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一的全國性封建王朝始于秦朝,終于清朝,對于清朝的歷史,應該算是當代人最熟悉不過的了,被電影電視劇給拍了個遍的雍正皇帝胤禩可謂是當季網紅,康熙、乾隆等皇帝那也是熒屏寵兒,天天在跑著無窮盡的龍套,昔日高高在上的一代君王,或被抹成爭奪皇權而心狠手辣的暴君,或被描述為風花雪月之下的萬變情種。熒屏上的歷史對其原本的面目可謂是進行了一次脫胎換骨的大型整容,讓清朝她媽估計都認不出她來了。當然學過歷史的同學們可能都知道,清王朝雖有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康乾盛世,但更多的還是讓中華民族飽受外國列強侵略蹂躪的恥痛,然而這樣你就覺得真的了解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了嗎? 滿清的前身為后金,為啥叫后金呢,這估計又要扯到我上一篇關于宋朝的文章了,北宋被金國所滅,金國又被南宋與蒙古國夾擊而亡,因此說這個金國與漢人的王朝那可是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元朝后期,漢人最終將統治殘暴的蒙古族人給打敗,完成復國建立明朝,金朝嘛,很明顯就只能成為明朝疆域的一部分了,統一后的明朝那這絕對算是一個硬茬子,統治手段比起他的前任元朝來說,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所以說金朝想復國可謂是天方夜譚,于是乎金朝女真族成為中國東北那旮瘩的一個地方政權,當然名義上是歸順大明朝的。取名后金之含義,那是表明完全承襲完顏氏的金朝,由于明朝那時候實力太過強大,所以女真族們只能是厲兵秣馬,靜候時機,果然到明末后期明朝國內外矛盾激化,前后兩次的萬歷朝鮮戰爭更是讓明朝國力消耗巨大,闖王李自成更是挑起了誓滅大明的旗幟,于是待等已久并蠢蠢欲動的清軍出關了。 入關后的清軍那可謂是勢如破竹,再加上大奸雄吳三桂的鼎力相助,昔日的后金變成滿清王朝,漢人天下盡失,中國另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成為了中國最高的統治階層,在這一刻,金朝的成功逆襲之路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接手中國政權的清王朝延續著封建社會的老路,繼續著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將封建王朝最后的潛力挖掘的淋漓盡致,然而這一切只是一個帝國末日的余輝罷了,從宋朝就開始有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萌芽出現的苗頭了,到明朝后期資本主義的萌芽更是開始了生根散葉,然而目空一切的清王朝卻極力的扼殺了這一切,“重農抑商”與“閉關鎖國”將清帝國牢牢地桎梏于土地上,失去了再次引領世界發展的機遇,這也為后來被外強扣開大門并慘遭痛扁埋下了伏筆。 清王朝對新興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有著本能的抗拒,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統治下,中國的統治階層對于任何的改變都充滿恐懼與抵制,都已經習慣遵循古制,不敢有任何的僭越,比如康熙在位61年,后來的乾隆在位60年,而那個時候的乾隆并沒有死,而是將皇位拱手讓了出去,原因是他爺爺當了61年的皇帝,他這個當孫子的總不能超越他爺爺啊,如果超越了他爺爺多干了幾年,那傳出去多不好啊。清王朝的這些統治階層的思想是多么的因循守舊,多么的讓人哭笑不得。對于發展商品經濟,統治階層認為那是不勞而獲并對其進行惡意貶低,對于實行海外貿易,清朝的統治階層認為那會引來外夷,破壞沿海人民安居樂業的氛圍。這一切在今天看來是多么的荒謬,然而在那個年代,這一切竟然都順理成章,有理有據毫無詬病,這其實都緣自統治階級對自身政權進行鞏固的需要,然后這也將中華民族推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 落后就要挨打,不管你以前是多么雍容高貴,多么的不食人間煙火,都會被一記狠狠的耳光扇醒。晚清的中華大地彌漫著濃濃的硝煙,外強的鐵騎踏著這個滿清貴族人的骨血縱橫馳騁,將原來一片片安靜祥和的土地,浸染成映滿天空的晚霞,紅得是那么的耀眼!在那個中國鐵甲被擊沉海底的甲午海戰之日,有個名老女人正在過她的六十大壽,大壽上所用的錢款全部來自于海軍經費,對于這樣的清王朝最高層的腐朽程度,還能說什么呢?這樣一個已經是窮途末路奄奄一息的王朝,這樣一個仍坐擁權力卻不思進取的王朝,人民有什么理由不拋棄它呢,歷史又有什么理由不拋棄它呢。 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最終抵不過命運的歸宿,在國內革命的洪流下,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標志著這個王朝的壽終正寢。這個王朝被寫滿了爭議,從它的出身到它的覆滅,但最合理的解釋可能是它處在了世界大變局的風口浪尖之上,世界已經開始了新興資本主義掃蕩封建帝國的時代,滿清王朝不過只是這場洪流之中被湮滅的一個舊的事物而已,也許就這么簡單!也許從這個東方封建帝國的坍塌中,我們更應該認識到一味因循守舊只能自取滅亡,而只有變革創新才是經久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