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開講》第四十集 尊敬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我們今天講用人的重要性,在《群書治要》中特別強調重用賢人的意義。我們可以把用人的重要性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就是用人關系國家的治亂。 在《漢書》上說:“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任用賢德的人,國家才能夠得到治理,而任用不賢德的人國家必然混亂。這可以說是總結歷史發展規律,得到的必然結論. 在《典語》上也說:“夫世之治亂,國之安危,非由他也”。說這個國家治理得好壞,社會的安危,不是由其他什么原因所導致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俊乂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或亂作”。如果君主喜歡的是有才華有德行的人,而且德才兼備的人在領導的位置上,這個國家政治就會清明。相反如果君主喜歡奉迎巴結的人,而且邪惡之人干預朝政,這個禍亂就不可避免。 那么在《群書治要·墨子》中,提到一般人對于治理國家,任賢使能,并不重視。他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現在的王公貴族,都想使國家富裕,人民增多,希望法令得到合理有序地運轉。但是卻不懂得尚賢使能。從這里可以得出結論“士君子只明于小術,而不明于大道。”為什么這么說呢?假如現在的王公貴族有一只牛羊不能夠宰殺,他一定會找一個好的屠夫來宰殺牛羊。如果有一張破弓不能張開了,他也一定會找好的工匠來修補。雖然身邊有骨肉至親,或者無緣無故富貴起來的人,相貌俊美的人,但是他知道他們沒有這個技能。一定也不會讓他們去做這些事,為什么呢?唯恐他們敗壞了自己的財物。所以王公貴族們對這些事,尚知道尚賢使能,但是對于治理國家呢,卻不知道尚賢使能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到真正治理國家的時候,王公貴族會不假思索地,舉薦任用他們的骨肉至親。無緣無故富貴起來的人,或者是相貌姣好的人。由此可見這些王公貴族親愛他的國家,重視他的國家,還不如親愛他的壞弓,重視他的牛羊一類的財物。所以說天下的士大夫君子們,在位者,都是明于小術,而不明于大道的。那選一個比喻非常形象恰當。 在《說苑》上說,沒有恒常安定的國家,也沒有恒常得以治理的百姓。如果得到賢德的人,這個國家就會安昌,失去賢德的人,國家就會滅亡。自古至今無不是如此。 所以古代的這些圣明的君主,都非常尊重賢才。在《新序》中記載著魏文侯的一個故事。這個魏文侯非常重視賢才。他怎么表現的呢?每一次路過段干木所居住的巷子的門口的時候,他一定會站起身來,然后扶著車前的橫木,像這個方向表示致敬。這個仆人就不理解了,就問他原因,魏文侯說,這不是段干木所居住的巷子嗎,段干木是一個賢德的人,我怎敢不對他伏軾致敬呢?段干木是因為有德行而榮光,而我呀,不過是因為土地廣闊而榮光。段干木富有的事道義,而我呢,富有的不過是財富。土地不如德行,財富不如道義。我理應重用這個人,我理應尊敬他。所以魏文侯就給了段干木百萬的薪祿。而且經常向他去請教治國的道理。魏國人聽說這就事后,都特別地歡喜,結果怎么樣呢,不久之后,這個秦國想要出兵攻打魏國,這個時候司馬唐雎聽到了這件事,就勸諫秦王,說段干木是一個賢德之士,而魏文侯對他禮遇有加,天下人沒有不知道這件事的。這個時候還不應該去攻打魏國。秦國的君主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就按兵不動,不再去攻打魏國了。 那你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重用賢德的人,讓天下人都為之佩服,不敢輕易對他有所企圖。為什么呢?你看《孟子》中說道,一個人一定是先侮辱了自己,然后才被別人侮辱,一個家庭,也一定是內部有了紛爭,才讓別人看到有機可乘。那么一個國家呢,也一定是自己的內部掀起了紛爭。別的國家看到這個國家不團結,才會打它的主意。