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簡單,育兒難,對多數父母而言,養孩子真的是個不斷在試錯的過程。 “我說的話你是都沒聽到是么?”“讓你做事你怎么還不去?!”“把我的話當耳旁風了是吧?!”“你怎么還不去做作業?我都說了幾遍了!”…… 類似于這種場景相信很多家庭每天都在上演,孩子喜歡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爸爸媽媽著急起來又顧不上說話語氣,看著孩子委屈巴巴的小臉,心里真不是滋味! 01、告別灌輸教育,是孩子長大的表現我們經常說“教育、教育”,其實最關鍵的部分就在于“教”——把我們所了解的道理教給無知的孩子,這樣才算完成了教育的目的。 但很多孩子就是這樣,小時候還會認真聽爸爸媽媽講道理,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聽不進,反而會敷衍父母。 現在教育專家倒都是一味說“孩子一出問題,都是家長的錯”,關鍵我錯在哪兒啦?!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沒有跟上孩子的成長,當孩子慢慢長大,學會了獨立思考就會沒耐心聽這些道理了。 在某綜藝節目中,馬雅舒帶兩個孩子去菜市場,兒子對那里的一切都很好奇,總想著摸魚、摸菜,可手一伸出去,媽媽馬雅舒就會大聲說,“不要碰那個,太臟了!” 可父母越是禁止,孩子就會越覺得好玩,越想去觸碰,時間一長,就會自然忽視家長說的話。 總的來說,告別被灌輸道理,轉而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即便是對家長的逆反,也是孩子長大的表現。 這樣想來,每次被孩子噎得睡不著的時候,會不會舒服些了呢? 02、逆反期,聰明的家長只用一招我們都知道,孩子在產生自我意識之后,為了區分自己和別人,就會呈現一種逆反的狀態,具體表現為別人讓做什么都抵觸,要么就哭鬧,要么就完全不理人。 這時候的說教,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毒藥了,他們還怎么能聽進去呢? 英國著名育兒師凱瑟琳·梅維斯說,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你要先看他的眼睛,他的眼睛在看你嗎?沒有,那么很好,這孩子不是不聽你的話,而是根本沒有在聽。 有的媽媽要說了:根本沒在聽,這不是更嚴重了嗎? 其實不然,只是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與家長的溝通方式不正確而已。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以后,需要一些獨立的時間和空間,家長盡量不要在他身處自己的世界的時候打擾他。如果一定要,比如說“吃飯了”、“睡覺了”,請先注意你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在聽。 最好的方法是靠近孩子,直視他的眼睛,孩子感受到他人的注視,自然會提起注意力。 千萬不要隔著廚房、客廳,對身處玩具房、臥室的孩子大喊大叫,距離越短,收效越是微小,孩子假裝聽不見也就更加理直氣壯了。 03、嘮叨,讓孩子產生“超限效應”我們之前講過,家長頻繁嘮叨,次數太多,讓孩子產生了“超限效應”,超限效應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現象。 比如:媽媽洗完碗,在廚房看一眼正在客廳玩玩具的孩子,臉上帶著笑容的說一句:"你先自己一個人玩啊。" 不一會,母親的聲音又傳來詢問孩子好不好玩,現在正在玩什么呢?孩子嗯嗯了兩聲沒有回答。 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媽媽害怕孩子一個人在那里孤單,但是這也造成孩子在專心的玩樂過程中,對于母親的偶爾參與和破壞開始"自動忽視"。 于是,當母親結束自己所有的忙碌之后,回過頭需要孩子收拾玩具去睡覺,但是因為之前孩子對母親的"自動忽視"狀態仍然存在,于是反復多次的"去睡覺,收玩具"的指令,孩子都“不聽話”,要耗到家長動怒為止。 所以我們說,第一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第二要說到做到,像孩子不吃飯,媽媽先提示:“你現在不吃,待會兒就沒東西可吃了”、“我已經叫你很多遍了,說明你并不餓,不吃也行。” 這些話說出來,可能孩子會覺得有點不習慣,等到他們手頭上的興致過了,想要吃飯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妥協,因為“這頓飯已經過去了,要想吃飯只能等下一頓”。 很多時候,家長是因為知道不能拿孩子怎么樣,所以只能“嘮叨”,在反復的嘮叨過程中,反而讓孩子更加輕視自己說的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04、為孩子提供建議,并非提供命令如果說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家長跟孩子的交流有問題,那么應該如何改進? 我們不能控制孩子的想法,但能給他們正確的建議。 正如上文所說,家長不能只靠“嘮叨”解決問題,一定程度上這個問題也解決不了,要讓孩子養成導向自己的結果思維,“這件事不做我會如何”,比如“這頓飯不吃我會餓”,而不是“這頓飯不吃我媽媽會生氣”。 一次生氣管用,兩次,三次,十次呢? 更重要的是,家長要以孩子的思維想問題,這件事是不是孩子不喜歡,是不是違背了他的意愿? 比如我們之前講的一個例子:放放媽媽一家與閨蜜一家約定潛水,快到會合時間了,放放卻仍然拖拖拉拉地吃早餐,媽媽忍不住喊:“你快點啊,大家都在等你呢!你到底想不想去玩了?說你一早上了,干什么事情都是磨蹭。” 家長認為夏天的周末全家去潛水是很開心,增進親子關系的事情,但是孩子為什么磨磨蹭蹭,聽不進去? 意識到孩子心情的低落,而不是馬上反應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寶貝現在是不是不開心呢?”“今天是不是想去別的地方?”多問一句,也許事情就這么簡單。 |
|