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 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 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對聯講究對偶,對仗。形式短小,文辭精煉。 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 對聯雅俗共賞,精妙絕倫。其背后的故事亦莊亦趣,更是讓人回味不絕。 水上凍冰冰積雪,雪上加霜; 空中騰霧霧成云,云開見日。 《堅瓠集》載,明代韓雍一年冬天雪后巡按江西,查詢在押犯人有無冤案,忽然想起路上凍冰,冰上又有積雪,不大好走,于是吟出下聯,但久而不得上聯。當他查出在押死刑犯人中有一名秀才,便對他說,如果他能對出上聯,便免他死罪,于是那名秀才對出了上聯,聯語中含有希望巡按開恩之意。韓雍沒有食言,果然免除了秀才的死罪,體現了他的愛才之心。但其下聯僅僅是寫景,沒有什么其它含義。 風墜雀巢,二三子連窠及地; 月穿雞屋,四五聲金膀啼鳴。 明天順年間,戶部尚書年富幼時,在家讀書,一夜其門前老榆樹上之雀巢被風刮落在地,其師見而出上聯,要求其對下聯。年富見樹枝砸壞雞窩一角,雞見月光誤以為天曉而啼叫,于是對上下聯。聯語即景生情,且一語雙關,頗有情趣。 風擺棕櫚,千手佛搖折疊扇; 霜凋荷葉,獨腳鬼戴逍遙巾。 《古今譚概》云,某年秋,江西有提學在海邊游玩,見風吹棕櫚,于是出對讓諸生對出下聯。諸生皆不能對,唯有一生員想起路過一荷塘時情景,隨即對出下聯。聯語形象生動且頗詼諧,堪稱妙聯。 烏不如鳥,只少胸中一點墨; 軍無斗志,皆因偏了半邊心。 《南亭四話》載,清代內閣學士烏某與太史惲某某年任浙江正副主考,因烏某不學無術,惲某處事不公,于是有學子題撰上述聯語以嘲之。“烏”字少一點便不像“鳥”,其實,烏鴉也是鳥類的一種,故此處有些牽強;軍官偏心,自然軍無斗志。 錦鱗魚池內揚鰭,化龍立就; 烏尾鵲巢中展翅,學鶴未成。 清黃卬《錫金識小錄》載,清代文士王召,年幼時有神童之譽。巡按史臨學宮,指名召見。時圣殿有雙鵲巢,御史命句曰“烏尾鵲巢中展翅,學鶴未成。”而王召隨即對曰,“錦鱗魚海內揚鰭,化龍立就。”聯事未免牽強。除上下聯尾平仄顛倒之外,王召也過分自傲。如聯事改為,御史見學宮前有養魚池,即景生情,贊揚王召的才學及前程,可用“錦鱗魚池內揚鰭,化龍立就;”而王召則謙虛地對曰:“烏尾鵲巢中展翅,學鶴未成。”則較符合情理。 手執兩杯文武酒,飲文乎?飲武乎? 胸藏萬卷圣賢書,希圣也?希賢也? 《堅瓠集》云,明代楊一清十二歲中舉人,至京城,尚書與國公共同設宴招待,兩人各遞酒一杯,各自希望楊一清先飲自己的杯中酒,這讓楊一清很為難。尚書自然是文官,但國公中有的是武官。這些人將來都用得著,因此,誰也不能得罪。先喝誰的,后喝誰的,這里面有個講究,怠慢了誰都不合適,因此犯了難,于是出了上聯。可見官場是多么復雜。尚書與國公一時無語,于是楊一清又自對了下聯,意思是我胸藏萬卷書,你們說我是希望成為圣人還是賢人呢?尚書與國公也說不上來。 片月如船,滿載桂花,撐入銀河七姊買; 群星布局,化為棋子,攜歸玉洞八仙敲。 《巧對續錄》云,清代,廣西臨桂之倪鴻,曾撰一聯,懸重賞征對,然而半年無對,后被串鄉卜卦者對上。七姊,即織女。聯語皆用神仙故事,有比喻,有嵌名,眼小天地,極見清雅。 日照紗窗,鶯蝶來開出牡丹月季; 雪鋪橋面,雞犬過印成竹葉梅花。 相傳,古時有姐弟倆經常在一起讀書、玩耍、吟詩、聯對。某年春日,姐姐見園中鶯歌蝶舞,遂得上聯,要求弟弟對下聯。弟一時無對。直到當年冬天,天下小雪,弟見小橋上有雞犬足印,于是靈機一動,對出下聯。聯語雖然寫實,卻自然貼切,富有詩情畫意。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楹聯漫話》引《復齋漫錄》云,宋詞人晏殊過揚州,曾與江都尉王琪宴于池上,時值暮春,時見落英繽紛。晏殊云,日前有一句書于壁間,久思未得下句,便求王琪指點。王見池上紫燕飛飛,于是隨即脫口吟出下聯。從此,王琪便成為晏殊的詩友,此聯也被晏殊收入其《浣溪沙》詞中。此聯中的上聯“無可奈何”是成語、虛詞,十分難對,卻形象地描述了花落春去的傷感心情,而王琪即景生情,以“似曾相識”對“無可奈何”,堪稱“絕對”,且以“燕歸來”對“花落去”,一悲一喜,相映成趣,因此,此聯被后人稱之為楹聯中的極品。 無狂放氣,無迂腐氣,無名士怪誕氣,方成達者; 有誦讀聲,有紡織聲,有小兒啼哭聲,才是人家。 《佳聯趣談》云,明代江西有位秀才,崇實學而不慕虛華,一日與其蒙師邂逅,師為勉勵學生好好學習,不要學習當時文人墨客那種狂放酸腐之氣,于是出了上聯,秀才只老師的用意,以自家的實際情況為題,對出下聯。蒙師本來希望學生對出更有氣勢的下句,卻不料對出的竟然是充滿“俗氣”的下聯,但知其甘于淡泊,也很高興。 天近山頭,行到山腰天更遠; 月浮水面,撈將水底月還沉。 《巧對錄》云,明代李夢陽幼時與塾師登山,塾師為激勵李夢陽好好讀書,遂出上聯要求李夢陽對下聯。其聯既為即景生情,又含有站得高才能望的遠之意。而李夢陽一時未能對得出來。直到月上東山,李夢陽看見月亮照在湖面上才來了靈感,對出下聯,意為水中撈月是撈不出來的。 心有佛,世無佛,茹素念經,借佛澆心心即佛; 銅是錢,紙非錢,酬恩報孝,將錢買紙紙成錢。 《中國古今巧對妙聯大觀》云,清代李元度任貴州布政使時,一日游佛寺,寺僧知李元度博學多才,于是出上聯求對。李元度見幾個善男信女正在佛像前作揖燒紙,遂對出下聯。上聯表達了寺僧禪宗佛在心中的思想,而李元度的下聯卻不無譏諷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