所以一個國家如果有賢德的人被重用,它興起倫理道德的教化。從上到下都團結一致,沒有私心,不自私自利。那么這個力量就是非常強大的。別的國家也不敢對他有所企圖。 所以在《潛夫論》上也說,國家為什么會亂呢?怎么能夠判斷出這個國家將要混亂呢?關鍵一點就看,這個國家是否重視賢德的人。這個古人告訴我們,不重視賢德的人,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君喜歡財貨。《群書治要·六韜》中也說,如果在上位的國君喜歡財貨,群臣就都喜歡獲得利益。那么賢德的人最大的特點呢,他就是不自私自利,這些欲望、財利對他沒有誘惑。那么賢德的人,一旦不被國君重用,他就會隱居起來。這個國家因為沒有人興起良好的倫理道德的教導,人自私自利的心全都升起來了。那就是《孟子》上所說的: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各種各樣的禍患也都產生了。 那么在《新序》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說這個秦國要去討伐楚國,在去討伐之前呢,先派使臣去看一看,秦國有什么寶器。楚王聽到之后就把令尹子西召過來了,問他。說秦國要觀一觀我們國家的寶器,是不是可以把我們國家的和氏璧、隨侯珠拿出來給他們看一看呢?令尹子西回答說,我也不太清楚。那楚王一看呢,就又把昭奚恤給召來了,也是向他詢問這件事。昭奚恤說,秦國是想看一看我們的政治得失,而另有企圖。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寶器,在于賢德的臣子。像珍珠玉器這些玩好之物,算不上國家最寶貴的東西。秦王一體,他回答的很有道理。所以就派昭奚恤來應對這件事。那么昭奚恤怎么做的呢?他在東面設了一個高臺,在南面設了四個高臺,在西面建了一個高臺。等秦國的使者來的時候,昭奚恤就對他說,您是我們國家的客人,那請到東面的上位就座。令尹子西呢,他就坐在南面的高臺上,然后太宗子傲、葉公子高、司馬子反都依次坐在南面,昭奚恤自己坐在西面的高臺上。對秦國的使者說,您想看一看我們楚國的寶器,楚國的寶器是賢德的臣子,能夠治理百姓充實倉庫,使百姓各得其所,有令尹子西在這里,手里拿著圭壁,能夠出使諸侯,化解彼此之間的仇怨,使兩國能夠結交友誼,沒有戰爭的憂患,有太宗子傲在這里。能夠保衛國土緊守邊疆,不侵犯鄰國,鄰國也不能夠侵犯我們國家,有葉公子高在這里。治理軍隊,整修軍器裝備,抵御強敵,手里拿著戰鼓,可以激勵百萬的民眾,他所任用的人,都可以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有司馬子反在這里。緬懷先王霸業所成就的功績,能夠汲取治理動亂的經驗,有我昭奚恤在這里。就請您盡情地觀看吧。這個秦國的使者聽了之后,無言以對,非常地驚訝,回去之后呢,就向秦國的國君稟告說,楚國有很多賢德的臣子,這個時候出兵去攻打它,還不是時候,因此呢,秦國就放棄了征伐楚國的念頭。 所以你看呢,歷史上這些賢明的君主,都是以賢臣為寶,而不是以珍珠寶玉為寶。這樣呢,重用賢德禮賢下士,國家才得以安定。那么如果在位的人,都喜歡珠寶財富,那么上行而下效,整個國家就危險了。那么在《鹽鐵論》上歲這一件事也做了這樣一個評論,它說“隨和,世之名寶也,而不能安危存亡。”隨侯珠和和氏璧,雖然是世間的名貴的寶物,但是它有什么用呢?并不能是危亡的國家得以安存。所以“喻德示威,唯賢臣良相,不在戎馬珍怪也?!蹦阋蔑@自己的威德,只有靠賢臣良相,而不是這些珍禽異獸珠寶金銀等等。因此,賢王以賢為寶,而不以珠玉為寶。這才是明智的選擇。所以用的人是德才兼備的人。這個國家就能夠治理得好 第二一點,用人也關系到民風的善惡。在《群書治要·后漢書》上記載,說“務進人賢,以任時政,不過數人,則風俗自化矣”。說一定要進用賢德的人,讓他們來處理朝政。如果我們任用的是真正賢德的人在位,不過幾個人,這個社會人心就會得到扭轉,民風習俗會由惡變善。 所以我們看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有道德學問的皇帝,都禮請儒、釋、道三家的大德為國師。那么自己以學生之禮,禮敬老師。跟著國師學習,對國師禮遇有加。那么這些儒釋道的大德,他每一天都給皇帝和群臣講經說法,并且能夠身體力行圣賢教育。