就陰,也就是說大自然的一切變化就是爐。 那太虛是整個天地,太極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連我們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都是屬于太極的范疇。那這樣,我們內心深處的喜怒變化也不用理它了,人家說修煉要排除念頭入靜,哎呀重陽祖師最上一乘妙訣就不用了?不用,真的不用!太虛為鼎,太大了,我們在太虛之中只是一個微塵,太極太復雜了,春夏秋冬,日落日升,都是太極變化的現象,那太極為爐,我們就坐在那里,那個心猶如虛空,心量廣大猶如虛空,那就是為鼎了,那好人壞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切變化都在我心中,一切都順其自然,這就是太極為爐了,對不對?沒錯。那你說,師父啊,這個說起來我們平時不修練的人也沒有特別去注意什么,是不是有點符合,太極為鼎太虛為爐,不是啦,我們一般沒修煉的人,整天患得患失,貪嗔癡慢疑,你怎么能夠心如虛空呢?你整天計計較較,你怎么能夠猶如太極的自然變化呢?全部都在妄想執著,所以重陽祖師就告訴我們,修最上一乘就是要有寬廣的心胸,對自心的一切的念頭,對周邊的一切事情你都要泰然處之,那你說我什么都不管就對了嘛,不對,你要什么都知道,但是你要永遠保持平靜的心去看待,其實就是說你要將自己和整個天地看成一個整體,你說師父啊,你自己猜的吧,重陽祖師有什么注解啊?最上一乘妙訣,重陽祖師沒注解的啊,那你了空居士在這里一廂情愿地說,就死無對證了?不是的,我請一個高人給你印證一下,請誰啊?六祖惠能大師,他在《壇經》的“般若品”不是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什么好人壞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等等盡在一心之中,然后在“咐囑品”里頭有個“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還有“純一直心,不動道場”,如果不夠,馬祖還有個“平常心是道”,你說師父你怎么講佛家的人,你能不能找道家的人呢?那老子吧,老子不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道德經》第七章),還有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故“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第十三章),我概況為以身托天下。你說哎呀我們說句實在話,你能不能找出重陽祖師的言論來印證這個最上一乘嗎?能!重陽祖師有一首詩很出名——地肺重陽子,呼為王害風。來時長日月,去后任西東。作伴云和水,為鄰虛與空。一靈真性在,不與眾心同。是不是啊?尤其是“作伴云和水,為鄰虛與空”,還有“來時長日月,去后任西東”,真的,重陽祖師這個心態,“一靈真性在,不與眾心同”,你看重陽祖師,天上天下,一切都在一心之中,他的心就是這么自自在在。“地肺重陽子”,地肺也有一說就是終南山的別名,王害風嘛,人家以前對他不理解,以為他有點瘋了嘛,其實他是放棄一切功名利祿,去求大道的,一般人不理解。你看以重陽祖師這首詩來印證,就知道什么是太虛為鼎,太極為爐,所以一個人要以身托天下,一個人要有大慈悲的心,你才能夠與最上一乘妙訣相應,當然還有一個奧妙——明師,師力加持,重陽祖師之所以他有那么高的成就,歷史上也說他得異人傳授。我今天給大家分享這開頭兩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請大家永遠記得,聽我講課,你們大家要閉目靜坐,然后,不知不覺地就進入那個境界了,最上一乘得傳授,古人都所謂的心心相印。 “清凈為妙用,無為為丹基”,關鍵詞就是清凈,清凈清凈,一塵不染,在哪里啊,在佛家來說六根對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身香味觸法,清凈就是六根要清凈,如何清凈?