那么皇帝又對他們如此恭敬。這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就興起了追求道德愛好仁義的風尚。 所以我們社會呢,如果能夠選拔出那些德才兼備的,對傳統文化有認知的,又能夠力行傳統美德的人。每一天在中央電視臺,地方電視臺,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那我們相信,不過兩三年,這個社會風氣就會為之一新。中國古人說邪不勝正,只要有一個頻道是播放正確的,正面的教導。那么大家呢,都會能選擇正確的,明辨是非善惡的這種教誨。 《群書治要》中有一本書叫《文子》,它就指出了國家為什么不能任用賢德之人的原因。“上多欲則下多詐,上煩擾則下不定,上多求則下交爭。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無益異于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边@個領導者之所以不能任用賢德的人,沒有興起教化,原因就是自己欲望太多。自己的欲望太多,那么聽了圣賢教誨,讓他呀要節儉,要杜絕驕奢淫逸,他聽了之后也做不到。每一天又在說他,他聽著也很不順耳。那他也知道民眾學習之后,分得清是非善惡美丑。那么再去投票選舉的時候,自己也選不上了。所以這個在位者不能任用賢德的人,還是因為自己已經習慣于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 所以《文子》上說,社會上層的人欲望很多,底層的百姓就會興起欺詐之風。上面的法令非常的繁多,而且經常沒有條理,下面的百姓就會不安定。上面的人有很多的貪求,下面的人就會交相爭奪利益。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只在枝葉上解決問題,就如同是想止住水,卻要開鑿河渠,想要救火,卻要往里邊放木柴一樣。那么這告訴我們要想任用賢德的人,必須要有圣王出現,明君出現。所以《文子》中提到,“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人經,非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禮義修而任賢德也?!笔ッ鞯木髟谑?,他會把他所喜好的,還有他厭惡的,明明確確地宣告天下。經過非議或者稱譽來引導輿論。通過親近任用賢德之人,鄙視并且罷退不肖之徒來治理國家。刑罰雖以頒布,但是卻能夠放置不用。也就是說古代的人,不是沒有刑罰,這個刑罰也都很完備。但是因為沒有人犯罪,就可以把這個刑罰擱置不用。這都是因為禮義道德得到了推行。而禮義道德之所以能夠得到推行,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些賢德的人得到了重用。也就是說,如果賢德的君主出現,任用賢德的人,興起倫理道德的教化,那么社會風氣,也可以在短期內扭轉過來。我們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興起,其實都是在亂世的基礎上。那為什么它建立朝代幾年之中,就可以恢復和諧呢?就是因為開國之君,往往都汲取了滅亡之君的教訓,所以他自己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修身修得很好。而且任用賢德之士。這樣的話,在短短的時間,這個國家也就走上了正軌,社會也就很快地安定和諧下來。 那么第三呢,就是用人,關系到領導者個人的安危。那么我們知道任用什么樣的人,對于領導者他的事業成敗,還有自身的命運都至關重要。首先,任用賢德的人關系到領導者的正邪與否。在《蔣子萬機論》中就講到,說“君王之治,必須賢佐,然后為泰。故君稱元首,臣為股肱。譬之一體相須而行也?!闭f君王要治理國家,必須有賢德的人來輔佐,才能達到國泰民安。因此,這個領導者被稱為頭腦,而臣子被領導者稱為四肢。這就像一個身體一樣,他們必須相互協調,才能治理好國家。所以你用什么樣的人,關系到君主的正邪。 那么在《說苑》上記載,齊桓公來向管仲請教,說治國最大的憂患是什么?管仲就說最擔心的就是“社鼠”,桓公聽不明白,什么是“社鼠”呢?管仲就說,這個“社”就是土地的神像。