做人要如理如法,要問心無愧,為人處世我們一定要中中正正,這樣就好了。無為為丹基,就是說我們處處不要妄為,你說,我們清凈和無為不就是一樣嗎?其實是一樣的,清凈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清凈,這個時候丹基和妙用是同時體現出來的,只要你清清凈凈,問心無愧,氣脈就順暢,無論是打坐還是行住坐臥都保持這個狀態就對了。 “性命為鉛汞,定慧為水火”,你說師父啊,性命怎么能為鉛汞啊?性就是心性,命就是我們這個肉體。所謂的真鉛和真汞,這個怎么用性命來代替呢?鉛嘛,丹道的書就說腎中之真金,汞是心中之真金,心腎為什么又一步跨到了性和命呢?其實,性命就是身心,身體不好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身體就不好,如果你要修成大道,身體有疾病該治療就治療,生活起居該怎么調適也要調適,還有,人生在世總是有種種不如意的事情,你一定要學會面對現實,在一切時一切處你都能保持心平氣和,如果你真的心平氣和了,就算身體有一些不舒服,總體上也不會引發太大的煩惱,一個修煉者真的能夠做到身心調適,處處心平氣和,那真的是行住坐臥都是良好的功態啊!假如你功態不好,能修什么呢?那反過來你特意去追求什么功態,忘記了從根本去下手,也就是從身心的調適上去下手,你能做得到嗎?以前有人說我打坐好不容易挨到心平氣和,一轉眼一個小時過去了,但是一收功哎呀這個煩心事那個麻煩事搞得心都煩了,叫我怎么修啊,確實是!自古大道的修煉,都重視在一切時一切處下功夫,所以這句真的是金丹之真言。 “定慧為水火”,前邊說鉛汞是心的精華和腎的精華,這里又搞個水火,水不是腎水嗎?火不是心火嗎?那鉛汞和水火不是一回事嗎?從五行學說可以勉強說是一回事,但是這里更是要談“水火既濟”的境界,水火既濟,陰陽平衡。那么這個定慧又跟水火怎么聯系起來呢?定就是遇事不亂,慧是了了分明,一個人光有遇事不亂,但是是非對錯你都搞不清楚,那你不是形同白癡嗎?那些傻瓜好事壞事都分不清楚,一片茫然,不要以為他有大定力,其實他是無知。自古說真正的定必然有慧,真正的慧也離不開定。所以定慧來比喻做最上一乘的水火,其實是告訴我們,平時遇事要定慧等持,不是簡單的說沒事沒事,到時再說吧,好像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那不對,你不慌不忙必須要明了這件事情要怎么面對,這叫從容鎮定,胸有成竹。一個人光是去調這個呼吸,進陽火退陰符,周天運轉,假如你以狂亂之心去調,就算氣脈里面多少有點反應,但是整個身心進不了狀態,也就是進不了良好的功態,那效果還是很差很差。所以這兩句話是告訴我們最根本的水火和鉛汞是怎么一回事。 “以自然造化為真種子”,這句話一般人怎么看都看不懂的,當年我師父也摸著胡子跟我說的這個事情。以自然造化為真種子這短短的一句話說了四件事情,一個是自然,一個是造化,一個是真,一個是種子。 這里的“自然”是指大自然,整個大宇宙。 功夫高深的人才知道,我們整個大宇宙充滿了神秘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場是任何一個時空點都在動,我說出來大家就會豁然開朗,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就說在這宇宙中充滿巨大而神秘的東西,一般人感覺不到,功夫高深的人就感覺得到了。那么我們一般人感覺不到,怎么辦呢?必須師力加持,我們通過師力加持就感應到了,其實師父的氣場就是宇宙的氣場,師父他融進了宇宙場,所以他的肉身所具有的人體場就跟大宇宙的能量場深層次地溝通,宇宙的能量場就是這個明師的人體場,明師的人體場融進了宇宙的能量場,所以這些大宗師的人體場特別強,其實就是他融進了宇宙場,然后我們真誠去拜師,人與人的身體結構一致,人與人如果都是處于真誠的狀態,剎那間就相應了,你就感覺到這位師父氣場很強,或者說很殊勝,人就一下子空掉了,或者說心情特別好,就是這種共振,與明師的共振,拉進了宇宙場,這個時候你就知道,到處都是能量場。造化是什么?是能量場的運轉,運轉可以用兩個字——氤氳,就是上下盤旋,多方向的,這就是“造化”。 