要用很多的木頭,把它捆綁在一起,然后在上面涂了泥,就做成了 這個土地神像。因為神像的中間一般都是空的,所以老鼠就經常以神像為托身之所。如果你用煙去熏它,你怕燒了一根整根的木頭,也燒不死老鼠。你用水去灌它,又怕把神像上面的泥給毀壞。里邊的老鼠不能殺死,就是因為這個土地神像的緣故。而齊國也有“社鼠”,就是君主身邊的這些人。君主身邊的人如果不正,就會蒙蔽善惡,讓君主無法了解實情。君主身邊的人仰仗著君主的庇護,就會在百姓中夸耀自己的權勢,而魚肉鄉里。你不誅殺他們,會給國家帶來混亂。你誅殺他們呢,他又是君主所庇護的人。很難把他誅殺掉。所以要治理國家,最擔心的就是君主身邊的人不正。 那么用人還關系到領導者的安逸與否。如果你用人用得得當,你自己就不用很勞苦,自己就會很安逸。所以《尸子》上說“夫用賢,身樂兒名附。事少而功多,國治而能逸?!比绻軌蛉斡觅t德的人,你自身會很安樂,而名聲自然跟隨而來。事情少而功績大。國家得到治理,自身也很安逸。 在《說苑》上記載著孔子的弟子子賤,在治理單父的時候,他彈著琴,自己從來沒有離開公堂,單父就得到了治理。而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巫馬期,他也治理單父,但是他怎么樣呢,披星戴月事必躬親,忙忙碌碌的不得安居。不過,這個單父也得到了治理。那巫馬期就問了,說為什么子賤彈著琴,很安逸的就把單父給治理好了。子賤回答說,我的做法就是任用賢人,而你的做法是任力,靠的是出力?!叭瘟φ吖虅?,任人者固逸也”。出力的人,那肯定是勞苦奔波。但是能夠任用賢德的人,把這些賢能之士都發揮作用,那自身就會很安逸。國家也能治理好。那么子賤就屬于后者。所以他四肢安逸,耳目不勞,平心靜氣,讓百官把事情給治理好,而巫馬期卻不然。他損害自己的性情,而且辛辛苦苦地親自去教誨百姓。雖然單父也得到了治理,但是還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根本,在于領導者自己有德行,而又不嫉賢妒能。信任那些賢德的人,對他們委以重任,這樣就能夠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 那么怎么樣任用賢德的人呢,具體的做法,就是把天下最賢德的人舉薦出來,任為三公。把國家中最賢德的人舉薦出來,任為九卿。把一縣之中最賢德的人舉薦出來,任為二十七大夫。把一鄉之中最賢德的人舉薦出來,任為八十一元士。都是以他們的才能大小給以適當的官職,讓他們做合適的事。那么這樣一來,道德教化就由天子達至百姓,這樣以位重的人來制約位輕的人。因為位重的人他有德行,那位輕的人德行稍稍不夠,但是他受到有德行的人的限制、引領,他也會逐漸第轉而去做道德的事。所以上面一倡導什么,下面的民眾就跟著應和什么。上面有所行動,下面也會自然跟隨。四海之內同歸一心,都背棄貪婪鄙陋,而心向道義。用這樣的辦法來教化民眾,就像風往哪吹,草就往哪倒一樣。沒有人不跟從。 所以你看,古代的人任用賢才,都是以德行才能的高低為取舍。而不是任人唯親,或者是徇私枉法。 用人還關系到領導者自身的成敗,那么我們舉一個故事,來說明這一點。那么在《晏子》上,記載著一個齊景公的故事,齊景公有一次問晏子,他說我的先君齊桓公,曾經率領兵車三百輛,九次會盟諸侯,一統天下。那么現在我率領的兵車有一千輛,可以趕上齊桓公的業績,在他之后一統天下嗎?這個晏子怎么回答的呢?晏子說,齊桓公率領兵車三百乘,九次會盟諸侯,一統天下。那是因為他左有鮑叔牙,右有管仲的輔佐。而您呢,現在左右全是娼優,諂媚邪惡的人在前,阿諛奉承的人在后。又怎么可能趕上齊桓公而成就霸業呢? 晏子的話就是從一個側面提醒景公,桓公之所以稱霸天下,是因為他能夠任用賢才,信任賢才。如果你也想稱霸天下的話,不是要效仿他有多少的兵力,而應該效仿他任用賢人的智慧,還有度量。 所以你看這個用人,確實也是關系到君主的成敗。正是因為用人如此地重要,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人呢?那我們下一次課再講。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里,謝謝大家 ??! ![]() 傳統文化扎根 弘揚傳統文化從你我做起! 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