那種子有假的嗎?有的:我們拼命地去意守啊,觀想啊,丹田產生了一點感覺,這個有時候是我們著相而形成的,而不是跟大自然的能量場相應而產生的。“真種子”是跟大自然的能量場、大氣場相應同步而產生的體內種種反應,總之這個種子到一定程度就變成黃芽了,黃芽到一定程度就叫大丹,是這樣的。所以,以自然造化為真種子,假如你不遇到明師是找不到的,你一遇到明師,你剎那間就知道,身上出現了各種氣感反應都是剎那間自然形成的,不是去入靜,去意守而追求來的,正如前面講過的,“至道原來不易傳,空微究里了塵緣,山頭水降黃芽長,地下丹生白雪填”,得到明師的加持,你有時候口水也會多起來,不知不覺吞下去,身上的反應不知不覺也出來了,就覺得氣血很流暢啊等等,所以,“以自然造化為真種子”是指這種現象。我當年有幸拜到嶗山道長匡常修,我一片真誠剎那間就明白了這些,所以我師父跟我講,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以勿忘勿助為火候”,火候,其實在內丹修煉的時候,火候是由兩方面組成的,一個是呼吸,一般來說,所謂的“進陽火”就是注重吸氣,“退陰符”就是注重呼氣,這個是從呼吸來分析;如果是從呼吸的強弱來分,呼吸深長,那個是屬于火候比較強,呼吸比較細微,火候比較弱;還有一個就是意念,意念比較強的時候火候比較強,意念比較弱,似守非守,火候比較弱。這里說勿忘勿助,嚴格來說,相對是以比較弱的火候,就是對整個身體你都似守非守,其實這就是傳說中的玄關的心法,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輕輕地知道全身的反應,但也不會特別去執著,心里想什么就自然讓它去想吧,其實這就是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洗心滌慮為沐浴,存神定息為固濟”,洗心滌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將內心深處各種情緒給化解,這個做法自古稱為悟道,前面說到勿忘勿助,在勿忘勿助的同時就可以做這個事情,洗心滌慮,將內心深處各種情緒和欲望,不是排除,一般外道稱為排除,正道就要想通搞明白,所以這就是沐浴;存神定息其實和勿忘勿助、洗心滌慮這三者其實是息息相關,沒辦法分開的,你一片真誠很客觀地想問題的過程就是存神的過程;你心平氣和了,氣息自然會調和,這就是定息,這就是固濟,固濟就是精神、呼吸之氣、體內的內氣都渾然一體。 “戒定慧為三要”,三要就是修煉三個重要環節,戒定慧——持戒、得定、開慧,其實這三者是連環的,能持戒的人,也就是言行端正的人,他就問心無愧,心就不亂,問心無愧的人看事情就會周到;看事情周到的人,言行自然端正,問心無愧,心不亂,就是這么循環的。所以一般那些旁門左術,拼命去意守啊,導引啊,可能會練出一點氣感,但是很難練到高境界,返虛合道就進不去。如果從最上一乘這么來修,從戒定慧這三方面(去做),其實戒定慧和前邊的沐浴——就是將內心深處洗心滌慮,這也是環環相扣的。 “先天之中為玄關”,這句話有三個要點,一個是先天,一個是中,一個是玄關。先天,我們從大自然來說就是天地未生之時,就是先天,比天地出現還先。對人來說,我們在母親的肚子里還沒有生下來,在胎里面,這就是我們的先天。那先天之中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母親的肚子里面嗎?不是。我們在母親的肚子里面那個混混沌沌的心態,那種不執著有也不落空。那么你說,師父你怎么知道啦?小孩在母親的肚子里面到一定程度不是會胎動嘛,現代科學B超看得到啊,臍帶有時候繞著脖子,有時候又自動繞出來,他不是在里面動嘛,有時候手腳都會動,為什么會動啊,肯定有一定的知覺,但是他也不是像我們生下來的人比較獨立,他那種心態就屬于“恍兮惚兮”(《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那種狀態,按照佛家來說,不執著有也不落空,完全著空他就不會會動了吧,所以這就是先天之中為玄關。玄關這個詞在道家很神秘,玄關這種狀態如果和佛家來對比,玄關就有點類似佛家的佛性這種層面,所以,以什么為玄關呢?就是先天之中,也就是不執著有不執著無,這種心平氣和的狀態,這就是我們玄關的狀態。玄關如果以著相來說就相當于佛家的佛性,如果從心法上來說就相當于《金剛經》的“若見諸相非相”,或者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狀態。所以這里說先天之中為玄關,就是指我們保持心無所住,不執著有也不落空這種狀態。 “明心為印驗,見性為凝結”,印驗什么?就是說你修道有成了,也就是說“先天之中為玄關”,那接下來怎么印驗呢?這里的明心是指什么,就是你一切的起心動念你都了了分明,功夫高深的人,甚至每個念頭你都知道的啊,這就是道家的得道或者悟道。見性為凝結,見性是什么?就是在一切情景里面,你的心都不會亂,所謂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蘇洵《心術》),凝結是什么,就是你跟天地融為一體。 “三元混合為圣胎”,三元,就是天元、地元、人元。這個三元如果對應我們的體內,那就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但是這里不是簡單地指三田合一,而是指天地人渾然一體,當然天地人能夠渾然一體了,上中下三丹田也確實能合一了,這就是三元混合為圣胎,就是有內外之三元、大小之三元這兩重性,才能夠使自己體內的能量充滿,而且和整個天地的能量場融為一體。這個圣胎就會涉及到出陽神,也就是所謂的“身外有身”,我師父說到身外有身是有兩個層次:一個是身外有另外一個我從頭頂冒出去,也就是出陽神;一個就是高層次,身外有這個充滿天地的法身,身外有身是有這兩個層次。“三元混合為圣胎”,其實嚴格來說也會有這兩個層次。 “打成一片為丹成”,請大家記得,我前面說三元混合為圣胎,這里說打成一片為丹成,其實,圣胎和丹成,嚴格來說,可以是一個層次,也可以分高低:如果從最上一乘究竟處來說,這兩者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內三元,上中下三丹田渾然一體,如果只是這個層次而沒有延伸到外三元天地人渾然一體,那么這個為圣胎,如果從頓漸結合來解釋,內三元結合真一起就為圣胎,外三元結合在一起就是打成一片為丹成。如果從究竟處來講,這兩者是一回事。 “身外有身為脫胎”,胎生出來叫脫胎;身外有身,從漸修次第來說就是大開頂出陽神,有另外一個我從頭頂冒出去,從高層次來說就是感覺自己能量場充滿整個天地。所以這幾句都是有頓漸兩種含義。當然從《最上一乘妙訣》最上一乘來說,就一定要達到充滿整個天地才是真正的身外有身。 “打破虛空為了當”,請記得,這句話從頓漸來解釋也是有兩種境界,從漸修次第來說,打破虛空就是陽神出殼,你可以任意去南去北,去東去西,好像虛空被你的陽神的出出進進打破了,就劃開一條線一樣,虛空本來是均勻的,這個陽神沖出去似乎有一個軌跡,好像我們以前看到天空有些飛機在云層里面飛,后邊會拖一個長長的線;如果從最高境界煉虛合道來說,打破虛空就是虛空粉碎,修煉者從自我的感覺充滿整個虛空進入到好像虛空似乎沒那么大,沒有一個虛空相給你執著,就好像我在《我的經歷》里面說的,到虛空境界的時候就好像游泳的人將頭伸出水面,覺得水面寬廣無邊,打破虛空,所謂的虛空粉碎,那就像游泳的人將頭潛到水里面,到處都是水,但是也覺得好像范圍不是那么廣,寬廣的局面消失了,這就是打破虛空。“為了當”,到這個時候大道的全貌你全部都知道了,了解了。 “此最上一乘之妙道,三教同源之心法,上士行之不怠,直超圣域,頓悟圓通,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逍遙極樂,永劫不壞,即大覺金仙之位也”。這句話真的太重要了,這個《最上一乘妙訣》確實是所有圣賢的共法!我們研究禪宗,知道了,六祖說的也是這樣的。這個大覺金仙是宋徽宗對佛祖的稱謂,這里用大覺金仙用得非常好,有點三教不二的境界,大家好好精進! 本文由明端根據千聊直播間-了空居士與北斗七星-《最上一乘妙訣》的直播音頻整理,未經了空居士蔡衍顓先生本人校對,請以語音為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